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经典词作,词风豪放,情感热烈,其中三次用典,传递出作者身处逆境却仍有建功立业的渴望。课前,我布置了两个预习任务:1.观看介绍苏轼的视频,再次梳理苏轼人生沉浮的经历,尤其关注苏轼与密州的渊源,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同时结合书下注释及视频中对“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三处用典的解说,初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当今学者多持苏轼来舒之说,其论据主要有三:其一,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郊游舒州;其二,苏轼曾到任舒州团练副使之职;其三,安庆地区方志所载苏轼诗文均言及在舒州郊游。但仔细考订,苏轼与舒州未曾谋面:一则苏轼在黄期间未得离开,何谈郊游舒州;二则苏轼并未到任舒州团练副使;三则府志记载诗文多非苏轼所作。  相似文献   

3.
叶梦得与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梦得与苏过等苏轼后人有着深厚的情谊,文学史上有名的“许昌唱和”,由叶梦得主盟,苏轼后辈有三人参与,蔚为一时之盛;苏过等苏轼后人,事实上已成为叶梦得认识苏轼、走进苏轼、研究苏轼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多认为,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的"参横斗转欲三更",是指"比斗而非南斗".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是写诗人渡海事.根据苏轼一生经历,可知渡海是被贬琼崖(即今海南岛)时期,渡的是我国最南方的南海(即古称涨海的).除此以外,苏轼没有渡过别的海.阴历六月二十日,已属夏末.傍晚时分,北斗转到西北天边,斗柄指"申"方向(即大西南——西西南),已经逼  相似文献   

5.
苏轼对传统哲学思想吸收复杂,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身上看似矛盾冲突,实则融会贯通。其中苏轼人格与文格的庄学渊源颇深,在庄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苏轼建构起了执着而超越的人生境界,实现了人格与文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彰显的并非是“跃马于边关,厮杀于沙场”的报国立功的信念,而是体现了“经邦济世”的政治理想.“西北望”并非实指西北边疆,而是八卦中的乾位,代表君主所处之地.“射天狼”则表达了作者与新党集团作斗争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苏轼诗歌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苏诗材料的整理、选译,苏轼的生平、思想研究,苏轼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研究。日本学者的苏轼诗歌研究对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审视自身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手段提供了反省之鉴。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在他身上,儒、释、道三家思想很好地交融统一,进则儒教先行,退则投身佛老.学界对苏轼的禅佛交游极其诗文研究众多,但鲜少论及苏轼出川之前的少年时期禅佛因缘.本文从蜀地地域禅佛因缘与苏轼家庭禅佛因缘入手,试析述苏轼少年时期的禅佛因缘,以期通过了解苏轼与佛教结缘更好地对他的哲学观和文艺观进行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9.
在"三言"中多次出现了苏轼的形象,冯梦龙笔下的苏轼更世俗,更像一个普通人。这种形象的变化及选择,既与时代风尚、政治文化环境影响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喜好和价值取向相关。作品中的苏轼是明代文人的一个缩影,也是冯梦龙在作品中的替身。  相似文献   

10.
苏轼接受的是中国禅宗,而摈弃的是印度佛教的外形。他对禅宗的接受有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分别是倅杭时期、黄州时期和惠儋时期。苏轼人生经历的这些变化,恰恰与中国佛教禅宗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有着某种内在的吻合和联系。这些吻合与联系,从宏观背景上促进了苏轼对佛禅的基本态度的形成。苏轼凤翔时期主要接受佛教艺术史,倅杭之后开始渐次深入到中国禅宗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这种转变既有苏轼个人人生经历的必然性,也有与苏轼贬谪所在地域佛禅情况的吻合,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苏轼由佛向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1.
苏轼作为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家,研究者从无间断,但是其铭文则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从三个大的方面对苏轼铭文就行了探讨,包括苏轼铭文与赞、颂、笔记、跋文等文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苏轼铭文在想象力、语言、典故等方面的文学性分析;以及苏轼铭文中“三教”思想和他最终形成的豁达的人生境界等问题。这些方面无不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最终使得苏轼的铭文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这一切又都与其独特的创作观念与人生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2.
《前赤壁赋》反映了苏轼一段伟大的心路历程和人格的一种超越与升华。本文拟从大文化的角度来研读这篇文章,一是从地名赤壁的美丽误解可领悟苏轼的建功情结,二是从"主客问答"的行文手法可感受到苏轼的双重情感,三是从文章物事的叙述转换可分析出苏轼的情感超脱。  相似文献   

13.
阜阳师范学院位于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阳市。阜阳古称颍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期为胡子国国都,是管仲、老子、庄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华佗、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唐宋八人家”中的欧阳修、曾巩、苏轼曾在这里为官多年。京九铁路纵贯境内,是南北交通的  相似文献   

14.
全国苏轼研究学会于九月二十八日至十月三日在河南平顶山市召开了第四次学术讨论会,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一对近年来苏轼研究的评价与会者普遍认为,近年来苏轼研究成绩是显著的。不过对苏轼的散文的研究,同苏轼诗词及其生平事迹的研究相比,差距甚大。苏轼诗词均有很多注本,并有大量从宏观与微观角度研究的论文,而苏轼散文研究多停留在微观研究上,许多论文仅是赏析其名篇,至今还没有苏轼散文的完整注本,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一坨醉红从地平线上落下,沉落在无尽的黑暗中;一抹皎洁从背后升起,悬在青黛的夜空中。今日中秋夜,万家皆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萦绕在我的耳畔、心间。苏轼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中了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他参加制科考试后,入朝为官。治平三年(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后,苏轼还朝。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与佛教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苏轼与佛教”本是受到历代研究者关注的一个大题目。但真正说来,大都泛泛而论,深入探究者少,直到今天也未尝不是如此。这种状况不仅使研究不能细致深入,更难免在研究中得出不确的、笼统的、甚至错误的论断。本文下面加以辨析的三个问题:一、苏轼接触佛教的时间;二、苏轼受佛教、道家影响的差异;三、苏轼对于佛教的真正认识与根本态度,就正是分别属于上面所说这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桃李 《初中生之友》2008,(Z1):48-50
<正>有个关于苏轼的有趣故事:苏轼小时候和弟弟苏辙在母亲的教导下,曾经一段时间天天吃"三白饭",即"日享三白"。后来入朝为官,和同僚加好友的刘贡父说起此事。苏轼故意添油加醋地把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人生哲学受到后人的推崇,这种人生哲学的形成与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苏轼道家思想的心路历程主要体现在其人性的回归、与道的自我融合、走向逍遥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念奴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以怀古为题,抒发襟抱的豪放派词作,下面从几个方面作些比较分析。一、怀古的地点——虚拟与实写“黄州赤壁”与“京口北固亭”是两位词人登临望远,怀古抚今的地点。苏轼怀古的“赤壁”,论者多有评说,一般认为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也有认为在蒲圻县西北,“黄州赤壁”并不是赤壁古战场。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中说,“……但词人吊古,每借以咏怀,即地望稍误,正不必以词害意,且着‘人道是’三字,见得当  相似文献   

20.
依内容来看,苏轼的题画诗可分为从实境到画境、从画境到实境、画境与实境交融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看到苏轼创作题画诗的真正动机,即画境为实境服务、实境主导画境,从苏轼的题画诗可以看出,其诗画相通理论有三方面的内容,即描摹物象相通、风格相通、构思相通,结合北宋画家所处的历史语境,我们可以得出苏轼诗画相通理论的本质意义在于提倡绘画的人文素养,即用诗的意蕴来“拯救”画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