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平熙 《档案》2008,(3):24-26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校勘是校雠的核心。刘向《孙卿书录》:“臣向言,所校雠《孙卿书》……以相校……”。刘向自称整理古籍的工作为校,又称校雠。《太平御览》618卷引《风俗通》:“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取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条其篇目”,主要是篇章字句的校勘;而“撮其指意”,主要是考辨其书的学术宗旨、渊源、流派,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2.
一份高质量报刊的出版,离不开编辑与校对的密切合作。“编校合力”作为一项有效措施,它要求“编”与“校”积极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严把质量关。实践证明,这种“合力”,对提高编辑人员素质,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报刊质量,有很好的作用。而且,随着编辑技术的日益现代化,编与校的界限将更加模糊不清。 一、编校合力与编辑人员素质 校对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基础工作,又是出  相似文献   

3.
《中国出版》在2002年9至12期特别策划了“图书编校质量专栏”,发表的十几篇文章从多方面讨论了近年来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五条:一是单位领导只顾抓效益而忽视了质量;二是“三审三校一读”制度执行不严;三是编校人员整体素质下降;四是执行行业标准不严,甚至完全不了  相似文献   

4.
刘燕 《新闻传播》2023,(15):73-75
编校合一是出版行业业务开展的重要形式,其由一个编辑完成编纂、校勘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出版物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现阶段,编校合一已经成为出版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在阐述“编”、“校”关系及编校合一优势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出版行业编校工作的问题和原因,并基于编校合一理念,指出提升编校工作效率的具体对策。期望能创建全新的编校工作开展模式,提升编纂、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出版行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于编辑对他所编的文章最熟悉, 加上科技期刊的技术性强, 所以编校合一是一种好形式。为了弥补编辑自校存在的问题, 还应进行交叉校对。进入计算机排版时代后, 科技期刊应该向编排校合一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编校过程中,或者由于知识辐射面不够,或者由于加工的疏漏,编校主体往往容易忽视编校客体的某些环节或方面,我们将这些环节或方面称为编校的“边际地带”。“边际地带”犹若西方管理学“水桶理论”中的最低的一块木板,它的存在直接决定了编校的质量,笔者试将图书编...  相似文献   

7.
校对小考     
“校对”,古时称“校雠”(音“仇”)。西汉经学家、自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孙卿书录》里,就有名称为“校雠”的记载,即“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篇。”孙卿书即指《荀子》。后来,唐学者李善(公元630年-689年)注引《风俗通》(亦称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所以,后来就遂渐发展演变成为将“校雠”给通俗名曰为“校对”了,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的编校分工方式,由于期刊类型、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员配备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即“编校合一”、“编校分设”、“编校统分结合”。编校合一方式为:不设专门校对人员,由专栏编辑分专栏校对,即谁编辑的谁校对。编校分设方式为:设专职校对人员,或由某一编辑全权负责某期的校对,其他编辑均不参与校对。编校统分结合方式为:设专职校对人员,或由某一编辑全权负责某期的校对,校完后再由各专栏编辑分别复校自己所编辑的版页。这里所说的校对是指核红前的清样校对,不包括毛样校对。下面谈几点对这几种编校…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图书中出现一些编校差错,这是令人遗憾、沮丧的事情。就笔观察,这些问题往往是因为无视它们的存在造成的,也就是说在编校工作中存在“盲点”。编技工作中只有发现问题,才谈得上解决问题。如果你对问题视而不见,这个问题就会成为你编校中的“盲点”。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三昧》编辑部:近读《新闻三昧》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发现差错较多,似有不忍卒读之感。翻开首页,《卷首语》中便有三处错误,“俗知说”应为“俗话说”;“帮且”应为“帮助”;“折台”应为“拆台”。第24页《企业报动态》头条标题中“编较”应为“编校”。第32页标题“《海五》创刊号”应为“《海王》创刊号”。在此文的其他行文中还有不少错谬之处.不一一列举。《新闻三昧》一直是我们企业报人员学习业务  相似文献   

