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杜甫被人评为一生只在儒家界内,但他的诗歌大量使用《庄子》中的语词典故,借以表达现实生活困境和普遍的生命之茫目短促,对庄子哲学提到的人生负面存在有深刻的体认。通过对杜甫诗所用的三个《庄子》语词的考释,结合对庄子哲学的分析,以及杜甫本人的性情气质,可以看出杆甫虽然认同庄子关于人生负面存在的阐述,但在如何对待上却与庄子产生了分歧,最终在生命抉择上偏向了儒家一面。  相似文献   

2.
"逍遥"一词并非像郭、象二人解释的"自由自在"之意。《逍遥游》通篇讲无为、无用以处世。在生死观上,儒家的社会价值标准与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相悖,庄子(道家)对个体生命则持有肯定的态度。在名利观上,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的最大理想。在庄子看来,做名或利的奴隶的人根本无自由可言。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庄子既不主张入世,也不主张出世,而是主张游世。在精神追求方面,儒家给人的印象是谨慎小心,软弱克制。庄子则是主张通过"逍遥游"的途径,进入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以上可以看出《逍遥游》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林纾因特殊的人生境遇,对《庄子》情有独钟。他的治庄呈现在三个方面:在思想形态上,他以宋儒理学为基点,以"自化"为中心,建立其追求自适求安的生命哲学;在文义疏解上,他表现出兼容汉宋甚至一切前贤的学术胸襟,疏解简约,以义为先,呈现出集大成的色彩;在文学品评上,注意到《庄子》在行文脉络的经营和炼字、章句形成的风格之奇,表现出文学家的眼光。林氏治庄继承前人成果,也表现出其作为古文家的个性色彩,在《庄子》阐释史上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庄子生于战乱频仍的战国初期.《庄子》一书无论是内篇、外篇,还是杂篇,其主旨都是宣扬自然无为思想的.然而庄子作为一个文学家,他表露自己的思想不是通过枯燥的哲学思辨,而是用文学写哲学,把哲学文学化,通过高超的艺术把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下面我们以《逍遥游》一文为例,以一斑窥全豹看一下庄子散文的寓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庄子》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注释、文学、宗教、哲学等方面,而深入语言本体的研究不多见,而对于其中形容词反义词的研究就更少。《庄子》中的形容词反义词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认识上存在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是新乐府诗人的代表,他的感伤类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代表了他的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从《长恨歌》的主题和《琵琶行》的艺术上来阐述白居易对人的生存境况、人的生命世界的关注以及对人存在的感知。如果说《长恨歌》是作者从主题上感叹人生的悲欢,那么《琵琶行》则从艺术上进入到了更深的人生情感体验之中。但二者皆是作者对历史人生盛衰无常的惶惑,对生命本体存在的矛盾和痛苦。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人物论的“传神”论发端于叶昼的《水浒传》评点。最早从哲学上提出形神关系说的是庄子(庄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至高无上的,形而下的“物”则是低下的),庄子哲学的中心是讲“自然之道”,他认为道存在于一切物中,但如果执著于物,则不能得道。道是形而上的,是无形的,物是形而下的,是有形的,从这个角度说,道和物的关系,也就是神和形的关系。而庄子的观点则是重神不重形的。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从这种形神关系出发,比庄子更加明确地强调了美不美主要在神而不在形了,神乃“君形  相似文献   

8.
生命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生命观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庄子生命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时间双重性的认识 ,以气统一生死和死生苦乐之辨。正是这些独特的认识使庄子坦然面对死亡 ,,从而为其哲学增添了超脱飘逸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庄子》哲学以其自然主义著称,其心性论正是建立在自然主义基础之上。《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应保持和顺应天然之性,因而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不起“机心”,弃绝是非善恶之争,泯灭分别对待之想,逍遥无待,纯任自然。《庄子》哲学在中国传统心性论中大放异彩,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哲学为中心的学术派别,由《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始称为道家。按传统说法,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哲人。长期以来,哲学界对老、庄其人及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庄子《南华经》内、外、杂三十三篇的实质、特点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褒贬不尽一致,然而,不管主张老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  相似文献   

12.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具有多重释义的可能:它探讨了理性人生与感性人生之间的复杂关系;呼唤从父性文化向母性文化传统的回归;探求人性内部的和谐;但从总体上来看,它是一部在哲学层次上探讨生命永恒的意义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庄子不仅创造了很多迷离惝恍的寓言形象,也创造了很多不合于世俗审美标准的畸人形象,仅《德充符》篇就有六位之多。通过对《德充符》篇这些畸人形象之考释,可以更深入解读庄子的思想及心灵世界。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乃是战国之世社会的真实写照,隐含着庄子对于时代无奈的不满和控诉;另一方面,庄子通过有意挑战以儒家为代表的世俗观念,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世俗甚或超越世俗的审美眼光。  相似文献   

15.
《庄子》称道的逍遥境界,作为理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的最终归宿出现,其内涵在全书中一以贯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楚辞中出现的逍遥,则有两种类型,一种以《离骚》、《九章》为代表,展示的是对人生归宿的寻觅以及理想破灭的悲伤,其主角是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游子;另一种以《九歌》为代表,逍遥指临时驻留的愉悦状态。《庄子》的逍遥境界,是对《诗经》的继承,进而又作了改造和提升。楚辞中逍遥的第二种意蕴,与《诗经》一脉相通,而第一种内涵则是对《诗经》逍遥境界的颠覆,但部分细节也有《诗经》逍遥意蕴的遗痕。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是行动哲学的形象体现,也是悲剧意识的深刻象征;是热烈的生命赞歌,也是悲凉的生命挽歌;是英雄人生的寓言,也是英雄命运的预言……但《老人与海》仍存在着可供继续开拓挖掘的意蕴空间。《老人与海》有着目所共睹的英雄主题——对人生的思考,但也有着较为隐性的自然主题——对自然的思考,这两大思考构成了海明威对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关系的深层感悟。小说固然描写了人在困难面前的优雅风度,但也描写了人在强大自然面前的失败命运,并暗示:回归自然,是人类的救赎之路——承认自己渺小,是人类的真正救赎,而作为这一主题的表现者,桑提亚哥形象其谦卑中的高傲固然让我们感动,但是桑氏形象高傲中的谦卑,也许更能让我们深省。  相似文献   

17.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以"艺术精神"诠释庄子,发前人所未发,也引起激烈的争论。其实,只有了解了徐复观对中国文化做"现代的疏释"的整体理路,才可能进入徐复观的语境和思想世界。徐复观所谓对庄子的"再发现"的实质是将庄子所成就的"虚静的人生"推进到"艺术的人生"。徐复观准确把握了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一实质,通过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生命美学的理论,对但丁及其《神曲》进行审美观照。从绝望的政治人生、无望的爱情人生和人真正生命的存在三个视角,对蕴藏于《神曲》中人神对流的苦难意识进行了阐释,揭示了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代西方人超越苦难,走向审美人生的灵魂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9.
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与文献上的界限 ,但王阳明晚年的学说仍有其独立性 ,而且这种独立性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阳明晚年的学说在对《大学》的解释以及在“三教关系”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最重要的是 ,晚年阳明哲学的新境界乃儒家彰显自身的一个突出例证 ,对今天儒家如何发现自我价值有重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齐物论》是实现逍遥游的方法的话,那么《养生主》就是生命个体在现实中如何达到齐万物和齐生死的途径。在《庄子·养生主》中,作者对于生的把握主要在于虚心以游世,对死的态度则是顺应自然,坦然面对,正所谓生是时机死是顺化,全真保性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