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拿大公民教育探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元,公民教育被加拿大政府看作是促进各民族共存、文化共融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从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公民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加拿大公民教育的概况。  相似文献   

2.
国家认同的培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愈发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政治不断现代化、民主化的当今时代,培养具有权责意识、主体意识的公民,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国家认同的培养亦需公民教育来达成。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公民教育一方面需要开放、包容的精神,一方面需要在对话协商的方式上建构理性和民主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教育的热潮已经引起了对于公民意识及素质的重新定义,如何在公民教育的发展中体现出多元文化这一重要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国际教育范围内的热点议题之一.哈特·米福林出版公司作为美国影响力较大的出版公司,其出版的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在课程标准、课文内容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都体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反映美国当前社会科以及公民教育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于1995年开展了一项有关公民教育的研究,这个研究中的分析材料都是参与国提供的定性的个案报告,所有的参与国都提供了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体制、公民教育课程、公民教育发展的阻碍和挑战以及教材分析的研究结果等方面最新的背景信息的国家报告.其研究涉及面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涉及了民主、国家身份和社会的团结与差异等有关公民方面的信息.这些材料揭示,许多有关公民身份概念的主题得到了发展,并向传统的公民身份观念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公民意识(公民状态)是指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政治或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即一个人拥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政治文明以及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应该多管齐下,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国家都应肩负起相应的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6.
1998年发布的《科瑞克报告》(Crick Report)将公民教育从2002年开始纳入英国中学必修科目,将公民预备教育也作为小学教育评估的考察内容.无论是老牌民主国家,还是诸如东欧、中欧和拉美等新兴民主国家都认为,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脆弱的,它有赖于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本文考察了欧洲及国际视野中的民主公民教育(EDC)背景、英国民主公民教育内涵和英国民主公民教育四大核心主题,分析指出英国民主公民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青少年进行国家意识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应该重视公民国家意识认同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当代青少年的国家意识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8.
美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动向,一个新热点。公民教育不仅对美国本土,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公民教育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公民道德教育上,美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强调所谓铸造“美国精神”在美国,民主、自由、人权、个人主义等传统价值观念是美国精神的象征。具体地说,其主要内涵包括做一个美国国民的自尊自豪感,开拓进取、富民强国的精神,实用主义、以勤奋工作为荣,追求个人成才等。美国是一个标榜以民主原则为立国之本的国家,又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美国要增强其民族凝聚…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公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公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个民主国家培育民主政治主体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公民教育也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政治民主化的内在主体素质诉求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而我国公民教育主体、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环境上的缺失,呼唤我们要进一步结合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目的与要求,创新教育方式,结合本土文化,构建公民教育的合理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公民教育在2002年已经成为英格兰中学阶段的国家法定课程。最近,在全英国,以至欧洲和全球范围内也正在开展类似的改革。我们考察了欧洲和全球背景下国家课程的发展,探究不断增长的内在支撑民主公民教育(EDC)的人权方面的国际共识;确立了一些小的主题开展研究,如:多元性与一元性、世界公民教育、作为公民的儿童、民主的学校教育、学生对民主和公民社会的理解、学校和社区的当代角色、欧洲公民身份、学校层面公民教育的实施,等等。  相似文献   

11.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YOUTH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C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STRACT: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established democracies is challenged by declining youth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cy. Youth disenchantment and disengagement in democracy is primarily evident in formal political behaviour, especially through voting, declining membership of political parties, assisting at elections, contacting politicians, and the like. I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s to play a major role in addressing these concerns it will need to review the impact it is making on young people in schools.
  This paper reviews a major national project on youth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cy in Australia set in the context of a nation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programme. The Youth Electoral Study found that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Australian schools has at best been marginally successful and substantially more is required to raise levels of democratic engagement. The paper explores many opportunities available to education systems and school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rough reconceptualising aspects of the formal and the informal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2.
A resurgence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terest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ohesion has been coupled with an apparent emergence of a language of crisis (Sears & Hyslop-Margison, 2006). Given this background, how can or should one consider a subjective sense of membership in a single political community? What this article hopes to show is that confining the subject of citizenship or patriotism to a national framework is inadequate in as much as there are grounds to argue for a more expansiv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tegrated outlook. Patriotism, like Citizenship, is still open to interpretation and potentially in danger of falling short of a richer conception. Education, therefore, needs to incorporate inclusive practices and encourage an integrative mindset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increasingly complex identities, associations, experiences and continuing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rgu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ways in which to value and respect diversity while working towards a principle of unity in diversity. Cultivating a subjective sense of membership in a single world polity is vital in matters pertaining to sustainability and justice.
In response to considering possible ways of sharing a subjective sense of membership in a single community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Citizenship, Patriotism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is article looks to three areas: ways in which to understand the notion of citizenship and patriotism, cultural crises and the notion of a cosmopolitan nation and, finally, the personal dimension to education for world citizenship.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教育的转型。教育的自觉转型以人的转型为核心。公民是当代中国人之转型所在,公民教育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之所在。公民教育不是政治教化,也不只是公民意识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公民完整素质为宗旨的新的教育形态。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是公民的两个基本品质。当代公民的公共性已从传统的国家公民延伸到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因此,当代公民需要具备个人公民、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等多重身份,我们也必须以具备多重身份的复合型公民的要求来设计公民教育的层次与目标。  相似文献   

14.
研究者的生活阅历、人生观、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极大地影响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反过来,研究的问题和建构的知识也体现了研究者的成长历程和人生观。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包含在多元文化教育中,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多元文化公民教育也适用于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维度,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公民资格是理解公民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美国公民资格理论范式主要体现为自由主义、共和主义、批判主义和跨国主义公民资格。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公民资格作为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主导话语,对公民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批判主义和跨国主义公民资格以其特有的理论活力对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美国公民资格理论话语的丰富和发展为公民教育实践提供了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逐渐步入公民时代,公民教育承担着国家构建和发展的艰巨责任。公民资格和公民教育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公民资格的法理确认是现代公民教育的基点,公民资格的充分践行是公民教育的根本诉求。回顾公民资格理论及其演变历程和公民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理清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的内在关系,从而对我国的公民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叶飞 《全球教育展望》2011,(8):65-69,59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相似文献   

18.
公民教育作为为社会—政治共同体培养合格成员的一种教育,必须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一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之间的关系;二是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前者涉及公民教育的目的,后者涉及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而是一种需要动态平衡的关系。因此,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