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伏羲祭祀乐舞是天水伏羲祭祀庆典活动中具有标志性的传统表演,也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挖掘整理伏羲祭祀乐舞,研究其现代文化价值,旨在弘扬并发展伏羲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2.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彝族与其所居住地区的自然背景相适应的,彝族宗教祭祀仪式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本文通过对云南彝族宗教祭祀仪式活动实地考察,运用民族学、宗教学、体育学及其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从体育的起源、形成到沿革发展进行正反两方面的阐述,分析了彝族宗教祭祀仪式活动对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作为民族音乐研究的新对象,其文化内容和形式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沉淀。敖包祭祀中包含了许多蒙古族传统的文化和习俗,所以被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民族音声的研究领域,对于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研究比较薄弱,为了保护民族文化,必须加强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村落民间信仰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民族性。冯村春节围绕家神进行村落家族、宗族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以凸显不同村落和姓氏构筑的祭祀圈,形成特殊村落社会组织共同体,达到宗族情感认同的目的。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阐释家神信仰文化构成的"祭祀圈",分析群体情感认同以及民间群体记忆的合理性,对西和县冯村春节家神祭祀、村落民间信仰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代社会中火刑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由此演化出的各种火烧模式、尚火祭祀仪式,无不体现出火崇拜观念在文化心理方面的积淀.  相似文献   

6.
祭祀是人们沟通神灵、慰藉内心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活动,祭祀舞蹈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舞蹈的艺术视角观照,开封祭祀舞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鬼神类的宗教祭祀舞蹈;第二类是祈雨类的祭祀舞蹈;第三类是祈神类的祭祀舞蹈。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祭祀舞蹈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祭祀舞蹈淡出人们的视野,即将濒临消失;另一种是祭祀舞蹈走向旅游景点,成为观赏性的艺术节目。  相似文献   

