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同学们在学习本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总是会对基因性状的分辨与理解产生混乱,无法有效地搭建知识框架,从而在相关的解题上进入误区。如何学习并理解基因性状的相关知识,形成灵活的解题思路,我们来看以下办法。一、理解基因性状的判断方法(一)显性性状(遗传)与隐性性状(遗传)的判断1.关于显性性状(基因)的区分:亲代(P)中有的性状(特征)而子代(F)中消失了的性状(特征)则称之为隐性性状,此知识点可以巧记为“凭空消失为隐性”。  相似文献   

2.
<正>一、层层递进,以不变应万变在解决遗传相关题目时,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建立在分子与细胞上,真正领悟到细胞的分裂知识和减数分裂的知识才能体会到遗传的本质。另外还需要学生了解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比如下图是一个孟德尔关于豌豆一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图解。从图中可以了解到在  相似文献   

3.
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有细胞质遗传和原核生物遗传.对减数分裂的学习和复习很重要.再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就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周期、方式和行为等.对其分裂过程图和染色体与基因位置的对应关系要进行牢牢地把握.生物基因与性状的表现关系.在这类习题的解析中,要对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进行分析,要知道生物的基因型和环境因素是决定生物表现型的主要因素.而且,成对存在的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  相似文献   

4.
1教学内容分析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解决了基因控制性状的问题,本节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是顺理成章。教学中,应明确探讨基因传递问题的思路,即基因在什么地方?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怎样?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相似文献   

5.
张芳玉 《科学教育》2004,10(5):59-60
1.1教材内容和地位“基因的表达”是现代遗传学的关键内容之一,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的最后一部分,是对DNA的结构和复制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就能在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懂得变异的实质及规律。这节课的内容既是前面所学的有关蛋白质基础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常染色体的遗传中.生物基因型的推断和确定,是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涉及到多方位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涉及到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综合适用,这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难点,本人采取以下过程,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解答上述习题的方法。首先复习有关的基础知识:①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一般来说,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总是成对地存在;③生物的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F;代能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反之为隐性性状;③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④显性性状的…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畸变     
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肉眼无法看见,只能从生物的性状变化来判别它们的存在。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量变化,染色体畸变,在显微镜下肉眼可见。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部分染色体畸变可引起基因重组、  相似文献   

8.
假设是生物实验探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如何在实验探究中指导学生作出科学合理的假设,对提高生物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从生物实验探究作出假设的方法,以及指导学生作出假设的策略两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自学质疑阶段环节一:目标导学课代表:同学们,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首先看一个微课。(课代表播放教师准备的导入微课,通过《侏罗纪公园》科学家介绍通过血液中DNA创造恐龙的神奇过程激发学生对探究遗传奥秘的兴趣,再通过视频后面的问题串导入学习:“①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是什么?②生物性状的形成离不开哪种物质的作用?③哪种物质控制着生物的性状?④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这就是这一章即将向大家介绍的内容——基因的表达;⑤展示基因表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高考试题的命制依据课程标准,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全国卷中基于情境的遗传题需要学生充分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来进行分析和解答。1原题呈现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生物》第二册增设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某些涉及遗传性状的显隐性问题感到不好解释。如同:“你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学生回答“:我的眼睛一只是单眼皮.一只是双眼皮。”按教材介绍.双眼皮受显性基因控制,即基因型AA或Aa决定双眼皮;单眼皮受隐性基因控制,即基因型aa决定单眼皮。可是,“一只单眼皮一只双眼皮”的现象如何解释呢?作者认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显性的相对性”问题。任何生物的性状都是基因表达的结果,基因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从基因型到表…  相似文献   

12.
在人教版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的学习时,笔者进行实验探究了"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这个实验,此实验是为了说明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利用这个实验过程及实验后的讨论,让学生说出并认同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其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林文官 《中学生物学》2011,27(12):40-41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主要是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这节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之后,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它对使学生形成有关遗传物质的概念,从而构建以生物体、细胞、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等为主的概念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后面生物的变异、遗传病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遗传学知识是高考的必考点,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做遗传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题型和判断,如判断某性状的遗传方式、某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等等。解答不同的题型、作出不同的判断往往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其中隐性性状的雌性个体和显性性状的雄性个体(即隐雌显雄)经常在一起用来解题。现归纳如下:1用于育种如果控制某生物的某个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我们就可以用隐雌显雄作为亲本,得到的后代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物》教材介绍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是选用了豌豆种子的颜色(黄色和绿色)和豌豆种子的形状(圆粒和皱粒)两对相对性状。其中,豌豆种子的颜色是指从种皮透出的子叶的颜色,它属种子胚的性状,种子的形状则属种皮的性状,在讨论它们的遗传问题时应该从它们的发育过程予以区分,否则就会出现实验和理论的出入。从发育过程看,种皮和果皮分别是由珠被和子房壁细胞发育而来,因而控制种皮的性状和果皮的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基因组成和母体的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是相同的,杂交过程中这部分结构的基因组成不可能改…  相似文献   

16.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对应关系有"一因一效"(一个性状由一对基因决定)、"多因一效"(一个性状涉及多对基因)、"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等方面。高中生物中主要学习一种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情况,另外也涉及到一些两对基因控制一种性状的问题,学生对解这类题有一定难度。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搜集、整理了一些这方面的例题,下面通过例题来分析解这类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科学,通俗地讲是研究生物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像与不像的科学。从表面上看遗传学似乎只是研究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但当我们深究其本质的时候,实际上,遗传学是以基因为中心,研究基因的传递、基因的结构、基因的表达、基因的变异等问题。无论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到现在的DNA 精细结构,遗传学都是围绕基因在发展,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不以基因为中心,遗传学课的教学将无法展开,生命现象也就无法理解。 遗传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自始至终着眼于对基因—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在不同…  相似文献   

18.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就是指生物体的性状会从亲代传给后代,有的后代性状会发生变异.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猫生猫,鸭生鸭"、"一树结果,酸甜各异"、"一猪生九子,一窝十个相",就是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19.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当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上,由于雌雄生物的性染色体存在情况不一样,使基因在雌雄生物分布情况不一样,就会导致由该种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生物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不一样,从而表现为伴性遗传。也有一些基因,尽管不存在于性染色体上,但它所控制的性状在雌雄生物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不一样,许多同学往往会把这种情况误解成伴性遗传,故在做这种类型的遗传题时,就要仔细审题,抓住要点,避免把这种情况当成伴性遗传,否则答案就会离题万里。下面例析与伴性遗传情况相似,但基因却不在性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0月1日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提问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调节课堂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的本手段。但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不少青年教师由于不太注意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一、提问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提问随心所欲,影响教学效果不少青年教师备课时不考虑设问,上课时,随意发问。某教师在讲《生物的变异》一节时,突然发问:“你们知道生的变异与遗传的关系吗?”学生答:“生物的变异有的能遗传有的不能遗传。”师:“对,那么,生物的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