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是教辅书,人们对“我”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近几年来.“我”似乎一直“生活”在令人羡慕的光环里。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对“我”宠爱有加。其实,你们也有所不知,说句心里话,“我’’是既烦恼又困惑,社会上盲目选购“我”的现象真让“我”欢喜让“我”忧。今天“我”想坐下来和大家聊聊天,所谈话题的关键词是: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和“我”(教辅书)。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主题班会,我提醒班长周子涵:今天恰巧是吴家贵同学的生日,正好借此机会举办一个座谈会,一是认认真真替吴家贵过一个生日,二是落实一下感恩教育的主题。稍作思考,我建议感恩主题讨论尽量围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接下来,我又进一步明确说,“我从哪里来”的讨论旨在“感恩父母”,“我是谁”旨在追问“用什么来证明自己”,而“我要到哪里去”引导同学们“担当家庭、社会和未来”理想的确立或初步形成。由于策划到位、准备周详,这次班会课开得相当成功,以至有同学在周记里写道:我受到了理想的呼唤,因此,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相似文献   

3.
今年志翘从益州顺江东下,来金陵执教,下车伊始,即将此书付我,令我作序。原因之一,他与我的君子之交已二十多年,我又曾是他的博士论的评阅人之一,料我推辞不得。之二,他把我引为同道,知道我有一丁点儿考证癖,对词汇史也曾有所涉猎——二十多年前,我在《“隶书”辨》中曾考证过“隶”、“徒”、“徒隶”、“陪隶”、“隶书”、“今”、“施”诸词;  相似文献   

4.
门的烦恼     
“吱嘎、吱嘎”,门说:“老站在这儿,屋也进不去,太没意思了,让我做床吧。”于是,我把它改成床。没过几天,“嘎吱、嘎吱”,它说:“趴这儿一动不动闷死我了,让我当车吧,出去看风景也好啊。”于是,我把它改成马车。没过几天,“咣当、咣当,”它说:“天天跑来跑去,都快把我颠碎了!还是当门好,里面外面都瞧得见,多舒服!”  相似文献   

5.
1948年2月19日,我们部队打下鞍山。老百姓慰问我们一些毛巾和自做的布鞋,也有点钱。党小组长发话说:“哎!党员同志请注意,发了钱,要主动交党费。”我把发的钱,全拿去交党费。党小组长愣住了:“小高,你是党员吗?”“是呀!”我理直气壮:“我都参军快两个月了,怎么会不是党员呢?”指导员走来告诉我:“小高,你是入伍不是入党,不能收你的党费。”接着,他很郑重地问我:“小高,你想入党吗?”我赶紧回答:“我是跟共产党干革命的,我怎么不想入党?”指导员说:“你先给党组织写份入党申请书,中午给我。”我着急地对他说:“指导员,我不识字呀,不会写。”“没关系,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没办法,我就用各种图代字画出一份入党申请书(见上图),内容很简单,只有8个字:“我从心眼里要入党”。这8个字我只能歪歪扭扭写个“我”字,其他字全是画出来的。“从”字,我画条毛毛虫;“心”字,我画颗人心;“眼”字,我画只眼睛;“里”字,我画个梨子;“要”字,我写个别字“咬”;“入”字,我画条鱼;“党”字,我画棵树,上面画个钟,用敲钟“当当”响的声音之意,来代替“党”字。  相似文献   

6.
2009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命题选材多是围绕自然与社会展开,关注“我”与社会生活、“我”与人生哲理、“我”与青春成长、“我”与思辨智慧、“我”与历史文化,在观察、体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在感悟时讲求发展、创新。可以说命题材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7.
《听潮》语言运用析论江苏/蒋菁多。例如,不高兴了,这个字眼马上就凑上来了:“气死我了”、“吵死我了”、“烦死我了”、“累死我了”、“挤死我了”、“吓死我了”,甚至冷了热了也有它的份:“冻死我了”、“热死我了”……高兴了,它也掺和上来:“舒服死了”、“...  相似文献   

8.
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是每次走进教室,我都会看见学生轻易将宝贵的晨读时间浪费了。我曾问他们为什么不晨读,等来的却是“我刚进教室”、“我去厕所了”、“我在找作业”、“我在找语文书”等诸如此类的借口。为了让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我曾苦口婆心、严厉批评、重重惩戒,结果却没有多少起色。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则寓言:  相似文献   

9.
读我一点点     
作为一个女孩,我竟然没有一点点女孩应有的“气质”。我从来学不会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书。我从小就喜欢在房里上蹿下跳。到我手中的玩具,不到三天便会被整得“遍体鳞伤”。我也不会像别的女孩那样仔仔细细地整理房间。我的房间虽然够大,但365天都是一片狼藉,袜子、衣服、书本,满天飞。我妈有一句“经典台词”,便是“鬼子进村了”。于是她便每天跟在我后面替我收拾“残局”,以免我的“战场”的范围再扩大。我连睡觉也不安稳,有时早上醒来,不是被子在床下,我在床上,就是我在床下,被子在床上。对于我这些“男子气概”,父母报以的…  相似文献   