7.
彝族祭祀性体育的功能主要在于娱神、娱鬼、自娱及娱人,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竞技性体育、娱乐游戏、体育舞蹈三类.这些活动源于其先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古代战争与军事活动,而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则是其最初的源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其祭祀的成分和功能正在弱化,体育的内涵逐渐与现代体育的竞技和健身内容对接,演变成民族体育、民族文化甚至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却又坚硬地存续下来,成为展示民族精神、尤其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因此,进一步研究彝族祭祀性体育,其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8.
粤北过山瑶瑶民信仰家先与神灵,有举行祭祀仪式驱邪消灾、祈求平安吉祥的传统习俗。祭祀歌是诸多祭祀仪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通神娱人的重要功能。祭祀歌的歌词结构类型多样,以韵文体形式记载了关于瑶族族源、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师爷在演唱时节拍自由,灵活地融入衬字衬词,将核腔予以自由展衍,自由地运用丰富的装饰音,展示了浓厚的粤北过山瑶宗教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9.
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是红水河流域壮民族舞蹈及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原始舞蹈文化的遗存,是舞蹈的历史积淀。阐述了红水河流域壮族具有特色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在祭祀仪式中,巫师有形的身体动作与无形的神灵世界相沟通。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具有民俗性、健身娱乐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稳定性与传承性等特征。这些舞蹈与传统体育结合发展,在壮族传统舞蹈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五岳等祭祀用乐是属于吉礼的用乐,因此承载着历代皇帝祭祀用乐的泰山祭祀用乐,则是礼乐的重要一部分。鼓吹乐的形式自秦汉确立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及鲜明的特色贯穿于中国传统的历史脉络。对历代泰山祭祀用乐的辨析,即泰山祭祀用乐是地方官府鼓吹用乐、民间祭祀用乐及俗乐的一个大融合。揭示泰山祭祀用乐与鼓吹乐、以及民间祭祀用乐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苗族祭祀仪式中的体育文化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家族、苗族迄今仍残存着一些自然崇拜的习俗.在自然崇拜的祭祀仪式中,人们祷告神灵,希望神能赐予风调雨顺、衣食无忧的体育环境;希望神能赐予强壮的体魄、祛病延年的体育理念;人们在祭祀仪式中虔诚地以各种身体活动的体育实践去求神、拜神,并以此获得心灵的慰籍等等,使土家族、苗族的祖先以此为依托而渡过人类生存的蛮荒时代,并得以繁衍生息.时至今日,土家族、苗族的自然崇拜的祭祀仪式依然频繁,在这些祭祀仪式中体育文化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体育的具体实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达努节"是瑶族人民为了缅怀自己祖先的恩德,依据其生日而举办的一个节日,它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展现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瑶族文化. 本文从与"达努节"相关的传说和节日活动入手,充分展现了"达努节"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宗教祭祀文化、人本意识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传统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文化概貌。蒙古族传统体育在古代,祭祀、娱神、军事训练、检阅兵力的功能较为突出、明显,而基本没有经贸洽谈、发展旅游的功能;近代以来,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祭祀、娱神、军事训练、检阅兵力等功能日益削弱,直至彻底消失,聚会交流、娱乐大众、强身健体、以及节庆、纪念、教育等功能却不断加强,还拓展了经贸洽谈、发展旅游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最初的社会形态就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农业活动又是围绕着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循环而展开的,因此,农业文化就伴随着农事生产生活方式的兴起而产生了.传统农业祭祀作为农业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既体现出了自然气候、自然环境等对人行为的影响,又逐渐定型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模式,兼有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农业祭祀作为一种文化印记深深烙印在华夏儿女的基因当中,其中蕴含的哲学观、伦理观、美学观等文化韵味和价值取向,都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及坚持"绿色共识"提供了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5.
陕北秧歌在古代作为一种娱神祭祀活动,1935年至1949年经过"鲁艺"人的改造,成为中国革命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一种新的娱乐手段,新中国成立后"鲁艺人"又在小场子秧歌基础上把陕北秧歌改造成为舞台化的秧歌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施,陕北秧歌作为新中国人民群众体育锻炼、健身、娱乐的一种手段,进入体育领域。试图探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着陕北秧歌发展变化,陕北秧歌发展演变也映衬出中国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6.
人类表演学视角下的古希腊祭祀竞技赛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人类表演学的方法去剖析古希腊时期的各种祭祀竞技赛会,就会发现这些赛会在初期大多都是一种宗教祭祀仪式表演,其目的决不是为了体育竞技,而是通过竞技表达一种宗教信仰.只是到了后期,这种祭祀赛会中体育竞技比赛日渐增强,社会表演和大众表演的味道愈来愈浓时,祭祀竞技赛会才转变成体育竞技赛会.  相似文献   

17.
任远 《职大学报》2013,(1):28-35
在远古的人类社会,人们选择用祭祀的方式来对神灵顶礼膜拜,以求降福免灾。祭祀屈原的历史进程中,汨罗江和屈子祠起着独特的地标性作用。本文追寻屈子祠的历史沿革,在窥视历史的祭祀中,就屈子祠当代祭屈原文作一次梳理,并选取七篇祭文逐一进行介绍和赏析。  相似文献   

18.
石寨山M12号墓出土的祭祀贮贝器(石M12:26)主祭人性别在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考释:一为男性,一为女性,还有性别不详,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从易学钟先生对祭祀贮贝器(石M12:26)中人物的详细考证和与同时期的其他贮贝器的比对来看,石寨山M12号墓祭祀贮贝器中的主祭人性别应为女性。  相似文献   

19.
保定市古城东南,有一处明代祭坛遗址,为风云雷雨山川坛。它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进行过维修。明清两代,在这里进行对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的祭祀活动。祭品和祭祀礼节明、清有所发展。所供奉的物品从早期几只牛羊猪等牺牲到除牛羊猪之外的玉帛、各种谷物,种类随着朝代的推进也越来越丰富,对牺牲及祭物等的规制也越来越明确。祭坛的祭祀活动曾经发挥过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清地方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地方城市建设中祭祀空间的布局占据了地方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位置,形成了地方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这种空间布局形成了一般范式,并对明清地方城市的建设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