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考"弃考"现象从2009年起尤为突出,到2011年这一现状依然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学生们临近高考有弃考的行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教育的领域如何理解这一现状的产生与发展,又该如何看待与应对这样的社会现象,文章以教育学学科理论为切入点,给予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考势在必行。依法治考要以人为本,以实践为基础,以考试理论为先导,做到科学合理。为此,建议改革一年一次高考为一年多次高考,注重分层次改革考试方法,以充分体现高考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高考弃考弃掉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高考相伴而生,并且不可消除.通过"弃考"这一现象,剖析高考"弃考"将"弃"掉"就业难的内因"、"教育的受益性"和"教育公平机会",从而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激化读书无用论盛行以及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最后,提出高考存在的价值及应对"弃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莹 《文教资料》2010,(20):152-154
针对近年来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不断下降,应届高中毕业生弃考的现象,本文作者从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社会环境方面、学校教育方面入手,剖析考生弃考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弃考问题和学生自身发展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高考弃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高考弃考”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教育资源欠缺公平和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高考弃考”损害的是公平的教育理念,以及宪法所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平等教育权力。而教育权是最大的公平权,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上,政府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及教育变革的冲击,近年来,"高考弃考"现象层出不穷,弃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同于城市学生因出国留学而弃考,多数弃考的农村学生选择的是打工,是结束学习而不是继续学习。究其原因,农村学生高考弃考有"理性权衡后的无奈选择"及"非理性决策的盲目跟风"两种缘由。在分析农村学生高考弃考原因的基础上,转变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认知观;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化水平;完善高等院校的助学圆梦计划;坚持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导向可以作为应对农村学生高考弃考的举措。  相似文献   

7.
高考制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制度,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攸关国家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高考改革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与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描绘了高考改革的路线图、明确了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必将引领我国高考实现新一轮最全面、系统、深刻的变革。实行"一年多考""社会化考试"等,是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核心议题。高考攸关者对于高考改革的态度、意见及建议,是新一轮高考改革政策制定的基础与出发点,也是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基本依据。我们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年多考"获得广泛认同、考试社会化任重道远;据此,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考"一年多考与社会化"改革的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和"考"是一对看似矛盾的统一体。高考命题与一线教学之间的隔膜由来已久,围绕着"教"与"考"的争论似乎永无休止。为谋求"教"与"考"的和谐,本文以200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为例,试从"语文试题的现实担当""对教考关系的常态认识""教考和谐的切实问题"三个方面论析教考之间的情态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教考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和"考"是一对看似矛盾的统一体。高考命题与一线教学之间的隔膜由来已久,围绕着"教"与"考"的争论似乎永无休止。为谋求"教"与"考"的和谐。本文以200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为例,试从"语文试题的现实担当""对教考关系的常态认识""教考和谐的切实问题"三个方面论析教考之间的情态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教考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考弃考现象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高考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教育问题。通过对本次调研数据的分析,从高中教育、高考制度以及大学教育三方面进行了教育的反思,认为现代教育应当重视素质教育,改革高考制度,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培养发展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高考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呈现出不断扩大之势。高考,作为昔日决定莘莘学子人生命运的“独木桥”,在弃考行为的冲击之下,已有动摇迹象。本文分析了弃考背后的原因和利弊,指出归根到底是不同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作为弃考的直接关联者,大学以及教育应该由此审视自身的问题,唯有借势提升质量,方能稳固自身地位,持续招引未来的教育受众。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原籍应试是科举制的一项基本原则。通常情况下,考生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科举考试。在一般意义上的原籍应试原则之外,清代童试一级考试中又包括被学政"调考"、因未建考棚以及因受战乱、灾荒等影响而临时借考异地等几种"异地借考"的情形。当今高考借考政策的出台意在解决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从相关规定来看其实际可操作性比较有限,仍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40万。而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在今年1020万高考报名考生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为750万。这就意味着尚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面对这样的数据,笔者就以下三个"冷暖自知"谈谈自己的对弃考考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冒籍跨考”现象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体制中,由于录取的“分区定额制”,导致考试竞争激烈地区的考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进入考试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地区参加选拔性考试。“冒籍跨考”在宋代出现,至明清时已愈演愈烈。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冒籍跨考”问题,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高考移民”屡禁不止,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造成的不同地区之间高考竞争压力的显著差异。探讨明清“冒籍跨考”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当前“高考移民”问题的认识,并为其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重点之一。"合格考"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功能。在梳理"合格考"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合格考"的定位,提出发挥"合格考"一考多用功能的建议:一是将"合格考"成绩作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服务分类考试;二是加强对"合格考"的命题研究,保障试题质量;三是为考生提供具有诊断功能的成绩报告单,为选学选考提供参考;四是将"合格考"数据作为高中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参考,服务教育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高考外语科目开始实施"一年多考"的改革。这项改革增加了学生参加考试的次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以下问题:如何确保考生在不同考次之间获得的成绩具有可比性?"一年多考"的实施在于减少高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推出后能否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如何解决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一年多考"的实施,各省对试卷卷种和数量提出了不同要求,如何满足这些不同需求对题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有着千余年统一考试历史的中国,正在酝酿着不经过激烈动荡而消除"全国统一高考"弊端的策略.因为,全国统一高考牵连千万家,不仅考学生,考家长,考社会,也考政府.什么样的高考制度才是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高考改革究竟路在何方?高考是什么?考什么?如何考?是我们必须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和高考英语"一年两考"的实施,高考英语改革面临着来自试卷需求量增大以及如何正确引导中学教学等方面的挑战。进一步深化高考英语改革关键是要回答好"考什么"和"怎么考"这两个重要问题。对"一年两考"的调研显示新的试卷结构起到了很好的反拨作用。相关机构在总结试点省份施考经验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高考英语"一年两考"的反拨效应研究,保障高考综合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张海泉 《中国考试》2005,(4):7-9,26
高考作为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当然要依据法律办事,按照“公平、公正”的公共原则,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实现择优的招生目的。因此,在招生考试界就自觉提出了“依法治考”。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真正实现依法治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对依法治考现状的描述和对依法治考存在问题的探讨必然有助于依法治考的进步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考什么"和"怎么考"是考试命题不可逾越的两大核心问题。基于不同角度,对高考生物学科"考什么"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本文认为,应该首先关注国务院下发的相关文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等从不同层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高考生物学科"怎么考"也可以有多种思考角度和答案,本文所关注的是试题的设计思路问题。依托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探讨了高考生物学科试题编制过程中如何体现原创性、科学性、匹配性、简约性等设计理念,并讨论了原创性和"万变不离其宗"、科学性和模糊性、设问和答案匹配、简约和解题条件充分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