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子瑜先生是一位国际著名学者,新加坡汉学大师。他还是郁达夫诗词研究专家。他编辑出版了第一本《达夫诗词集》,最早进入对郁达夫诗词的研究,开拓了郁达夫诗词研究这一新的领域,使得对郁达夫的研究走向全面;他开启了郁达夫南游诗主题研究与郁达夫旧诗考证研究的先河;他提出的郁达夫诗出自宋诗说为著名学者蒋祖怡、王瑶先生所认同;他在国外的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广泛地传播了郁诗。郑子瑜先生在郁达夫诗词研究领域,毫无疑问是一个重镇,是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2.
1936年底,郁达夫赴日本和台湾参观访问约一个半月,关于此次访日访台的缘起及其详细经过,当事人抑或他人历来少有详叙,以致长期以来或语焉不详,或以讹传讹,有扑朔迷离之态。近年,日本外务省逐步解密战前官方档案文件,并将其电子化后完全公开。在极其庞大的官方档案中,保存有"支那学者郁达夫"1访日的完整卷宗。本文在对郁达夫卷宗所有档案文件整理、辨识和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核证其他相关档案,结果又发现了另外一些全新的资料和线索。现向读者呈现这批档案的全部内容,分析还原郁达夫访日的完整过程和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3.
<正>郁达夫《故都的秋》堪称散文作品中的经典,选入人教版必修二。无论是它优美的文笔还是深厚意蕴的情味,都引发了后继学者的不断探讨。尤其是作者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的问题至今争论不休。之所以说郁达夫的经典之作引发了学者的讨论和思考,是因为不同的学者从文本中读出了不同的意味。宋玉在《九辩》中说:"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许多学者把悲凉看做是文章的感情基调,认为这是一篇悲秋之作。  相似文献   

4.
王剑平 《考试周刊》2008,(18):44-46
爱国主义思想是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主线,浙江精神对郁达夫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作为在浙江自然和人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文学家郁达夫,得益于浙江精神的熏陶,并丰富和发展了浙江精神.要准确理解郁达夫作品的思想内涵,就必须深入把握郁达夫爱国主义思想的本质与渊源,本文就浙江精神对郁达夫爱国主义思想影响进行论述,以求准确把握郁达夫爱国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郁达夫小说创作宗旨、创作对象和创作原则出发,对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开展分析,阐释了造成郁达夫这种文体风格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一向被人称为“中国的卢梭”,相似的命运和遭遇、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吸引着郁达夫走近了卢梭。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卢梭对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郁达夫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为大胆的自我暴露、“返回自然的皮及诗情画意的自然描写。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佐滕春夫在创作上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等的不同,郁达夫的作品与佐藤春夫的作品有本质的区别,透过一样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表面,我们看到的是郁达夫作品中严峻的现实感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郁达夫的诗文中,随处可见其对大自然的描写以及纵酒哀吟的场景。论文着重分析了郁达夫为何与自然及酒如此亲近,梳理了中国传统文人热爱自然和酒的原因以及自然与酒和文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探讨郁达夫和酒及自然的关系,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郁达夫的文人性情,并且更为理解他的狷介品行。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选择,主要受独特个性气质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的影响。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制约,郁达夫选择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个性化和民族化的过程。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选择可以使我们更清晰的认识中国二三十年代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和流变。  相似文献   

10.
赵肖杏 《文教资料》2009,(22):44-46
郁达夫对陀斯妥耶夫斯基极为关注和钦佩,郁达夫基于自己的气质禀赋和性格特征,从"情欲冲动"这个人之本能问题,与陀氏展开了一场跨时空对话.本文对郁达夫与陀斯妥耶夫斯基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早晚期小说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以传统文化为视角对郁达夫的小说进行观照,可以发现郁达夫小说所表现的名士风度与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但是,郁达夫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并不等同于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对西方浪漫主义是有所选择和取舍的:浪漫主义思想中的对古典陈规的反叛和对个性自由的理想追求成为郁达夫反抗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在艺术追求上,郁达夫自觉地选择了浪漫主义文学中最适合表现痛苦和悲伤的感伤情调,注重创作中主观自我的表现,从情感表现角度选择与接受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文艺创作之特征》是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于一九七一年用英文出版的评述郁达夫创作的著作,在布拉迪拉斯发、伦敦及纽约同时发行,该书的正文部分,除“序言”外,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一、郁达夫在艺术散文作品里自我表现的多种方式;二、郁达夫自叙传创作方法的特征;三、郁达夫的理论观念和文学创作。书的后面有个附录,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郁达夫的生平和作品。从书的内容和注释来看,该书作者在占有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对郁达夫的创作思想倾向、表现手法和所受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意见。因此,学报决定选登部分译文,为郁达夫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一些资料。这一期刊登“序言”和第一个问题中的一些片断。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与周作人都是"五四"时期涌现出的文学大家。一向善于结交朋友的郁达夫与周作人有着密切的交往和友谊,在文人相轻的文人圈内实属难得。两人互相敬重,相互理解,真诚相助,合作默契。然而,当周作人附逆后,一向重情好义的郁达夫惋惜之余给予周作人痛切的批判,显示了郁达夫对待朋友的真诚和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颓废表现为他对生活的憎恨.在他前期的生活中,郁达夫基本没有享受过成功,也没有真正体味过情感的滋润.留学回国后的1923年郁达夫在小说中突出了"零余者"形象,以把自己放逐在社会边缘来凸现自我、反对生活.郁达夫在作品中较多涉及自杀和疾病.他对人物自杀和疾病的设置体现了他对生活负面价值的认同,是以示弱来表达对生活的憎恨.  相似文献   

16.
对于"日本文学与郁达夫的创作"这一课题,学界大多致力于从"私小说"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几乎忽视了郁氏创作与日本文学更久远的传统之间的深层联系.郁达夫的情爱书写的独特性是受到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影响的结果.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的接受使郁达夫的作品更加丰富、更具张力的同时,也是造成郁达夫的情爱书写在大半个世纪的文学史中备受压抑和误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当人们重新发现郁达夫时,他的散文也受到了关注,研究界对他的散文研究倾注了较多热情,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试图从郁达夫散文的散文史地位、个性特色、文化意蕴等方面对郁达夫散文的研究状况力求全面的考察与分析,以求推动郁达夫散文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中,郁达夫和刘呐鸥的小说着重将笔墨放置在心理描写这一领域,作品伴随着不可逃避的时代感伤,其共性表现在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女性身体的文化透视之中。在这些相似性相交织下,他们对文化的追求却呈现各自迥异的发展趋势。郁达夫的文学观以浪漫主义情怀为导向,最终走向对文学道德感的延伸,刘呐鸥则是以对感觉生活的崇尚,不断隐现着世纪末的悲观主义情绪。本文通过比较两位不同时期留日学者的文学创作,在感受其共性与个性的同时体味文学的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郁达夫一生中主要的情感经历,通过对他留日期间情欲的分析,得知当时他无法超越种族上的距离以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影响了郁达夫此后对于日本的态度和政治观点以及对于他对两性的认识;另外,还阐述了他与孙荃及王映霞之间的情感纠葛,从而认识到郁达夫的信仰是情爱、诗文和酒。郁达夫把情爱作为自己的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最高的目标,他的理想便是诗意的安居在他的情爱世界里。  相似文献   

20.
从郁达夫审美主体接受心理及其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出发,探讨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选择及变异.认为郁达夫在个性气质、人生经历及传统文化心理方面与唯美主义有着精神上的联系,但对它的吸收有选择性和差异性,特别是赋予颓废以新的内涵,将它转化为对现世反抗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