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海派文学存在着种种认识误区,或批评其商业化写作的泛滥,或指斥其性爱叙事的不伦。韩冷以女性的敏锐触觉,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方法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海派小说性爱叙事,阐发了海派小说性爱叙事背后所隐藏的现代性内涵。在《现代性内涵的冲突:海派小说性爱叙事》一书中,作者站在文学、美学、社会学、性别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医学、性科学等现代学科的肩膀上进行宏观研究,力图还原久被遮蔽的现代文化语境,重新描绘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地图中的海派格局。  相似文献   

2.
空间批评是海派小说文化批评别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派作家着力于从"城市""个体心理"和"乡村"这三种空间形态互相对话、碰撞和融合的历史关系中"想象"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性,这不仅折射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化急剧进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地理空间的变迁,更呈现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空间的变迁,是现代知识分子共同"想象"文学进程的结果,共同构成了人们"想象"中国民族"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21,(3):51-58
社会现代性建立在既向往过去又面向未来的时间观中。在社会可测量的钟表时间与个体生命时间的对立与冲突下,现代性时间分裂为线性时间和审美时间。审美的时间性包括个体内心体验的此刻性与社会历史的螺旋上升。近代以来,审美现代性仿佛与时间绾合成一种"革命性结盟"。如果说启蒙现代性是一种追求线性时间与科学的理性力量,那么审美现代性就是对其的反叛,时刻提醒着时间的"感性"。在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中,席勒对时间性问题作出了独特的阐述。席勒既承认线性时间的存在,其又具有强烈的"向后看"时间、循环时间、游戏时间和断裂的绵延时间意识,并在时间意识中展开审美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4.
京、海两派文学在对“五四”精神反叛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共显着“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社会现代性的投影。在30年代,以左翼文学为主潮的文学领域里,京、海两派体现出时自由、理性索尚的个性主义的文学道路的选择,同时共有对“人”的重视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时都市文明的体认和描述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中,海派倾向于社会现代性,而京派则更倾向于审美现代性。就此,在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分析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呈现的“共时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6.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实践在面对现代性话语冲击时都带着自身的文化身影。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历史限定性决定着其不同于欧美审美现代性的实质,“四川画派”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现当为典型,它凸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性。“四川画派”在理念和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色,也正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社会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进程,现代性发展的道路迥异。西方的转型期是从产业革命开始的,是物质现代性先行发展,然后用审美现代性对其进行反拨;中国的转型期则是物质和审美两方面几乎同时担负着现代性发展的任务。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之下,审美现代性具有双重含义:在整体社会构架上按照"美的规律"建设中国社会的现代体系,在具体审美文化领域内从"民族独立"和"人的解放"两个维度推进社会的转型发展。审美实践中则表现出在整体进程上符合"美的规律"的一维性和在具体语境中由于社会要求的差别化而导致的两维度间侧重点不同的逻辑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辛亥革命时期,海派京剧艺人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资产阶级革命行动,由此深刻区别于同时期的古典京剧艺人及其行为方式,从而体现出现代美学因子在海派京剧中的孕育生成,并最终促发中国美学形态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美学价值上,虽然这种现代转变还是初步的,但是这一时期海派京剧自身所展示的种种现代美学精神,在中国社会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体现了现代美学形态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和引导,进而反映了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实践性。在社会价值上,海派京剧艺人作为伶人群体,一反传统社会对伶人的固化思维,能够奋起反抗社会黑暗,精神上编演新戏宣传革命、行动上身先士卒加入革命、经济上筹款募捐支援革命,这对辛亥革命的促成和海派京剧自身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和逻辑范畴,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三个方面,对应为现代化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和宗教世俗主义运动.中国现代性精神的展开是以"自反"为主导的,它带给20世纪中国人最全面的后果就是生存背景的被改写,"断裂"成为20世纪现代性的宿命.  相似文献   

10.
审美现代性是学界一直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审美现代性既来自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刺激,又是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廓清西方审美现代性概况并以此为参照,在比较的视野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理想的流变来阐释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不同,最后凸显出审美现代性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生态美学诞生的特定历史语境,也是其批判和救赎的对象。社会现代性、美学现代性及科学化批评三关于对立的制造、秉持及主体性危机,使得诞生、批判、救赎成为可能和必要。和谐审美观作为生态美学本质,是人类发展不同阶段上审美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溯源于西方的美学理论,尤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主要理论来源。其在对康德、席勒等美学家思想的援引中,又根植于中华传统的文化与特定的历史场域,在承继间发生了内向性的思想转化与变异,以此呈现为启蒙民思的功利性、润泽人心的人本主义以及高扬的实践性所融汇成的理性特质。同时,"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争鸣纠结,"美育"与"宗教"的替代与主从成了内在的问题之域,也彰显了美育思想融汇交错中的焦虑性。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具有思想承转间的时代语境性,对建构适用本土语境的中华美学理论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后半叶以来,在一种被迫抵抗的驱动力下,"后发外生"的中国现代性起源于西方现代性与本国独特社会进程的双重历史语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20世纪中国文学继承了西方"两种现代性"的既定遗产,参与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总体建构.但在本土化语境的影响之下,"两种现代性"又发生了不同于西方的异质性裂变,从而极大地丰富...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在199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方法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之后,打破了上述局限,对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论及现代性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如对“现代性”概念的把握、在文学与史料建设的互动关系中体现现代性、注重文学本身的审美性等等。在明确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使用这一理论,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布达佩斯学派主要哲学家赫勒从日常生活、伦理、政治、宗教与艺术的关系考察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自律的呈现,这种考察不仅具有审美现代性的知识谱系性,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政治想象,其考察既是一种历史的认知,也是一种价值评价,因为相对审美自律形成的文化体现出人类的个体与物种价值的接近。  相似文献   

16.
“京”“海”之争并非严格的派别论争,只是一场由沈从发难、此后也主要是他一人代表“京派”,与在上海的非“海派”作家之间围绕何谓“海派”、“京派”的讨论,表明双方在如何看待时代与艺术、政治与学关系方面潜隐着分歧,且在论争的两次余波中更趋明朗。李初梨的“宏论”发自肺腑,公允全面,是对“京”“海”之争、“反差不多”论争甚至30年代左翼学与自由主义学论争最好的总结。  相似文献   

17.
局限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复杂性,胡适文学理论的复杂性表征有:陷入反"文以载道"的悖论中、"双线"文学史观与一元化的"白话文学正宗"论、理论预设的审美价值与时代要求的政治倾向。其矛盾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现代性历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史上,杜衡的处境极为尴尬,他常作为“第三种人”的代表被正统文学史视为“异类”、“边缘”与“他者”,但其文学活动与创作又曾极力热衷左翼文学;同时,新感觉派的诞生、发展、壮大直至消亡,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宛如这个流派文学观念的代言人。从现代文学史上有关“第三种人”以及“京海”论争可看出,其创作风格又不同于常用现代主义创作技巧反映现代上海的喧嚣生活的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这就是杜衡在左翼文坛与新感觉派之间情感与理智上所表现的徘徊性与游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