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创新.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永恒主题,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其发展亦离不开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大学的图书馆才能保持服务工作的先进性、特色化、可持续。当今社会,创新服务工作的内容、方式、途径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发展的主旋律。大学图书馆应该从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等四方面来创新自己的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
高职图书馆服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理念落后、工作被动;手段落后、形式单一;缺乏沟通、工作封闭;制度不全、对象固定.根据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实践与研究,结合网络时代高职图书馆面临的形势和工作实际,进行创新:以人为本,创新理念;改进方式,创新手段;主动服务,创新内容;提升服务,创新技术,等等.对高职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具有一定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现状、制约服务创新的因素、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和服务创新的途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贾艳玮 《文教资料》2009,(11):148-149
搞好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根本是创新.我们要克服高校图书馆工作创新的障碍,从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观念和目标、新技术应用、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构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创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晶杰  杨新娥 《职业技术》2006,(12):250-251
当前,由于图书馆内外部发生了变化而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以及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创新的内容,以及为做好服务创新工作对馆员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浅析高职院校图书馆为读者服务创新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本文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意识、特色藏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只有服务工作做好了,才会赢得读者的青睐,图书馆才会有发展。  相似文献   

7.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图书馆研究的核心课题。物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技术创新、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以及内容创新,将给图书馆知识服务带来创新性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带来变革,而且为读者提供了创新的服务内容,深化了物联网技术时代下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工作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工作创新发展的特征,论述了通过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手段和馆员综合素质提升的创新,提升高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发展,从而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金贞丽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1):105-10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图书馆服务工作带来较大冲击。为此,图书馆必须适应网络环境变化,优化图书馆资源建设,开拓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同时,分析了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必要性,提出开展创新服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论科技创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时代,高校图书馆要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图书馆条件,将图书馆服务于读者的工作不断推向完善、推向前进,促使图书馆建设和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谷之会”曾是影响极大的盛事。但在历史尘埃中已尘封千余年之久。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个案。考察其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发现,与邺下集团的西园之会相比,金谷之会可说是我国第一次真正的文人聚会与集体创作活动。与建安年间曹氏的文学观念相较,石崇的文学思想首次体现了文人意识与纯文学创作观念的觉醒,突破了传统的三不朽藩篱。再从“二十四友”的创作实绩看,它对西晋文学的繁荣功不可设,对后代文人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江苏现代远程教育承担着教育服务的光荣使命。需要创新体制,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增加投大,确保优先发展;调整结构,加大服务“三农”力度;以人为本,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服务;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一直是试点项目的中心工作。山西电大导学群支持服务体系的创立,对于有效建设和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的应用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曹植在诗歌创作中非常善于借鉴前人的创作精华,对此,一些评论者往往认为曹植重模仿而乏创新。文章通过对《美女篇》与《陌上桑》的比较分析,说明曹植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更注重创新。他的创新使五言诗艺术真正走上文人化道路,《美女篇》也真正成为表现诗人自我的艺术载体。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力,古今中外文艺创作者和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观点,其中如下两种观点最有价值:一种认为文学创作的动力是不平则鸣,一种认为文学就是白日梦。关于这两种观点,文艺理论家们已经分析评论得够多了,但过去主要谈的是两者之异,实际上,两者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那就是:两者都认为文学是起源于人类深层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6.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守成教育到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对新世纪的理性回应,是在更高和更深的层次上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探索."两课"教育应该在帮助大学生唤醒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品德,确立创新个性,发展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技能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为了完成这一关键性使命,"两课"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氛围等四个环节上实现自身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提出创新高校“无缝隙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坚持目标导向、整合导向、对象导向、结果导向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9.
时下现代刻字提倡“主题创作”,希望以此走出一条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哲学、并具民族特色之路。对“字”的本义与“刻”的原生态进行深解,当是“主题创作”可承使命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寓惠创作四"多"两"少"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创作上“四多”“两少”:与程正辅的诗书居多,赞王朝云的诗词居多,与僧道唱和的诗居多,《和陶诗》居多;与子由唱和的诗居少;词居少。造成这四“多”两“少”的主要原因是:惠州时期是生活极端困难、一生中思想最为苦闷的时期,因而只能叙写身边小事以自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