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老师的通病是“认真”,眼里容不得沙子,一旦发现学生的问题,便是“追查到底”、“严惩不贷”。其实这种“认真”教育的背后,还有一种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糊涂”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南街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优良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力促人人发展,务求人人成才”为教育宗旨,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科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现代化教育实验学校”等称号。  相似文献   

3.
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1.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2.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3.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4.底层,即学校中实际实施的“德育”。  相似文献   

4.
一、学生幸福的缺失 教育宽容的提出 笔者认为,幸福教育是一种源于生活而最终又回归于生活的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呵护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充满师生心灵沟通和对话的教育,是一种有动力性、意义性和终极价值的教育追求。所谓的动力性是指使学生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对真、善、美的不懈地追求;意义性是指学生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终极性指学生个体通过教育获得最高的善和智慧,得到心灵的极大的愉悦。我们现实的教育实际情况和幸福教育的目标相差很远,这和我们的教育传统和现存教育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演变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求同”、“统一”、“标准”的心态,已成为人们一种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和根深蒂固的传统,它盘踞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浸染在人们的观念、思想、言语、行动等各个方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集体“无意识”。我国现存教育体制和制度的僵化,加上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道尊”、“师尊”文化,使得一些缺乏宽容的教师在“师道尊严”的幌子下,使用专制、独断的方式来“教育”、“统制”学生。在教育现实中,有的老师甚至见孩子犯错误张口就骂,举手就打;有的声色俱厉、暴风骤雨、严加训斥、变相体罚、摧残心灵;有的失去信心撒手不管,任其发展,最后辍学,走向犯罪的道路。所有这些都是极端的不宽容做法,严重破坏了师生的和谐亲密关系,使学生失去了最好的教育时机。在这种情况下,宽容的“缺席”成了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成了教育实践中难以根除的痼疾。学生个体在受教育中,个性受到压抑,想象力受到抹杀,创造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没有自己的民主自由的空间,甚至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很难感觉在教育中的自由、民主和幸福。用宽容精神真心呵护学生的成长是进行幸福教育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5.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得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道理。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的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军队要讲“战机”,农民要抓“农时”,厨师要掌握“火候”,老师教育学生,要把握好“教育时机”。我认为把握以下十个“时机”,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培养生存能力是发展特校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如若一不小心,特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往往会走入“有名无实”的怪圈。近年来,教育界广泛呼吁“平民化教育”,“生存教育”,这无疑会给予我们一些反省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人们都把“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给予专门强调。在国外, 50年代就已着手实施心理教育,到 70年代人本主义畅行后,“心理教育”更被视为中小学教育的重点课程。   心理教育的涵义   对心理教育及其任务存在多种解说。目前普遍可以接受的看法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心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教育。   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各说不一,基本统一的大致有几条:第一,认知正常。能基本符合实际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客观事物,正常评价外界,恰…  相似文献   

9.
惩罚三问     
在教育的问题上谈惩罚,是一件遮遮掩掩的事情,在教育学书籍中,讲到惩罚的章节寥寥无几。一线的教师不敢谈惩罚,大家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惩罚特别与今天倡导创新教育的形势不相符。教育专家们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一线教师:对学生要说服教育  相似文献   

10.
“教育惩戒”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等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时,特别是当“民主、平等、权利”等口号成为各大新闻媒体造势之工具时,教育惩戒似乎成了“过街老鼠”,老师们更是闻“惩”色变。而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对“教育惩戒”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本文拟从教育惩戒的内涵、意义及合理性和实施的原则与策略等三个芳面对其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1.
“教育无痕”旨在“淡化教育痕迹”,反对枯燥说教、呆板灌输、居高临下等教育方式,力求在自然的状态下,让教育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无痕”是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推崇。  相似文献   

12.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以此来观照今天的学生和教育,使人忧虑重重。学校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急切心理,不再提倡“寒窗苦读”,推出了“保姆式”的管理,营造了“公寓式”的住宅,提供了“营养餐”,上学放学“专车接送”……家长始终坚持“学而优则仕”和“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变卖家产,甚至卖血,也要满足子女的读书要求。近期媒体披露了西部一大学生的父母四年内卖血总量超过两大油桶,苦撑着送孩子上大学,而该“纨绔少男”在大学校园内以“包工头富家…  相似文献   

13.
升国旗仪式制度化、规范化,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国旗下的讲话”作为核心程序,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关注的“亮点”?怎样才能以其特有的魅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遵循的“三近”、“四多”原则,也正是国旗下讲话魅力的重要条件,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  相似文献   

14.
“学会做人”教育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我国对青年学生进行“学会帮人”教育尤为重要。在教育中,要利用青年特点,突出“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两个重点;发掘青年亮点,解决教育难点;注重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以身作则,持之以恒。抓住人生最关键的时期,使青年学生有一个光辉的人生起点。  相似文献   

15.
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赏识教育注意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的身心条件和学习基础,善于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肯定、鼓励、期待、表扬、奖励等正面教育手段,展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结合的巨大魅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不少老师或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或失之片面,使赏识教育“变形”或“变味”,走进了“怪圈”或“误区”。主要表现在:   1.把赏识教育误为赞扬教育,甚至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盲目肯定。盲目肯定,容易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产生不切实际的抱负水平,结…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应面对现实,与学生思想状况同步,发挥“传道”与“解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教育人化是针对当前在一些中小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教学“帅为尊”.教师居高临下.对学生缺少人关怀和富于人性化的教育服务而提出来的。这种教育状况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以人为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明”的大背景不相协调。它的“悖”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受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陶行知无生提出了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等“六大解放”的思想,对今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概述了“六大解放”的基本思想,并提出营造适宜的环境,实施开放教育,坚持教育民主,尊重学生主体等实施“六大解放”的基本举措,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9.
每次重读《你的教育生态了吗?》,总会让人产生几多感慨。这是一本仅6万余字的小册子,是一个学生物的父亲献给其平凡可爱的儿子的礼物。作吴一舟对“教育”和“生态教育”的独特审视,也引发了我对这些问题,尤其是对孩子的“成才与成长”这一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出了问题,素质教育的口号应运而生。但“素质教育”的提法有待辩明,因为在其“导演”下,原先的教育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滋生了更多的教育怪现状。其根源是教育的行政化,其本质是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