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皓是近年来中国直拍创新打法探索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名杰出运动员.对于王皓反手位的防守及其技术的运用一直吸引着全球的教练员、运动员甚至包括广大乒乓球爱好者的目光.随着改大球、11分制及无遮挡发球规则的相继出笼,运动员的发球、发球抢攻优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对运动员的防守--特别是第一板的防守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对王皓反手位第一板防守技术的观察与统计分析,阐释了王皓反手位第一板防守中针对不同来球正、反手使用比例及回球力度、落点、效果等各项技术运用的情况与特点,探讨了直拍正、反两面进攻型选手反手位第一板防守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大球、11分制及无遮挡发球规则的相继出笼,运动员的发球、发球抢攻优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对运动员的防守—特别是第一板的防守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对柳承敏反手位第一板防守技术的观察与统计分析,阐释了柳承敏反手位第一板防守中针对不同来球正、反手使用比例及回球力量、落点、效果等各项技术的运用情况与特点,探讨了直拍进攻型选手反手位第一板防守过程中的一般特征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优秀羽毛球单打运动员不同发球球路的特点,了解当今选手更多使用反手发球的原因,以便为运动员实战中判断对手的发球球路及提高发球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使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和表面肌电仪对运动员的三种不同发球球路(短球、平快球、高远球)动作进行三维运动学和相关肌肉电活动水平的同步分析.结果表明:反手发球的各个分期的时间要显著短于正手发球(p<0.05);反手发球时肌群激活达峰值的时间表现为近端肌肉激活较早,远端肌肉的激活较晚;与正手相比反手发球时肌肉激活达到峰值的时间较晚.结论:从实验数据出发证明了选手在比赛中应更多地使用反手发球,对于羽毛球发球这种精准类动作在平时训练中应该建立精细的神经肌肉支配模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德国乒乓球选手波尔和奥恰诺夫为例,对二者技术体系中的短板进行深度剖析,指出,无绝对的正手弧圈技术能力、欠缺娴熟的反手台内拧拉技术成为了二者技术体系中较为关键的技术短板,此外反手技术过于单一、缺乏精细的控球能力也制约着二人技术发展。旨在明确当今国外选手的技术短板,为今后国外选手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国际乒坛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分段指标评估法,对张继科近年4场国际比赛决赛进行技战术统计与分析。在技战术统计上,将张继科的发球落点和发球抢攻方式相结合、接发球技术运用与接发球抢攻相结合进行统计与分析,归纳技术组合的运用特征,并分析此种现象的原因,探讨横拍进攻型打法的技战术特征。认为比赛中积极主动、抢先上手是主导思想;为了限制对手的高质量接发球及为自己得分创造条件,发球主要集中在正手位和中路偏正手位;发球后抢攻反手技术的使用与正手技术同样需要具有高质量;接发球贯彻积极主动思想,主要采用反手拧拉,辅以摆短技术;接发球后抢攻以反手拧衔接反手拉为主要得分技术组合;相持段攻防转换加快,亦攻亦守是今后相持段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摘要: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测试方法对近期国家乒乓球队提出的正手台内进攻技术的创新——直板正手撇拉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直板正手撇拉技术与另外两种台内进攻技术(正手挑打技术、反手拧拉技术)进行了动作技术对比分析、击球效果分析及实战效果分析。其结果显示,直板正手撇拉技术击球后的球速可达到正手挑打后的球速,其转速略小于反手拧拉的转速,而大于挑打的转速;该技术动作结构与正手挑打相似,但有明显的外撇动作,击球方向以向前向上为主,带有一定的迷惑性,球拍运动轨迹像似做一个“勾子”运动。本研究成果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直板乒乓球运动员的正手进攻能力,对于维持我国乒乓球技术训练的先进性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三维运动学测量方法对羽毛球反手击高远球运动技术的分析在国内尚属首例,以北京羽毛球队4名优秀羽毛球男子青少年队员为研究对象,使用2台SONY1080i高清常速摄像机以50帧/s的拍摄频率,采集三维运动影像资料,并采用艾利尔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他们在完成后场反手击高远球动作有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以此来微调他们的反手击高远球技术细节、提高击球的质量,同时为教练员的训练提供一些数据参数,增强对青少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为北京羽毛球青少年反手击高远球技术的发展提供数据参考。结论:1)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引拍阶段右肩关节角是依次增大的,而右肘关节呈现不规律变化,其目的是调整击球动作和使其更符合肌肉收缩特性。2)在引拍结束时刻,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右手的平均线速度呈现出最大值,右上肢运动在球拍与球触及前是符合鞭打动作原理的。3)在击球时刻,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肩关节角度达到动作全过程最大值,这样是为了争取高的击球点,各关节点的速度变化呈一定的时序性,表现为离躯干最远的环节右手速度最大,其次为右腕关节速度和右肘关节速度,这样能为击球聚集更多的动能。4)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后场反手击高远球动作发力集中部位并不相同,我国的3名运动员主要充分地利用转肩和转髋的力量,而国外的Misha是充分借助右脚的蹬伸和躯干的扭转力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张继科的技术结构体系和心理素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认为,独特的“继科式”反手台内拧拉接发球技术、一流的正手弧圈技术、精细的控球能力及超强的防守能力等二级技术堪称新时期乒乓球技术的典范,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善打硬仗的意志品质及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更是张继科成为世界乒坛顶级选手的关键原因.