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数字人文近年来受到人文学科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广泛关注,其中在历史学领域的实践项目尤为突出,因而以历史学者为中心考察其对数字人文的认识和接受情况,探究人文学者接受数字人文的影响因素,可促进数字人文更好地与人文学科融合发展。文章采用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和微信语音的方式对22名历史学者进行采访,得到近6万字的访谈记录。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得到51项范畴和18项主范畴,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提炼出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接受意愿的5个维度:个人因素、参与方式、技术制度因素、环境因素和数字人文学科属性,根据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的接受意愿PPTEC模型框架。结果表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接受意愿,参与方式、制度技术因素、数字人文属性会受其他因素的调节后影响接受意愿。  相似文献   

2.
过去十年,公众科学已经从一个新兴概念逐渐演化成互联网环境下群体协作的利器。然而,由于公众科学项目发起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方的广泛性和异质性、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还有很多难点。科研众包理念是成功开展公众科学项目的前提和重点,因此可以作为公众科学的理论视角去进行概念解析,而对于科研众包类型的解构也将有助于公众科学项目的模式设计。本研究认为基于科研众包类型和公众科学开展环境两个维度,可以有效构建公众科学项目的业务模式并进行业务划分;以“机构观”的思想去驱动、管理并维系公众科学项目的发展,加入第三方组织机构这一实体可以重构公众科学项目的运作模式。而立足于图书情报学科,可以对数字人文类公众科学项目进行深入探索,尤其可以从特色馆藏利用、数字人文平台构建、科研数据管护以及用户激励和培训等方面开展后续工作。图4。表1。参考文献45。  相似文献   

3.
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中产生的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为文化服务的普惠化和个性化奠定了基础。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是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创新形式,目标在于价值共创。文章对现有的竞赛结构元素和设计选项进行补充,为数字人文领域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组织、设计和管理提供参考。文章以第六届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为例,结合焦点小组访谈法和深度访谈法进行数据收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采用关键事件技术法分析主办方、开放数据提供方、参赛团队多主体经历的价值共创事件,进而识别影响竞赛价值共创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数字人文领域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包括参与主体特征、协作形式、开放数据特征、协作平台属性和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基于研究数量和研究内容,分析我国目前数字人文项目开发现状,探讨游戏化叙事对数字人文的驱动和变革作用及其应用于数字人文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方法]在梳理游戏化叙事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叙事表达和媒介呈现两个维度总结目前在数字人文项目中体现的游戏化叙事理念。[结论/发现]提出数字人文游戏化叙事的实践路径,即挖掘特色文化基因、构建开放叙事文本、完善平台反馈机制、打造多元媒介矩阵。[创新/价值]游戏化叙事为数字人文项目开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可丰富现有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托公共价值理论和层次分析法(AHP)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语境下政府类出版基金的绩效评估体系,并分析评估维度之间的影响关系和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关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政府类出版基金和项目的绩效评估亟待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语境下,政府类出版基金的公共价值是出版项目、出版单位及公众文化偏好的价值合集;政府类出版基金绩效评估可从出版目标与结果、出版服务质量、政策协同与实施规范及出版效率四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6.
任何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活动都受动机因素的影响。本文以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论为分析理论框架,通过对美国国家档案馆Citizen Archivist项目15位参与者的访谈,以及对参与笔者自建的档案资源开发平台“上大故事”平台资源开发的35位同学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公众参与数字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项目的动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公众最初可能因为外在动机或内在动机参与,基于外在动机的参与行为也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参与成果;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的动机会发生变化,造成参与动机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系统的功能可用性及参与主体所处群体的志愿者文化环境。了解公众参与数字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的动机,对确保数字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展览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GLAM)等文化记忆机构在数字化转型和升级的进程中存在原始文化资源体量庞大、结构复杂、互操作性弱等问题。为了充分挖掘文化大数据的潜在价值,文化记忆机构开始开放和共享数据,并借助公众智慧实现价值共创和协同创新。本文首先对价值共创的概念演化进行溯源,并对GLAM价值共创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资源整合、机构融合、用户服务三个层面,系统梳理数字人文视域下GLAM机构价值共创研究的相关主题;再次,探索当前文化记忆机构价值共创的主要实践模式,包括数据驱动型、平台驱动型、社区驱动型三种;最后,从GLAM价值共创模型的情境化构建、数字人文视域下价值共创的赋能探索以及评价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数字人文视域下的价值共创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提供参考。图5。表2。参考文献97。  相似文献   

8.
美国数字人文研究发端较早,与档案领域的交流互动频繁。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数字人文与档案领域的合作历程,把握两者的研究趋向及发展环境,总结出美国数字人文对档案理论研究、档案业务实践、档案教育培训三个维度的影响。同时,指出我国档案领域可借鉴美国经验:从思想层汲取并融合数字人文理念;从业务层开展"档案+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才层注重培养档案人才的数字人文素质;从平台层打造特色的涉档数字人文中心。  相似文献   

9.
徐彤阳  王淑怡 《图书馆建设》2022,(4):92-101+146
通过网络调查、文本分析等方法收集德国数字人文项目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德国数字人文项目从内容上分为文化研究项目、历史研究项目以及数字人文基础设施项目三个类别;具有项目内容广泛、重视编目工作与元数据开发,基础设施功能全面、专注服务人文学者,区域与多种类机构有机合作以及图书馆高度参与四个特点。对我国进行相关工作带来以下的启示:将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于第三产业,提升开放获取程度;加快数字人文工作范式创建,充分应用技术;加强国际、区域与机构合作,整合各类资源;发挥高校及图书馆固有优势,引领学科进步。  相似文献   

