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多媒体出示)23减2得多少?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呢?生:把23分成20和3,先算3减2得1,再算20加1得21。所以,23减2得21。师:如果把减数“2”改成“7”,该怎样算呢?请用“23-2”的口算方法做这道题,看你发现了什么?生:(思考、交流后回答)我们发现个位上的“3减7”不够减。【评析】教师用“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巧妙地把学生引导到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之中。师:这样的题该怎样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两位数减一位数。)师:请同学们拿出…  相似文献   

2.
新教科书通过设计一个个儿童喜欢的情景引出计算内容,在计算的同时又是解决问题,把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算用有机结合。我们的计算教学中如何真正使“算”和“用”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下的计算教学注重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当再一次直面“算用”结合的话题时,笔者的体会是:如果能创新使用学习材料,确立好“算用”目标的侧重点,把握好“算用”的结合点与度,处理好“算用”结合的交融性,注重数量关系的渗透,把握好“算用”练习的量,那“算”与“用”就能奏响一曲计算教学的协奏曲。  相似文献   

4.
关于“解决问题”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我们以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新课程大力改革应用题教学.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在安排上也不单独设立“应用题”章节,而是把它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在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师对于“解决问题”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去实施的?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何?为此我们在平时听课了解的基础上,于2006年10月对全镇使用过新教材的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座谈。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这类问题,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做法。课后交流中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喜欢的方法就是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就是一题多解”,“算法多样化就是算法越多越好”……这些说法对吗?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6.
解析几何中的运算向来是学生头疼的问题,“想到算不出”“想想会算,一算就错”是不少学生的感受.既然“怕”运算,那么能不能少运算、甚至不运算,直接“看出结果”呢?实际上,数形结合是解析几何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一些问题中,充分发挥“形”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运算.能够“看出结果”,意味着对问题的数学本质有深刻认识,而具有“看出结果”的意识,可以提示我们使用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那么,如何“看出结果”呢?  相似文献   

7.
“小数加减法”的起始课,一位老师是这样开头的——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3页,谁能站起来把例1读一遍?生:(一生站立,并朗读例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8.5公斤。第二小队采集了21.5公斤。一共采集了多少公斤?师:这道题是叫我们求什么的?生:叫我们求“一共”。师:既然叫我们求“一共”,这道题应该怎么算?生:用加法算,列成算式18.5+21.5。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教师往往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依照教师所设计的方向来回答,答对了,就算知识掌握了。其实,长此以往,这很容易养成学生一种定向服从、保守自闭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别出心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可先出“14-7=?”的题,然后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独立寻求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0-7=3,再算4+3…  相似文献   

9.
苏桂女  黄大权 《学子》2012,(1):12-14
“读写结合”目前再度成为小语教师研究的热点。可怎样才是有效的“读写结合”呢?我们不妨先来研读教材(人教版),看看编者是怎样编排设计的。从现行教材的编排上来分析,编者是从三个层面上来指导老师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一是读中学写;二是读时写评价;三是读后仿写。  相似文献   

10.
论“教师权力”的滥用与善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师权力”的界定 “权力”,《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而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实施者”。乍一看,似乎二者无多大联系。我们会产生疑问,教师有权力吗?“教师”与“权力”能否连在一起用?  相似文献   

11.
【活动设计】一、激发求知欲望组织学生“听算”:2+2、5+5+5+5、3+3+3+3。师:同学们能像老师这样编“连加”算式,相互进行“听算”吗?学生相互编这样的“连加”算式,分小组进行“听算”。教师出示学生编的部分“连加”算式,让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连加”算式,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这样的“连加”算式与“加数不相同的连加算式”比较。师:同学们能给这样的加数取一个名字吗?在学生取名为“相同加数”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相同加数”是二位数、三位数…  相似文献   

12.
陈大伟 《现代教学》2007,(1):125-125
“评课,究竟谁说了算”是不少教师会提到的问题。其实,要讨论“谁说了算”,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算”?怎么才“算”?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因此,看听课评课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而教师是否用于实践。并不取决于评课者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们认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三算结合”教学强调珠算、笔算、口算“三算”之间的相互促进。“三算结合”教学实验最初虽然只是一种关于珠算教学的探索,但它引起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赵高岭 《辅导员》2011,(21):25-25
李爷爷说:“明明。我的木材加工厂在外面购买树木时,常常要算一算树木的体积是多少方,我们经常这样算:用树干周长的平方乘高度再乘以0.08就是树干的体积,我至今还不明白.为什么要乘以0.08呢?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初中生最为头痛的事情,也是教师最为困惑的事。长期以来,写作教学有这样一个“怪圈”:布置题目——教师点拨——学生写——教师批改——课堂讲评,但这样的训练究竟有多少效果呢?我们能从学生写作时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中可见效果如何,同时也能发现这样一个“怪圈”,同学之间说话流畅,思维清晰,反映在写作上却不尽人意,如何做到“言为心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把口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以“说”促写,以“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抓住三个环节:一说、二评、三写。  相似文献   

16.
“三算”结合实验的总结与推广平罗县教研室王晓慧我县“三算”结合教学实验于1983年秋季在平罗县城关一小开始起步。为了保证实验健康发展,我们从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实验一开始就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教研员精心指导,校领导的积极配合和实验教师的辛勤...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8,(55):70-71
算用结合是我们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关键内容,本文通过对算用结合在数学中的应用探究与策略分析,为农村小学数学的用算结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所裨益的经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三算”结合教学计算课基本结构刍见海伦市教师进修学校廉志臣计算教学是“三算”结合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三算”结合教学是成功的,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三算”...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很高,但无法用英语与教师顺利交谈,教师提出的问题听不懂、答不上,所学的英语成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面对如此局面,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都应该很好地反思一下:这样的英语教学成功吗?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如何立足教材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从“读”占鳌头、以点带面、读写结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