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两汉时期是汉字发展的大变革时期,是汉字由篆向隶演变的关键时期。两汉碑刻文字,篆、隶并存,形态多样。两汉碑刻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似篆非篆,似隶非隶,篆中带隶,隶中带篆的一种特殊字体,我们称之为篆隶体。研究发现,两汉碑刻中的篆隶体,绝大部分不是汉字由篆向隶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自然书体,而是在隶书已经取代篆书成为通行字体以后,人们为了求古求雅,对成熟隶书进行艺术化加工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云泉山馆记》与伊秉绶另一碑刻《叶花溪墓志》既是姐妹篇,亦皆为白云山的镇山之宝,也是广州名碑之一。此碑艺术成就甚高,堪称伊秉绶隶书典范。伊秉绶所书大字隶书,笔力雄健,富于金石味。伊氏认为在隶书的造诣中,不应单独追求"巧",而要认真从"拙"这方面去下功夫。其独树一帜的书风,自然成为文人学子争相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爨宝子碑”作为祖国西南边疆的重要碑刻、书法中的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既反映了历史上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也反映了汉字碑刻书法从隶向楷过渡的转折嬗变特点,印证书法艺术演变发展的轨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其“刚稳”特征,显现出独特的刻石书法之美。因此,对其艺术魅力——“滋味”的进一步“品”,还有待于做深入研究和挖掘提升。  相似文献   

4.
在隶书发展史上,有过两次对汉隶的复兴,先后分别出现在唐代和清代,史称唐隶和清隶,明显地带着各自的时代特征。 就历史发展的结果而言,唐隶的艺术成就不及清隶高,故长期以来不为后世所重,但作为历史发展的过程,唐隶的存在必有其深刻的缘由,其承递驿站的地位显然是不容疏忽的,其风格的形成对清隶也起到一个参照与借鉴的作用。 一、唐隶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古代隶书从战国末期至清代,历时两千余年。根据它的不同阶段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期研究,有利于理解古代隶书的发展。古代隶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①隶书繁荣的准备时期,此期(战国后期至西汉)隶书篆意逐渐减少。点画用笔的丰富,波磔和扁方字构的确立,为东汉隶书的成熟与繁荣奠定了基础。②隶书辉煌的鼎盛时期,东汉经济发达,文化、艺术、教育全面发展。隶书的大用和树碑的风气,造就了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书家,产生了数以百计的彪炳书史的名碑。③隶书滑坡的衰落时期魏晋至元明的隶书,汉隶古法失落。楷行草书呈发展之势,隶书退居从属地位。衰退成为必然。④隶书发展的复兴时期清代,金石考据与碑学兴盛。文人学者、画家印人成为隶书创作的主力军。他们师法汉隶,熔古创新,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王九思的散文被收入其个人著作《渼陂集》及《渼陂续集》之中.王九思散文创作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主要包括杂记、赠序、碑传、书信、随笔等,其中杂记、赠序、碑传类散文数量众多,记录了作者的日常生活、出行交游和心态情感,富有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代表着王九思散文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元祐年间苏轼于杭州任上撰成《宸奎阁碑》。在政治语境中,碑文本事以仁宗崇佛映射出元祐时期宽缓的政治导向。但因朝野之别,其书法风格又与他任职中央时的《上清储祥宫碑》差异明显。绍述时代此碑旋遭禁毁,高宗主政时又重获认同,显露出《宸奎阁碑》于政治层面的工具性命运。在文化语境中,后世通过文章追忆的方式与重刻此碑的手段,赋予《宸奎阁碑》超然于政治的文化效力。  相似文献   

8.
陕西户县重阳宫,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修炼、归葬的地方,也是全真教三大祖庭之首。从金元时期开始,统治者常有为重阳宫刻石立碑的传统,重阳宫也因此积聚了大量碑石文物,形成蔚为壮观的祖庵碑林。在众多碑石文物中,尤以五通蒙汉双文合刻的圣旨碑最具特色,学术价值也最高。大元宸命碑就是五通蒙汉双文合刻的圣旨碑之一,通过此碑,我们可以对元朝时期的蒙汉翻译句式有进一步的认知,同时通过碑文也能折射出元朝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应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保山宝莲寺《公举乡约碑》极不起眼,但它揭示了史书、教科书所赞誉的清代乾隆四次征缅对永昌百姓的横征暴敛,有力地补充了现有史书、教科书的不足,还原了历史的真面目,同时廓清了保山个别碑刻的重大历史错误,值得我们认真保护。  相似文献   

