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国内外举重比赛中,挺举的成功率约在50%左右。其中因翻铃失败的人次极少,大多数都在上挺时失败。实践表明,预蹲深度、预蹲方向,对上挺的成败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改进上挺技术,提高上挺成功率,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文材料取样于1985年在杭州举行的第17届亚洲举重锦标赛。笔者对参加比赛的国内外77名优秀举重选手的极限重量和  相似文献   

2.
在近几年的举重比赛中有很多优秀的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挺举比赛中的上挺过程出现了成功率偏低的现象。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单项成绩和总成绩,也影响了项目的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并给运动员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本文通过对2002年黑龙江青少年举重比赛的93名运动员上挺中预蹲的深度、预蹲的方向进行研究,找出共性的东西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举重比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不少举重运动员在挺举中能将大重量的杠铃很协调地提至胸上并轻松地从下蹲中站起,但往往在上挺成功的边缘(分腿支撑的瞬间)突然失败;然而,也有这样的运动员,从下蹲中站起时非常吃力,但却能以良好的上挺技术和顽强的意志出人意料地将沉重的杠铃稳固地举起。上述两种现象,反映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上挺效果。这里关键在于上挺预蹲动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对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及其产生认识根源,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技术理念,掌握正确的预蹲制动技术;同时提出改进和提高我国挺举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挺举在比赛中是决定比赛总成绩和名次的关键。而上挺是挺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许多队员上挺技术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好预蹲,从而影响了成绩的发挥,预蹲上送是上挺中的关键,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挺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在近几年的举重教学训练改革中,举重界的同行们大胆采用了《半蹲挺》、《下蹲挺》、《全蹲挺》等比赛动作技术,少数运动员也创造过一些全国纪录、亚洲纪录的好成绩。这些动作技术虽有某些优点和适用性,但总的来看尤其是《下蹲挺》是利少弊多,不利于推广,不利于我国挺举  相似文献   

7.
在近几年的举重教学训练改革中.举重界的同行们大胆采用了《半蹲挺》、《下蹲挺》、《全蹲挺》等比赛动作技术,少数运动员也创造过一些全国纪录、亚洲纪录的好成绩。这些动作技术虽有某些优点和适用性,但总的来看尤其是《下蹲挺》是利少弊多.不利于推广.不利于我国挺举水平的提高和落后局面的改变。下面就简要地谈谈个人对《下蹲挺》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8.
论举重上挺动作技术中的关键动作——预蹲制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组成举重上挺动作的诸多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已有的科研资料及常见的实践资料分析,揭示了预蹲制动动作是对上挺发力、下蹲支撑、起立定铃等整个上挺技术起决定性、规定性影响的关键动作,强调了预蹲制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在上挺技术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是帮助广大教练员清楚认识上挺动作技术的重要环节,为改变目前我国挺举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的局面做出一些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外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中国运动员挺举上挺技术落后的现状,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外优秀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运动员预蹲的深度浅,躯干在预蹲发力过程中的前倾程度没有外国运动员大,躯干与水平面的夹角和预蹲制动时的最小膝关节角之间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r=0.547(n=25,p<0.01),这说明:在预蹲发力时,躯干的适度前倾将有利于增大预蹲的深度,并可增加发力阶段肌肉的工作距离。  相似文献   

10.
浅析挺举上挺技术中的预蹲动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前言本人通过多年的训练实践和观察,发现我国挺举上挺技术中的预蹲动作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基础教学或训练中人们大都认为,上挺预蹲正确姿势是上体严格保持正直、屈膝下蹲、臀部沿足跟方向垂直下降。但我认为正确预蹲动作应为上挺预蹲,在屈膝的同时相应屈髋,臀部在向下移动时稍向后移动,上体稍出现相应的倾度,这一观点已在国内外运动实践和许多研究资料中得到证实。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预蹲动作,初步探讨该预蹲动作的理论根据,旨在改进上挺预蹲动作,使挺举技术得到改善和提高。2 研究方法运用人体重心稳定平衡原理、运…  相似文献   

