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张秀亚就以“少年说愁”式的文字赢得了京派“后起之秀”的赞誉;移居台湾后,张秀亚继续从事小说、散文和诗歌创作,同时又涉足文艺评论和西方艺术史研究,著述颇丰,被誉为“全才之笔”。然而,真正奠定张秀亚在台湾当代文坛地位的却是她的小说创作。因为,她的小说描写的是“人类心灵深处亘古及今的真情实感”,关切的都是“永久性的人生课题”,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富于人道主义情怀的艺术世界。一真实是小说的生命。亨利·詹姆斯在《小说的艺术》中说:“真实感是一部小说最重要的优点。”在张秀亚看来,真…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在他的新感觉小说里呈现出都市性、个体性及真实感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徐则臣的这个短篇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短暂旅居期间的奇特经历,按说这种题材在我们这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里并不新鲜,但读了这篇小说,我还是被徐则臣的叙述智慧所折服。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我”既是叙述者也是作者的化身,这很容易营造叙述的真实感,但毕竟是常见的叙述模式。我要说的是这篇小说的叙述结构,正是在叙述结构上的别出心裁,才巧妙地生成了这篇小说精神意蕴的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4.
“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颇具特色的修辞幻象,其逐步生成的轨迹表现为:文本系列化的修辞选择——推动“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生成;“少年人”——赋予“香椿树街”修辞幻象以生命;词语制造悬念——渲染“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的神秘氛围;叙述形式独特——产生“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真实感的动因。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萨弗兰·福尔的小说《特别响,非常近》是9·11主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独特的方式探讨灾难、创伤、失语与言说之间关系。灾难导致创伤,创伤导致失语。由于失语,作者又不得不使用非情景化的文字、书信、数字符号、序列图片等方式“言说”主人公的创伤及创伤后艰难的存在。这些作为媒介的“言说”方式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历史的伤痛导致现实的失语,现实的创伤隐藏着历史的原因。“后9·11”小说在寻找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早期小说大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突出作为故事人物的"我"的心理世界与作为叙述者的"我"的主观感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其作品中的"我"与作者极为相似,小说的抒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这使其小说具有散文特质。早期小说的抒情化和真实感影响了其后期小说创作,其抒情性被继承了下来,成为后期小说散文化的内在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宋传奇叙事存在“自述己事”现象,主要指作者借助小说文体记录或隐或显的自我经历,将“作者”融入小说的叙事与抒情之中,以体验者、叙述者、书写者等多重身份潜入文本内部,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内容更具客观逻辑性和真实感,从而增强了读者对故事的信任感,有助于宋传奇的流播与接受。呈现显性“自述己事”特征的宋传奇共计15篇,主要起着强化劝善意识、制造隐蔽的真实、深化小说意旨、以“日记体”扩增兼容性四种流播功能,由根源性的创作环节对宋传奇的流播与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的话题是“虚构”,《沙之书》是其中的一篇。我用了一节课,主要和学生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沙之书”的意义指什么,二是作者怎样把一个虚构的故事写得很有真实感,三是博尔赫斯以书为生的生活经历对他创作风格的影响。我以学生读《沙之书》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意象“沙之书”。以及内心的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和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在“真与假”的小说世界里获得生活的感悟。下面是几则教学片段,浙江省教研室胡勤老师作了点评。  相似文献   

9.
明清小说中的乡村并没有如同城市一样成为一种文学生态,而多以一种孤立、自足的姿态出现在小说文本中,正是这种孤立的自足使得乡村得以保持其意蕴的纯洁性,这种意蕴的纯洁性也使其成为内涵相对集中的乡村意象,从而对小说的意义生发、审美表达、叙事建构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乡村在明清小说叙事之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的价值.即在叙事节奏上起到张弛相间.是缺场的叙事动力,给小说带来客观真实感的陌生化叙事以及所具的“奇”“险”“趣”“味”叙事张力。明清小说的乡村描写之价值应予以重估,以纠长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其的偏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表现在形式上的创新,应该说,自清末新型白话短篇小说开始。具体表现为:题材的横截面取代了传统的纵截法,倒叙方法的输入本土,打破了传统小说一叙到底的叙述模式,而追求一种“惊赞”的审美效果;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加强了小说表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运用新式标点,使小说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度。在继往开来的历史长河中,清末新型短篇小说在艺术上影响了五四一代作家,为五四作家跨入现代小说的大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巴尔扎克是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其小说《人间喜剧》对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内幕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批判与揭露,达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顶峰法国。从内容主旨、故事细节描写、小说人物性格等方面分析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塑造的极具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揭示小说蕴含的历史真实感与哲学深度,也正是由于这种历史真实感与哲学深度才造就了文学巨著《人间喜剧》在文坛上的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应该把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然而,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细想,我们的课堂还缺少一点“真实感”。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小说新样式——“自我小说”。鲁迅是最早创作“自我小说”的作家。他的《一件小事》,不仅符合小说的基本要求,是小说而不是散文,而又与日本“自我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实际相符,是一篇典型的“自我小说”。同时,《一件小事》发表的时间又最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  相似文献   

14.
经由否定性的排除,可以走出“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通俗小说”不是“不严肃小说”,不是“不高雅小说”,不是“不纯的小说”,不是“缺乏艺术性的小说”。“通俗小说”与“非通俗小说”的区别在类别的不同,而没有美学价值上的高下与尊卑。  相似文献   

15.
夏落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第一人称叙事的馋点是真实感强,不足是视角受限制。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安排了几个仆人角色,她们既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又丰富小说的内容,弥充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党费》《小二黑结婚》中的黄新、三仙姑等文学形象有着坚实的真实性依据,却被不少学生认为缺少真实感。这种真实性与真实感的背离是当代学生、教师与革命时代疏离,进而造成作者与读者所处文化情境脱节所导致的。在革命小说的教学中,应致力于从创作学和传播学角度打破时代隔阂,促使当代师生理解革命,进而发挥革命小说在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由否定性的排除,可以走出“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通俗小说”不是“不严肃小说”,不是“不高雅小说”,不是“不纯的小说”,不是“缺乏艺术性的小说”。“通俗小说”与“非通俗小说”的区别,在类的不同,而没有美学价值上的高下与尊卑。  相似文献   

18.
陈应松的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讲述了发生在神农架深处蛮荒环境中的一个个神奇而又充满现场感和真实感的故事。其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生态和谐的诉求、对社会生态和谐的渴念、对精神生态和谐的呼唤,显示了“大生态文学”的精神气韵,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感情真挚”是高考语《考试说明》对作“基础等级”的要求之一。考生的作应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真实感、真诚感。  相似文献   

20.
“黔味小说”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质的贵州小说。方言是“黔味小说”乡土风格的重要载体,然而“黔味小说”的方言英译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实现方言的“文本移植”是“黔味小说”英译的难点。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从语言-交际-文化的三维转换探究“黔味小说”的方言英译案例,关注译者如何根据源语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作出适应和选择,有益于重构被缺省的文化内涵,有益于“黔味小说”的译介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