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教育作为负载多元价值的教育类型对于服务民族区域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呈现出“人力供给”模式、“双向循环”模式、“数字乡村”模式与“多元共治”模式四种结构形态,这些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国民族乡村地区还存在着技术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有待加强和经济发展类型结构有待完善等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亟须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人力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内生式发展、适应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加大对兼具工匠精神与绿色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形成乡村振兴的人才链、产业链以及文化和生态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技能支撑和高素质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
“校企村”职业教育模式以地方院校为纽带联通农村与乡镇企业,对促进以教育人、以人兴业、以业哺教的“育人业”健康循环,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有积极意义。以地方院校服务“校企村”模式为切入点,对模式中各个角色进行了职能分析,立足现实列出地方院校服务“校企村”模式融合发展的地位弱势、职能失真等当前困境。提出愿景共建、科技赋能、师资建设等实现路径,以发挥地方院校服务“校企村”模式的自身优势,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就业、民生等关系密切,在人才资源、技术技能等方面承担着赋能乡村振兴的责任。对山西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衔接乡村振兴为“必然”路向,遵循职业教育“升学深造有基础,服务乡村有技能,人人成才有作为”的理念,以形成“以教扶知、扶技、扶心、扶智、扶志、扶业”的发展态势为根本任务,寻找一条山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外共推、共生共进”的“六三三”实施发展路径,通过实践探索职业教育“省县乡联动”“养训练结合”“校地课链接”的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职业教育因其“服务地方和行业”的特征,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将起到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个人技能、发掘保护文化等不可忽略的作用。通过解剖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探索党建引领下职业院校“产业帮扶+智力帮扶”服务乡村振兴模式,总结兼具特色及推广性的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和难题是乡村教师,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发展问题一直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难点和痛点。乡村教师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乡村教育质量。豫北乡村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培养遭遇的难题更为突出,教师发展任务更加艰巨。调查发现,豫北乡村教师培养普遍存在着“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教不好”的难题,这一难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基于共同体和共享意图理论,立足豫北安阳、濮阳、鹤壁教育欠发达地区实际,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联合三市相关部门建立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通过“四种模式”,破解豫北教育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发展难题,激发豫北乡村教师发展意愿,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师德-师知-师能-师艺”,从而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以乡村教育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与研究方法论,从“大语言观”和“大教育观”出发,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一个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两个功能维度是承接外部支持与培育内生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五条路径包括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次,分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学习者内生动力不足、利益相关者协同不够、教育内容针对性有所缺失、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有效性评估缺失等现实挑战。最后,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家校社一体化、坚持乡土性与技术性相统一、坚持专兼职并重、坚持评价引领的“五个坚持”层面提出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彰显体育多元功能和价值,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桂滇黔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发展受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阶段性特征,演变至今已形成丰富的资源禀赋,在经济社会内生发展诉求下,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在不断挖掘民族地区传统体育价值的基础上,推动其由传统粗放向现代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发展、全面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其逻辑归宿。桂滇黔民族地区传统体育助推乡村振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各类生产要素再次投入传统体育事业中,促进传统体育产业再生产,开创传统体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新格局,形成传统体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依托桂滇黔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推动乡村振兴,可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传统体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特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和就业。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战略,服务乡村振兴,培养新型电力系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课程改革,探索满足“绿色化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对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阐述了教学实施过程,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国家建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可见,县域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县级职教中心是县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主体。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根据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要素,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特提出服务乡村振兴“五链合一”融合行动模式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作为共同富裕国家战略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城乡关系调整背景下的重大决策。农村劳动力凭借体力输出的低价竞争优势逐渐下降,转型专业职业技能谋求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农村职业教育的传统定位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整体需求,其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通过对浙中地区农民再教育情况的调研进行充足的分析与讨论,发现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再教育改革以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三为”服务、坚持乡村人才体系培养为着力点,开展以政府牵头、企业紧跟、资金投入、人才支持、内容丰富、精细运营、问题预防的策略研究与讨论,促进乡村振兴与职业教育互为依托,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和助推器。文章基于我国2015—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在指标测度基础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稳健性检验下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作用远大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鉴于此,文章提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引导东部地区主动帮扶、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加强学习借鉴,促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动能。  相似文献   

12.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3.
乡村经济充分且高质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振兴是必要且可行的,但只有将职业教育置于社会结构中探讨其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的功能发挥,才能避免其因“价值僭越”与“情境忽视”而陷入“教育失真化”与“教育无效化”的泥沼。为此,要促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振兴转为新内源性发展模式,即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实体-精神-规范”协同的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且同时激发内部与外部、地方与超地方资源整合、主体认同与系统参与。基于此,研究提出“三维两面”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新内源性发展模式。“三维”指向乡村的产业经济结构、经济伦理结构与生态经济结构,分别对应实体性基线、精神性基线与规范性基线;“两面”意指激发乡村经济发展内生性力量与构建外部支持系统的两股动力源,作用靶点均为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活力,通过“分权赋能”促进乡村产业经济结构优化、乡村经济伦理转化、乡村生态经济绿化。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全面乡村振兴主动与国际接轨。外语能够消解语言壁垒,是构建交流桥梁的关键要素。因此,外语发展需把握乡村振兴的题中要义,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国际化发展。基于中国农村实际,可以通过加强乡村地区外语基础教育、培育“外语+产业”应用型外语人才、建设乡村地区外语人才智库、打造乡村“产教研”外语实践基地、助力乡村承办国际会展及国际赛事等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振兴,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高职院校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振兴中应发挥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培养人才等重要职能。助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应采取开展校村合作;进行职业学校教育,开展职业体验、技术服务、职业培训;建设“三师型”双语教师队伍;进行特色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组建产学研教助力联盟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需要依靠乡村的收入提高来实现,而发展特色农业,不仅有利于提升乡村地区整体收入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高效发展。以豫西一个丘陵县——卢氏县中药材产业为具体案例,通过调查研究卢氏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发现特色农业离不开政策引导、资源禀赋和特色产品三个重要因素,同时发现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到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以案例研究的方法,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为测算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与时空差异程度,文章基于熵值法、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差异程度进行测度,结果显示:2017—2020年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西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稍高于西北地区,但差异程度小于西北地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刘思危 《英语教师》2023,(16):60-62+73
从培训需求、培训覆盖面、培训模式等三个方面阐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新动向。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存在的不足。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发展对策,即搭建多层次培训体系,全方位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实践性培训模式,构建闭环化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面临人力资源从乡村大量向城市流动,乡村老龄化等问题,初步探明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克服形式单一、定位模糊、内容落后和特色缺乏等问题,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就业形态背景下,锚定新航标、探索智能新路向、构建融合模式。紧扣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结构调整机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一要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平台,从探索智能发展、发挥能动性、激发内生动力三方面廓清职业教育改革的智能化发展趋向;二要坚持“产学研用”四位一体,从办学主体、培养方案和教育场域等方面探索融合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20.
教育帮扶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帮扶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主要内容,更是教育振兴乡村的重要载体。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期,研究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文章以黔S学校为个案,分析该校围绕区域社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设置专业群、精准招收及帮扶弱势群体及家庭经济困难等农村特殊困难学生、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乡村产业振兴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振兴乡村的经验。个案实践创新的社会主体参与帮扶,“智志双扶”帮扶方式方法以及招生、助学和专业培养一体化帮扶路径等职业教育帮扶振兴乡村模式,对我国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国际减贫事业发展等都具有启示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