通过对张继科技术结构体系及心理素养的研究,重点挖掘张继科技术结构体系的精髓与专长,为今后乒乓球运动世界冠军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半决赛柳承敏技战术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探明柳承敏(Ryu Seung-Min)在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半决赛连连获胜的技战术运用特点,为中国乒乓球队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录象观察法、三段指标法、数理统计法、单项优势技术与劣势技术分析法,对第28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半决赛柳承敏对瓦尔德内尔,决赛柳承敏对王浩的两场共计11局比赛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两场比赛中,柳承敏的最强项是发球技术,其次是反手位侧身拉斜线和正手位拉斜线,而相持段的正手位与反手位防守是他的弱项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在羽毛球这项运动中运动员大多都有的一项弱点就是反手击高远球。本文联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从羽毛球高远球含义入手,进一步分析高远球的分类及训练的意义,最后提出羽毛球反手高远球技术要领以及相应的训练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广大羽毛球爱好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羽毛球反手高远球技术要领,减少对羽毛球反手高远球难度大、不容易掌握的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为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皓乒乓技战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王皓参加2003年世界杯、2004年奥运会、2006年亚运会、2007年斯洛文尼亚公开赛男单比赛的技术指标的比较分析,揭示其技术的发展变化趋势,为未来训练、比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王皓发抢段及相持段质量提高显著,整体技战术质量提高明显。前三板凶狠性有下降趋势,但无误失误明显减少,前三板质量明显提高;直拍横打已成为王皓在比赛中主要的得分手段,直拍横打质量在发抢段及相持段提高显著,正手攻球在接抢段及相持段提高明显,台内控制球技术也有长足进步。但王皓的发球能力、运用横打技术抢攻节奏有明显改变来球时的准确性、扣杀高球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运用瑞典Qualisys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11名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正手中远台拉冲和反手中远台拉冲的技术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正手中远台拉冲提高挥拍速度的主要环节在于转腰和挥大臂,其次为收前臂和甩腕;反手中远台拉冲提高挥拍速度的主要环节在于甩腕和伸肘,转腰的作用较小,其主流技术动作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转腰和挥大臂的作用;正手中远台拉冲之所以能获得较大的挥拍速度主要在于其肩部的转动(即转腰的发力)和挥大臂这两个环节明显优于反手;若反手中远台拉冲时稍向非持拍手侧引拍并适当加大肩背部的反转幅度,其在挥拍击球时能更充分地发挥转腰和挥大臂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反手中远台拉冲的击球质量。  相似文献   

13.
探寻有益于网球反手技术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网球正反手核心技术的均衡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网球正反手技术教学顺序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大学体育网球选修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先学习正手技术的对照组还是后学习正手技术实验组,统计学意义上两组正手的成绩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先学习双手反手技术后学习正手技术的实验组双手反手的成绩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建议:大学体育网球选修教学中,尝试采用先学习双手反手技术再学习正手技术的逆向创新思维网球教学方法,反手技术与正手技术教学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且正反手击球技术是一个连续学习的过程,要不断的重复练习。  相似文献   

14.
本论述了掌握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的现实意义;指出了直拍横打的技术种类和动作要领:介绍了直拍横打的训练方法以及战术运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网球专业运动员和初学者在单手反手(单反)击球过程中技术差异,判定网球肘潜在危险因素,并为预防损伤提供生物力学依据。采集10名网球专业运动员和5名初学者(男)单反击球动作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肌电数据。结果显示专业组击球后球速、碰撞力峰值均显著大于初学者组。专业组肌肉激活顺序比初学者组更有效合理。在挥拍阶段,肱三头肌积分肌电与击球后球速、旋前圆肌积分肌电与击球前拍速和碰撞冲量均显著相关。初学者较小的碰撞力却相同的肌肉激活水平,击球时仍保持较大前臂旋前状态,使碰撞力加载的扭矩更大,此扭矩在网球肘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单反击球技术中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特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是一个肌肉协调活动的过程,破坏了这种协调性,就可能导致损伤出现。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教学实验和数理统计法,以普通大学网球选修初级班80名男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金泰尔封闭性-开放性技能连续体理论,设计了渐进型教学法应用于网球课正反手击球技能教学中。研究结果表明:同传统网球正反手击球教学相比,在动作技能教学中利用金泰尔二维分类理论,由易到难,实施渐进型技能教学对掌握开放性技能学习更加有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