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
从现实生存到价值生存——教育提升人性之意义探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引导人性中的社会性生成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教育亦作为一种价值实现活动,是人寻求自身意义与价值实现的过程,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性中特有的社会性决定了人要适应现实环境、关注自身的现实生存,而人性的自我超越性又决定了人在面对现实环境时会力求做出适度改变,实现价值生存的意愿。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则引导人从现实生存向价值生存迈进,从而达到人性完满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人性以两面性或二重性的方式对立统一地存在着。人是"关系人",人性在关系中生成与实现。当代人的关系境遇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性表现方式也有差异。教育必须直面人的关系存在方式与当代人的关系状态。"关系人"的人性观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一是对关系"场"作用的认识使我们获得一种教育智慧;二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设定要指向"关系人"的完满实现;三是道德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关系"意识。  相似文献   

4.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基础的人性论多是对抽象人性的研究,对具体人性之复杂多样性、整体性、动态生成性、历史文化性关照不够,存在对教育场域适应的局限.从具体个体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角度看,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人生实践历程中经环境影响与自我选择而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特性.它包含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构成了人性动态发展的图景.这种人性认识能适切地阐释教育场域的人性问题,推动我们审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促进人性发展与完满;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性多样发展的人;教育的关键是启发自觉、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中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综合化全人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我国高中教育在新世纪的深入改革与创新发展,需要确立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当前我国高中教育价值需求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单一化、短视化倾向,这不利于我国高中教育的科学发展。确立高中教育正确的价值追求,需要顺应新世纪对创新型、学习型、完满发展型人才需求的方向,使高中教育从短视的功利化教育转向长远的价值性教育、从升学与就业教育转向综合化全人教育、从比较人性的教育转向完满人性与美好人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正>张恩德,彭旭在《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课程完满是人的完满的基础,而人的完满是社会完满的前提。所谓课程完满,是指课程的类型、结构、形态及内容等完美自洽,能促进学生、学科及社会的发展与完满,符合学生以及时代的特点与需求。人的完满是指人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琴瑟和鸣,人性德性丰富充盈。核心素养指向人的完满,从某种意义上说,核心素养为人的完满搭  相似文献   

7.
教育站立在而今教育无用论调泛滥的背景上,力求通过在与生活的平等对话中,澄清生活对它的控诉,以正本清源,继而寻求出一条更光明的路径,即审美教育。审美——使人走向人性完满的一种心绪状态,与教育相结合构成一个新的生命体,解救了教育的徘徊与失落。  相似文献   

8.
高校文化生态建设要探讨的是在科学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下,如何理解我们的教育.当代教育危机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危机,表现在立人与雕人、化人与斧人、感人与器人上,其根源在于教育的异化.这就需要我们本质地回到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从道德对于价值的塑造,教育的普世性两方面论证了人是受教育的被造物,并得出了一个令我们信服的结论: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教育趋于人性完满的功能会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9.
席勒认为人性中存在着两种基本要素,即人格和状态。人格是保持不变的自我同一的理性形式,而状态却是人在时间中经历的变动不居的感性内容。由此就产生了两种相反的要求:前要使多变的现象世界具有统一的形式,后要使空洞的形式具有实在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但是这两种冲动各自的自面性造成了人性的不完满和不自由,为使人性实现完满和自由,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活的形象”就是美。席勒认为,人只有在审美的游戏活动中才能实现人性的本质,因此美就是人性的完满实现。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教育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哲学思维,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哲学反思,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需要哲学指导。教育应该回归生活,追求人性的完满,提升生命的价值,从而不断走向哲学。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美学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体现,为改造人性分裂的近代社会,席勒进行了审美现代性批判,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依靠美和艺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性,营造审美的王国,走向自由、理想的殿堂。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片面的“社会本位论”在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回归于“人”,回归于对健全人格、完满人性的追求与培养,实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精神教育”。“精神教育”理应是主体性的。建构学生精神生活的途径是兼顾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3个方面,注重认知、体验、感悟3种生活形式的统一,做到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两个结合。  相似文献   

13.
试论人性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教育包含知性、率性、养性三部分内容,它分别与人性向着真、善、美发展的教育目标相对应并相互交织。知性教育须解决人性之客观性知识和科学性评价问题。率性教育要掌握人性改造是否会于“人道”之标准,使人性之“保赤”与“起伪”达一辩证统一。养性教育必须遵循“近养”、“顺养”两条教育原则。从实现人性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知性教育是基础,率性教育是关键,知性教育与率性教育统一于养性教育。“近养”、“顺养”原则也是完整的人性教育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人性本善的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联 《教育探索》2003,(9):30-32
任何教育在面对受教育时,心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抱有某种人性假设,以何种人性假设的教育思想对待受教育,关系到受教育的个性能否健康发展。人性是个性的基础,个性促进人性的完善,人性通过教育对个性发展产生影响。人性本善的教育,通过提供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及发展人的独特性来促进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指“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16.
林淑文 《中学教育》2008,(10):57-61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美育思想,对我们当前的美育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一是在美育目标上,卢梭直面人的生命活动,培养具有完满、自由、健全人性发展的“自然人”,崇尚一种超越存在、追寻意义的生活;二是在美育内容上,卢梭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主张通过审美实现感性和理性的沟通和融会;三是在美育实施上,卢梭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方面全面启动美育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7.
教育研究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性,科学性和人性应融合在教育研究中。但是,教育研究更需要人精神,人精神应体现和贯彻在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教育研究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研究才是真正有道德和负责任的研究。人精神是教育研究的生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与个体人文精神的重建张海波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试图建构全面和完满的人性,区别在于对人性内涵的解释。自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始,人文与科学一直是教育的两种价值取向,教育便始终在科学与人文的两极间摇摆。本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一些教育家已经认识到两...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教育人学是研究教育如何引导人性生成、升华与和谐的学问。教育在建构人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做人"与"是人"的矛盾、人性自身规定性之间的矛盾。人性的永恒性与历史性,人性的变与不变,人性的复杂性,使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成为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20.
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指“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