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方课程的建设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以及课程模式多样化的形成至关重要,地方丰富的社会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才能形成课程。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在德育、科学教育以及审美教育三方面都具有其作为地方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其教育意义对丰富地方课程的内容,提高地方课程开发的水平和深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其它地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歌 《现代教育科学》2007,(1):27-28,45
地方课程的建设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以及课程模式多样化的形成至关重要,地方丰富的社会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才能形成课程.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在德育、科学教育以及审美教育三方面都具有其作为地方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其教育意义对丰富地方课程的内容,提高地方课程开发的水平和深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其它地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方课程,是我国现行三级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充分体现了地方教育特色。而以中国历史地理为地方课程开发的优质资源和珍贵素材,更能突显地方的文化传统,更能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更能实现课程的生命价值。无论在开发的背景、价值及课程模式等环节,还是在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实现课程育人等方面,都体现了地方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自主性,在地方课程开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在地方课程开发中存在着不少误区,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其中,盲目突出地方特色、强调保护地方文化的做法导源于地方课程价值定位的迷离;过分重视课程门类设置和地方教材编写的做法来源于对地方课程开发过程及其重心的忽略和迷失:对地方课程开发主体的误读与错位导致在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小一统”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农村地方课程开发面临着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技术层面支持,政策扶持不到位,文化支持氛围不浓等困境。城市化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城市文化、精英文化为主流的课程文化、离农取向的教育目的、缺少精密编码的教育言语等是其产生困境的主要原因。加大经费投入、并适当向农村教育倾斜,加强教师培训、完善师资配置,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尊重和重视地方文化等是农村地方课程开发走出困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地方性知识与地方课程开发——一种批判性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共通性知识”相对的“地方性知识”概念由人类学扩展到文化学甚至哲学领域。用这一概念来反思地方课程开发表明:以保护地方文化为价值指向的地方课程开发未必能成功;作为“局外人”的我们不可能为地方文化持有者制定有效的地方课程开发原则;“补充”和“转型”都未必是地方课程开发的恰当模式。总之,地方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理念有待重审。  相似文献   

7.
地方课程开发:有待澄清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澄清目前我国地方课程开发中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提出地方课程开发的目的不是为了凸现地方特色,而旨在地方社会的全面改善与进步;地方课程开发的重点不在编写地方教材,而在于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来规划和培养所需人才;地方课程开发不能走向小一统,而应该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8.
地方课程开发机制主要涉及地方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以及谁来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地方课程的问题。依此对国外地方课程开发机制进行梳理,主要有共创、整合、补充、桥梁四种模式。国外地方课程开发机制四类模式表现出的特点给我们在地方课程开发的诸多方面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地方课程的实际开发中算在不少误区,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这些误区的存在往往导源于人们对地方课程开发的种种误读,主要表现为:地方课程开发宗旨不清、开发过程不明和开发主体“错位”。  相似文献   

10.
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模式已经确定。地方课程作为沟通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桥梁和纽带,它所独具的民族性、地域性、本土性、主体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对优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根据本地实际,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努力开发和建设好地方课程,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作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确立与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发机制与管理模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也是教育管理体制以及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国内外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地方课程开发在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地方与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多样性、差异性以及有效促进地方、学生、学校、教师及课程自身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性知识倡导的是地方文化差异性及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地方性是地方课程的内在规定性,表明为一种立场和态度。地方性知识理念和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地方文化和"地方性问题",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基本形态是综合性的,而非"学科化";是实践性活动,而非"课堂教学化";是实践活动中的鲜活材料,而非"教材化"。同时,地方性知识对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知识论前提,澄清其能指与所指有利于地方课程价值的充分实现并提高课程开发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变依托外部行政指令的外推式开发为依托开发主体内在驱力的自组织开发。目前,地方课程开发主体对地方性知识之认识存在多向度上的误读:第一,囿于偏狭的“地理空间”理解其适用地域;第二,理解其形态与价值上的形而上学倾向;第三,地方性知识主体被窄化为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地方人”。基于此,地方性知识的应有之义在于:地方性知识是超越具体知识形态的知识观念,是包融知识价值立场、知识具体形态在内的多层次结构体并与普遍性知识具有通约性。在深化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地方性知识的选择应当充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实质并扎根于地方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模式已经确定。地方课程作为沟通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桥梁和纽带 ,它所独具的民族性、地域性、本土性、主体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对优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各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根据本地实际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努力开发和建设好地方课程 ,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作贡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价值取向、内容和方式不断趋于城市化,农村幼儿园加强本土课程建设,不仅可以为农村幼儿创设一个更为适宜的学习与发展环境,完善和优化农村幼儿园课程体系,而且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本土文化。当前农村幼儿园在建设本土课程时普遍面临着缺乏理论指导与制度支持、教师开发与建构本土课程的能力较低等问题。为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本土课程的理论研究与指导,不断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课程开发与建构的能力,建立农村幼儿园本土课程开发研究共同体,建设农村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库,持续提升农村幼儿园对本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的实践模式: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选择模式。课程创新是校本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的,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使之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课程选择是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挑选、确定学校实施的课程的过程。四种实践模式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交叉,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课程编制的不同模式隐含着不同的知识假设。目标模式隐含着外在确定的知识本质观、明确细化的知识形式观以及作为实现特定目标手段的知识价值观;过程模式隐含的是社会建构的知识本质观,整体综合的知识形式观,激发理解、促进解放的知识价值观;情境模式隐含着境域化的知识本质观、经验化的知识形式观以及多元化的知识价值观。分析课程编制模式的知识假设,有助于深入把握不同类型课程编制的特点,并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知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张士献 《高教论坛》2011,(3):80-81,102
地方本科院校应克服片面追求理论教学的误区,把职业教育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课程规范化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职业院校学分互认机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地方课程是我国课程研究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个尚未引起充分关注的问题。新课程实施10余年来,我国在地方课程开发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伴随地方课程建设的逐步深入,碰到的困难和问题还很不少。因此,对地方课程10年来的改革进行盘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地方课程的未来发展走向作出预测,既具有理论意义,也不乏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