10.
芸芸 《阅读》2023,(82):44-47
<正>同学们,我们本期分享的是书法艺术故事。故事与辉煌的唐文化,以及皇帝、宰相、唐三藏等名人密切相关。我们知道,中国书法源远流长、闻名世界、光彩夺目,篆(zhuàn)、隶、楷、草、行等书体个个精美绝伦。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唐代大书法家褚(chǔ)遂良的书法世界!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内,褚遂良的大作《雁塔圣教序》楷书碑便位于寺内大雁塔底层。该碑在历史上被称为“二圣三绝碑”。这“二圣”“三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11.
晋唐叔虞始封地问题,在晋南与晋中之间长期聚讼不绝,这本身就说明它们各有难解之处。《觉公簋》的发现证明了晋和唐分明是两地。唐叔虞始封之唐在哪里?最早的晋地在哪里?唐地为何发生动乱?晋武侯为何自晋中南迁?晋南晋侯墓地为何没有叔虞墓?通过梳理唐、晋的由来,及由唐到晋阳再到曲沃的迁徙,上述问题将得到初步解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选本的角度,考察了唐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大致脉络。作者认为,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唐诗选本,反映了当时诗歌创作的实际状况,也反映了唐人文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偏重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大体并重——追求艺术价值直至晚唐的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3.
终唐一世营建了许多行宫别苑,而与行富有关的书法、绘画、乐舞、杂耍、佛教、旅游等文化现象,使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载体,展示了唐文化辉煌灿烂的瑰丽篇章.灿若群星的行宫是唐文化的渊薮,颇具光芒的行宫文化是唐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唐代所称之“礼”既指体现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三礼”,又指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需要与社会变迁因时变通制定的“新礼”。唐令的制定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和精神,唐令的许多规定直接来自于礼的内容,而这个“礼”,主要是指以“三礼”为代表的古礼。唐代“纳礼入令”不仅表现在唐令与礼(三礼)的内容的一致性上,而且也反映在唐令与礼的冲突问题上。唐代礼令关系的另一面,即唐礼与令的衔接关系。唐令与唐代礼典的这种衔接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唐令的制度法性质,同时也是由唐代礼典的礼仪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佛教在唐代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占当时人口约一半的唐代女性,由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种种原因,其中很多人也投身到佛教的信仰队伍。她们或是出家为尼,或是在家修行,持斋念经,布衣蔬食,放生施舍,修经造像,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遵守佛教的戒律。她们之中有年幼的少女,有中年孀妇,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太,虽然每个人信仰佛教的最初目的不同,但她们在整个宗教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和坚忍却是相同的。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中有很多歌咏下层劳动女子的诗句,尤其是其中有关服饰、化妆的描写,填补了正史对唐代民间女子服饰与生存状态疏于记录的缺憾。唐代民间女子即使身处盛世,仍生存艰难,这从她们的服饰、化妆不难看出,无论材质、式样、花色,民间女子服饰与贵族妇女都有很大的不同,由此所透露出的生存状态之差距也是天上人间。  相似文献   

17.
贾岛现象与"晚唐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岛现象"体现了一个时代末期大众诗人的创作心态,其创作趣尚集中体现为不染尘念的孤寂情怀和清新尖巧的艺术锤炼。这种创作趣尚影响了北宋初期的文学,但北宋初期的"晚唐体"却不等同于晚唐诗风。北宋初期的时代特征与晚唐有着质的区别,北宋初期的"晚唐体"作家的精神面貌也不是苦闷孤寂。不能把"晚唐体"简单地视为承袭晚唐诗风,它是唐诗向宋诗过渡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唐代短篇人物传发展的成因,一是作传意识的强化,对史传的记录性与鉴戒性、寓言的讽刺性、古文的功利性认识进一步明确.二是文体规范与记述技法日益成熟,杂传的历史传统、部分史传的文艺性、墓道文的记述规范、传奇的创作技巧与经验、古文运动所造成的散文体的复兴奠立了基础.三是社会环境形成,史传的官撰与修史的中止等引起文入学士作传的欲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唐鉴》一书的作者,版本、结构特点及其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和考证辨析,并就《唐鉴》的价值及其于研究唐史的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20.
反七律体是歌行的特殊类别,是贯穿了唐诗发展史、为唐代著名诗人所青睐的一种亚诗体。从题目看,"反七律体"仍体现了七言歌行自由抒写的特征,但其形式是七言八句而"非格律化"。它与格律严整的七律情趣迥异,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用"仄韵"和"反对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