10.
张晓梅 《图书馆》2021,(1):62-69
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是图书馆的使命。图书馆需要对参与数字人文研究、实践与服务的价值、角色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自身的理念、资源、人力、技术实力,从发展数字人文服务理念入手,通过与人文专家或研究团队合作,夯实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与服务基础,统筹或合作开展数字人文服务,在服务的全过程综合开展项目评估和服务评价,并做好项目后期的更新、维护与推广,才能适应在数字环境下的转型发展与服务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众数字素养日益成为数字文化强国、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对于全民数字素养提升至关重要。识别教育关键因素是精准提升数字素养教育效能的前提。文章综合运用深度访谈、扎根理论、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在掌握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现状基础上,提炼出了数字素养教育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效能模型。进一步汇集专家群体智慧,运用模糊集理论-DEMATEL方法分析因素间影响作用关系,识别了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用户、馆员、资源、服务、管理和环境六个维度因素共同影响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效能,其中馆员培训学习激励、专业数字能力、效用价值契合、主题形式创新、经费投入支持等因素较为关键。从主体交互、供需适配、资源整合、公众参与生态共建方面针对性提出教育创新路径,即以供需协同的效能目标、多主体交互的效能过程与公众参与的效能价值为导向,解决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效能要素的识别问题,为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施提供理论借鉴与行动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是我国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选择典型的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从"为什么建"和"怎么建"两个核心问题入手,重点考察其主题的选取、基本要素投入、相关支撑条件、存在困难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其项目成功因素,总结对我国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项目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具体实践提供更具本土特色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数字人文为社会科学领域提供了设计和使用记录创造与记录保存工具的机会.电影档案作为兼具记忆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献遗产,可以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开展跨领域的“出圈”式建构与开发.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电影档案相关数字人文项目现状的基础上,以西部电影集团为例,设计了基于数字人文的电影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开发框架,并从资源采集、数据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围绕档案情感价值主题进行文献回顾和概念辨析;其次结合具体案例,得出疫情防控档案情感价值的三个维度: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再次根据“档案微平台”提供的档案微信公众号原创热搜榜推文相关数据得出影响疫情防控档案情感价值实现的五大因素—时间、节庆、主体相关、档案表现和情境互动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疫情防控档案乃至档案情感价值实现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项目和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共同举办的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对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的概念、内容与实践进行了全景式扫描,集中对数字技术与历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融合的"历史学与史料的深度挖掘""语言文学与文本处理、知识探索""人文艺术与数据可视化呈现"等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四个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可具体实践的方面:分类汇总整理并展示来自全球的数字人文数据库、工具软件或平台;开展数字人文数据集建设;新增数字人文咨询;成立数字人文相关部门。  相似文献   

16.
数字人文在世界范围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多聚焦数字人文的技术问题,而忽略了人文学者这一重要参与主体。本文通过多案例研究探索中国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的现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观察法,对11位典型的人文学者进行纵贯数据收集;综合运用质性分析方法,归纳出18个影响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的主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于解释中国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的相关理论。研究发现,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的动机是二元的,包括主动动机和被动动机;在二元动机的共同作用下,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产生了阶段性的信息需求和参与行为,进而演化出三种参与路径:阶段式假性参与、自我调节性参与和外界干预式参与;每种参与路径的产生有其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且可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着各自的要素特征。通过聚焦人文学者,揭示了人文学者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信息行为的复杂性,并提供了一种基于过程研究的全面理解人文学者复杂信息行为的方法,扩展了信息行为的相关研究,也为理解数字人文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思路。图4。表5。参考文献5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对上海图书馆举办的2020年数字人文年会会议征集的51个汉语语境下数字人文项目进行分析,总结汉语世界关于中华文化主题的数字人文项目概况,为国内数字人文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51个数字人文项目进行分类研究,根据项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础设施类型和项目成果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与讨论以获取有价值的特征。就"数字人文与人文学科""技术手段与方法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模式与问题解决"四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结果/结论] 51个项目的总结显示出五大特点:在历史学、文学领域蓬勃发展,机器学习与数字人文深度结合,数字资源建设至关重要,综合性数字人文平台的时代已经到来,跨学科、跨机构、跨国家的合作性项目开始显现。本文也针对当前数字人文项目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促进机构间合作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大数据交叉思维和人文素养培养,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继续提升学科服务能力和基础资源建设的主要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哲学视域分析了数字人文的本质、含义、特征及其对社会和人的影响,探讨数字人文进入哲学视域从而兴起数字人文哲学研究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四个维度对数字人文进行哲学研究,使数字人文与哲学的基本学术视角形成有机关联。以期阐释当代数字人文的方法论本质及其哲学意蕴和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激励大众参与公开数据的开发利用,各领域纷纷举办开放数据竞赛活动,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数字人文项目的兴起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开放数据,另一方面由于其跨领域和学科交叉等特性,也给开放数据竞赛带来了新的契机,特别是针对数字人文项目开展相关的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其影响力和社会价值不容小觑。随着数字人文领域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的推动和发展,对于作品的评价是确保开放数据竞赛公平公正的有效途径,也是项目后期孵化和推广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实践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方面更是鲜有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中的竞选作品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全评价"分析框架和D&M模型为基础,结合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的目的和数字人文领域的特色,初步确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征询专家意见,完善指标体系并获取指标重要性得分,选用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为例,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部分竞选项目进行评估,从而完成指标体系的最终测定;最后对数字人文领域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的参赛项目评审和数字人文类互联网应用的开发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的新领域,从数字人文角度重新认识并思考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概念、理论、价值层面对档案资源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特殊性进行探讨,厘清包括以档案资源开发为核心、由档案机构主导、与档案相关三个类别的档案数字人文项目,同时阐述了档案数字人文项目的界定与识别方法。最后,提出从参考工具、资源仓储、智力支持、成果呈现四个方面优化档案资源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