10.
五、老子的教育内容 (一)“四我”、“三绝、三弃”、“三宝”的教育内容要培养崇“道”、有“道”的圣人,首先做到“四我”。这“四我”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圣人做到了“无为”的身教,人民自然被感化安定下来;自己能好静,民心自然端正;自己不喜炊多事,节用民力,人民自然就会富裕起来;自己没有野心,人民就自然纯朴。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2010,(2):4-16
“妈妈,很多同学有手机,给我也买一个怎么样?” “爸爸,给我带点零花钱吧!” “我要玩电脑,你们凭什么管着我!” 每个家庭,都不免会上演以上的“权利争夺战”。正在读杂志的你,很可能就是其中一位小小的“争权者”、“维权家”。  相似文献   

12.
在语言的长河中,“我”从不被人重视,因为“我”貌不惊人,是“短词小字”,但“我”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却很高。见面时用“我”,分别时也用“我”,请人吃饭时还用“我”;形容有生命的东西用“我”,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用“我”。总之“我”是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13.
“喂,还有多久下课啊?”“15秒!”“1、2、3……14、15,叮叮叮……”“Yes!Go!”听到这动听的下课铃声,我连忙拎起书包跑出教室。“等等我啊!”是好友在叫我。我又退回去,看见她不慌不忙地收拾东西.实在无法忍受:“你倒是快一点儿呀!速度!速度!”她见我这急样,故意放慢动作,还向我吐舌头。我大步流星地跑到她跟前,两下就帮她把东西收拾好了。“大小姐,现在可以走了吧?”我一把将她拖出教室。还没有走到两步,好友可怜巴巴地拉拉我的衣角,低声说:“我还没拿历史书……”我晕!看见她慢慢“移”向教室,我吼道:“站住,我去帮你拿!”我实在是不敢让她再进教室了。“是这本吗?”我扬扬手中的历史书。“嗯。”她低声回答。“走啦!”拉住她的手快步向前走。“你慢点,赶着去投胎呀?”她没好气地说。“我的姑奶奶,从一打下课铃到现在已经耽误了十八分钟了!你知道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毕命……”“打佯.我走快就是了.”她实在受不了我的长篇大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中,作为读者,其实有两个“我”——“本我”和“境我”。“本我”是作品之外的那个“我”,是理智的,独立的,肩负着评述、批评的任务,它能说作品好与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它是受理智驱使的,抽象思维占优势。而“境我”,是阅读时读者融人文学情景中的那个我,是读者的元神,它游走于作品创  相似文献   

15.
初中四年,我一直是他的班主任,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个不求上进、纪律涣散、学习成绩“瘦骨嶙峋”的学生。最让我头疼的是,他在我面前表情“麻木”。每次找他谈话,不论是“暴风骤雨”地批评,还是“和风细雨”地引导,他的眼睛都是盯着某个地方,  相似文献   

16.
所谓“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称,它应该是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现的个人思想情感、写作意图及理念内容的总和。中学生作文不能忽略“我”的存在,应强化写“我”的意识,这对解决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文中写“我”的作用一、就作文结构而言。“我”在叙事性作品中的作用主要是安排写作内容和顺序。作者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出来,按照观察、认识和思考的顺序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两种类别:一是“我”即作者,这类文章往往包括自述性文章和书信、日记、游记等。二是通过“我”把故事讲给读者,“我”只…  相似文献   

17.
刀刀的世界     
《广东第二课堂》2005,(3):14-14
我猜你认识这只小狗,它不是一只像史努比那样“人文主义”的狗,更像一只“邻家小狗”。它有很多名言:“我就是我的作品”、“只要我不醒来,世界就不存在”、“我不是在无所事事.我只是在消化”、“走狗的路,让猫们说去吧!”……  相似文献   

18.
《早期教育》2001,(3):29-29
开学初,小班“我爱我家”主题教育活动持续了近三周,随着活动的展开,幼儿不仅加深了对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家庭成员的关注,同时也开始以不同方式了解自己,。l我是这个家庭里来的”“我爸爸姓王,我也姓王”“我在家里最小”。幼儿对自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关注、探索“我”,了解、表现“我”的兴趣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9.
“幸运之窗”,把爱献给“帝王”──因为没有“您”,就没有“我”亲爱的读者,过去年一年,在编辑寄语里,总是“我”说“您”听。现在,我们想让“您”说,“我”听。质量是“我”的灵魂,读者是我的“帝王”,“您”的参与是“我”成功的保证,所以请您赐教。您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常言说:“严师出高徒”,“棍下出孝子”。 20年前,我刚刚步人工作岗位,那时我还是一个18岁自由散漫的女孩,需要被人约束、受人管理,但因工作的需要,我被安排做六十多孩子的“王”——初一班主任。为了能“拿住”这群“山羊猴子”般的皮学生,树立起师道尊严,我便采取“严”字战术:表情严肃、要求严格、批评严厉地管理起班级来。你别说,还挺管用。期中考试,我所带的班在全镇统考中名列榜首,我所教的课程全镇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