11.
书刊有封“面”,有书“眉”,由此看来,书的眼睛就应该是标题了,因为,标题即标出来引人注意的题“目”。在编校工作中对标题的编校处理也可谓是“画龙点睛”。英文书刊的标题(含书名)在编校工作中除了与中文书刊标题有共同的要求外,还有其独特之处,譬如:单词字母的大小写、标点符号以及一些应特别注意的问题。目前,我国图书市场的英语图书占据了很大的份额,而大部分为国内版本,尤其在教材和教辅方面。英文读物要给读者一个正确的导向,除了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外,编校工作方面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并不断地完善。在翻阅浏览英文书刊的标题时,…  相似文献   

12.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不少编辑、校对和出版管理工作者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之议,这对改进编辑工作,提高书刊质量,培养专业人才,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已发表的许多文章中,大家从实际工作经验、出版管理体制、编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对编校合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拟从研究校对工作本身的一些客观规律出发,对编校合一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一、校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校对工作是所谓“编辑六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改正清样中的差错。但是,我们决不能就事论事,把校  相似文献   

13.
图书成为商品、出版社成为企业之后,如何提高图书质量,缩短出书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就成了编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室的部分编辑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技术、新设备,改革和优化出版流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著排编校一体化”的做法。本文把这方面的尝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抛砖引玉。一、“一体化”的界定所谓“著排编校一体化”,是指在出版流程中,以责任编辑为中心,以著、排、编、校为质量控制点,著、排、编、校互相融合、紧密衔接的经过优化的图书编辑流程。二、“一体化”与传统流程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高健 《出版科学》2009,17(6):25-28
当今编校工作已发生深刻变化,编辑侧重选题策划、出版周期缩短等,造成文字加工粗疏,校对承担着编辑职责“后移”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校是非”的挑战,编校流程不顺畅甚至矛盾重重,编校质量打了折扣。必须对编校进行重新定位,加强编校沟通,协调编校关系,建立起新型的编校合作模式,使编校工序流畅有序,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缩减编校成本,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5.
王敏 《青年记者》2009,(14):23-24
《咬文嚼字》是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的刊物,以“咬”为自己的特色,你要“咬”别人,别人也会“咬”你。记得有首“剃头诗”说,“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要让《咬文嚼字》经得起别人“咬”,编校质量过硬是最基本的要求。《咬文嚼字》多次在各级编校质量检查中获得好评,这是与我们积极建立编辑的文字优势、培养严谨的编辑作风和形成紧密的编读互动三个方面的工作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症结不在“编校合一”万莲子【湘潭】时下因于友先同志一句“编辑代替不了校对”而兴起“编校合一”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种时弊的流行说法(见李频《校对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新闻出版报》1995.11.20)。我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的编辑,经过多年的编辑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据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甘新出(1998)116号《关于1998年全省报刊编校质量检查结果的通报和进行第四次报刊编校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档案》杂志在省新闻出版局开展的1998年全省报刊编校质量检查工作中,以1.10/万的差错率列33家达标期刊的第5名,这表明《档案》杂志编辑部两年来抓编校质量初见成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强调:“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全社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出榜样。”而多年以来,报刊中的病句、错别字、滥用繁体字以及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18.
“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为加强图书生产流程中校对环节的管理,确保图书编校质量而作出的规定。从这一量化了的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校对的次数被视为保证图书质量的关键之一。应该说,“三校”之规定综合考虑了图书编校质量、出版周期与成本以及市场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三校”是可行的。但是,对于“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这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三校”之规定所作的补充,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校对次数不能简单地以“三”为限,应以质量论校对。遗憾的是,在执行上述规定过程中,不少出版…  相似文献   

19.
目前出版社和报刊社的编校体制不大一样,多数设有专门的校对机构,配了专业校对人员,实行编校岗位分开;有些不设专门校对机构,编校岗位不分,校样来了,编辑、校对一起校,这也许是编校合一的一种形式;有的则不配专业校对人员。作法不同,说明看法不同。开展关于编校合一的讨论,提供一个交换意见的园地,总结经验教训,比较利弊得失,对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出版工作》发表的周振甫、王攸两位老前辈谈编校合一的文  相似文献   

20.
编校质量是评价期刊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从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局和民间团体定期举行的编校质量评奖或编校理论研讨会可见一斑。那么,如何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呢?笔者认为,须讲究编校策略。所谓编校策略,是指编校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为了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编辑学界前辈和同仁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和实践了许多有益的方法,如三校一读制、编校合一法、互校法、对校法、审校法、分项校对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对编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