11.
标准挺举技术是由提铃至胸和上挺两部分组成。自六十年代末以来,提铃至胸动作早已普遍采用下蹲式。而上挺支撑历来国内外普遍采用箭步式分腿支撑技术。近几年国外有些优秀选手用半蹲式上挺技术创造了几次世界挺举纪录,国内的一些大型比赛中也有运动员采用半蹲式上挺。今年四月份在成都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中,国家举重集训队队员廖继光第一个用半蹲式上挺技术举起了183.5公斤,创造了75公斤级挺举全国纪录。  相似文献   

12.
蒙乃东的上挺技术—兼谈半蹲式挺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乃东是我国举重挺举项目第一个达到200公斤大关的优秀运动员。近几年来他挺举成绩提高显著。1978年至1982年4月,挺举平均每年提高18公斤。而且蒙在历次比赛中挺举的成功率也比较高。截至1982年6月。他在国内外16次重大比赛中,挺举成功率平均为71.74%。从实力推和前蹲来看,蒙乃东的实力相对来讲并不很大,但能较充分地发挥,说明他的挺举技术是比较好的,从表一所列数据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挺举中上挺预蹲制动技术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提出了挺举里上挺动作中预蹲制动技术的原理,并分析了影响预蹲制动技术效果的诸多因素和主要因素,旨在为做好预蹲制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的产生和在教练员运动员中长时间广为流传的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作进一步分析论证,以期加深对《单屈式》技术危害的认识,提高对在屈膝下蹲的同时相应屈髋翘臀的《双屈式》预蹲制动技术学习、掌握、运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我国挺举技术水平的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一些青少年举重比赛中,由于翻铃出现差错而造成挺举失败的不在少数。因此在青少年训练中应注意加强对翻铃技术的训练。本文对北京石景山区体校16名少年举重运动员(平均年龄14.3岁,平均训练年限1.5年),采用实验研究法,对如何提高少年运动员下蹲翻技术的一些训练方法进行探讨。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实验前两组成绩对照:见表1、表2、表3 在实验前.A组各项目成绩明显较B组差些,我们以A组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了为期9周的实验性训练。但两组每周挺举训练的天数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举重运动相关书籍的反复学习和研究,结合本人近30年举重教学的经验,以及对2009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部分运动员(其中:奥运冠军3名、世界冠军5名、亚洲冠军4名、全国冠军22名、全国前3名18名、全国前8名35名)的访问、调查和相关数据的分析,对下蹲翻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细致的陈述和分析。至今为止,这是全国少有对"下蹲翻"技术进行细致、全面研究的文章。它对我国挺举成绩的提高、举重教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挺举比较落后,从1973年全国举重测验和全国举重比赛的技术统计来看,上挺的成功率较低,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预蹲时上体前倾,杠铃重心离开身体重心,造成发力后杠铃偏前,脱离身体的支撑而失败。下面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女子举重是比较年轻的体育项目,探讨女子举重专项素质与举重成绩的相互关系,对预测和提高运动成绩,制订选材指标,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后蹲与硬拉是举重训练中较为常用的专项力量素质指标,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女子举重教学训练大纲,训练中一般都采用男子训练方法。究竟后蹲、硬拉与女子挺举成绩相关的程度和可靠性如何?能否通过后蹲、硬拉来预测女子挺举成绩,这是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1982年全国业余体校举重赛,在浙江海宁县举行。比赛中运动员专项成绩与身体素质有不同程度提高,令人高兴。但运动员的基本技术存在一定差距,应尽快提高。我们认为,对我国业余体校举重运动员,必须从小以统一技术规范进行授课与训练。本文对业余体校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预姿臀位稳定性问题,谈一些看法。预姿臀位技术的稳定性,是整个抓举与挺举动作的前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预姿臀位动作巩固、合理、准确,将决定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及今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不可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我国上挺技术落后的原因,探讨和揭示了传统预蹲概念和新概念的理论根据。建议更新预蹲概念的认识,放弃传统的预蹲概念。采取相应的对策、方法和措施,改进上挺预蹲技术,使处于落后的挺举有较快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