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中产的智识阶级分子”“生产者”和“过客”三个层面切入讨论鲁迅的杂文创作和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鲁迅的知识分子式的主体意识在其杂文写作中的呈现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知识分子意识对于鲁迅而言,不是身份意识,而是主体意识,他在变动的历史场景中坚持自我,又不断地丰富自我。而且,也正是因为鲁迅以主体意识对待知识分子意识,所以在鲁迅的杂文写作可以看到鲁迅主体意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诚哉斯言!鲁迅不少作品就带有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精神。收集于《野草》中的《风筝》,就是这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诚哉斯言!鲁迅不少作品就带有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精神。收集于《野草》中的《风筝》,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相似文献   

4.
《伤逝》中鲁迅塑造了一个启蒙者的形象——涓生。在这个人物身上,鲁迅肯定了启蒙者的对理想追求与奋斗的勇气以及自我反省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他们性格上的卑怯软弱与行动上的无力。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及其心理深层和现实社会中对传统文化价值规范的推崇与遵从,使其陷入一种选择的困境。价值的尊崇和生活实践的矛盾,导致了鲁迅早期悲剧性自我的存在,从而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呐喊和彷徨的矛盾状态。  相似文献   

6.
正现在的学生深居学校、家庭之中,与社会接触少,社会经验缺失严重,往往缺乏社会主见、独立的个性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在人生的战场上,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最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的战士。他的文章为我们怎样教育孩子树立了一面旗帜、一面镜子,引导我们怎样解放孩子的思想,我们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来引导和教育孩子对人生学会自我反思。孩子学会对人生自我反思,就会不断解放思想,纠正人生中的错误,建立更好的  相似文献   

7.
香港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融合了亦舒自己对香港都市人生的独特理解,对鲁迅《伤逝》的一种选择性、创造性的接受。其中有对鲁迅爱情怀疑态度的认同,对鲁迅求真、独立、自由等思想个性的接受;对新女性生存的关注和其命运的探索与《伤逝》不同,《我的前半生》流露出女性反观自我、剖析自我、否定旧我的忏悔心情和奋起前行的努力;《我的前半生》并没有接受鲁迅对虚无存在的哲学追问,它以子君找到新的如意郎君为结局,增添了许多温情,有力地表现出觉醒女性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对女性历史文化的批判思考的接受。  相似文献   

8.
据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最初的心理动机、思想缘由及其本人的主观精神意愿来看,“吃人”实为“人吃人”的原初批判动机,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礼教吃人”,这就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吃人”的内涵和批判意义.深受鲁迅影响的陈映真在他的作品中叠影重现了鲁迅小说的诸多因素,早期作品《乡村的教师》再重现了《狂人日记》的“吃人”母题,两者都通过“吃人”母题的演绎转向了灵魂内面的自我批判,带有对人性的叩问,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立场、启蒙主义态度与现代批判精神.而鲁迅的深刻在于他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吃人”这个振聋发聩的声音,认清事实之后无奈偃旗息鼓.陈映真虽在思想的深刻上不及鲁迅,却还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将其寄托于人道主义的期望中.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的反封建不仅涉及外在的制度文化,更指向了人的内在心灵和思想意识。解读鲁迅作品,应从表层的制度文化转向深层的思想意识,从外部的批判转向内部的反省,从对社会的反叛转向对自我心灵的更新。鲁迅作品的反封建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政治的永恒魅力,不仅不会带来社会的动乱,反而会从更深层面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野草》贯穿着焦虑的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死亡焦虑,反映了“五四”落潮的时代困境、进化论观念局限、伦理与情爱矛盾等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用象征手法实现了内在焦虑的平衡。焦虑的存在使他获得了正视自我批判自己的勇气,并从中激发出他独特的反抗哲学。自我生命体验哲理化,这正是《野草》深刻哲理内涵的转化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从批判国民性出发,对中国古典悲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总体上对之持否定态度.学界一般认为鲁迅的这种批判过于偏激、片面,往往无助于对中国古典悲剧理论的建构,具有很大的负面性.这种看法过于简单.事实上,透过鲁迅的这种批判,论人们能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本质,其批判的美学意义和价值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是反动文痞姚文元在五十年代炮制的一部黑书。在这本书中,姚文元以捍卫鲁迅传统的“卫士”自居,批判别人说:“他们伪装鲁迅的拥护者,口口声声鲁迅如何伟大,但事实上却险恶地歪曲鲁迅思想和创作,用作他们反党反马克思主义的武器。”这些话,恰恰是姚文元的自我写照。他自己正是采取反革命两面派手法险恶地歪  相似文献   

13.
对国民性进行批判,是鲁迅贯穿其一生的文学主题。对社会人情心理进行洞幽烛微的描写,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小说中的人情心理描写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原型:变色龙原型、隔膜原型、看客原型。每个原型都有自己的特质。鲁迅对它们的批判对当下也有着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野草》中的二十三篇富于诗意的散文,是鲁迅在二十年代中期生活、战斗的结晶和内心矛盾的记录。其中有的燃烧着反抗的怒火,有的闪露着讽刺的锋芒,有的流露了寂寞失望的情怀,还有的表现了自我解剖的深情。《凤筝》就是这后一种的突出代表。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鲁迅从不回避自身的弱点,从不掩饰思想的矛盾,并且总是用批判的态度去对待。他的一生,正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批判中前进的。他后期之成为共产主义战士,除其他因素外,自我解剖精神不能不说是一股巨大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以社会文明批判为主旨的现代小说。如果说五四小说的文化批判是以张扬个性主义、建构自我的现代主体性为目标,文明批判则与之不同,其目的是造就群体和社会意义上的新风尚、新习俗。福泽谕吉认为,文明不能从个人来论定,文明论不在于讨论个人的精神发展,而是讨论广大群众的总的精神发展。所以,从文明论视野来看,《故乡》的乡土叙事有不同于鲁迅其他小说所具有的启蒙主义叙事的特殊品质。这就是:文化批判作为思想批判关乎个体改造,文明批判作为社会批判关乎社会进步,以改变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生存方式为目的,二者具有不同的意旨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文本中有一种"医疗者"的角色自我认同和把社会病态作为"患者"的角色指涉.取材"病态社会","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作为社会医生也是作为文学家思考社会人生的方式.因此,他往往通过建构医学语境而叙述独特的人生体验,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9.
周氏兄弟笔下的北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对鲁迅与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与学术活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北京的存在对二人成了一种参照,潜在地制约和丰富了他们对乡村中国的文化想象。倘若没有北京的生活经验,鲁迅的乡下小说图景或许不会那么浓地呈现出地域色彩;而周作人关于江南民俗的勾勒,也缺少了对比的色调。鲁迅对北京文化始终持有一种批判态度,而周作人则对北京文化从批判逐渐走向欣赏。打量周氏兄弟与北京文化的关系,可以感受到现代文化中的分分合合,兴衰流变。鲁迅与周作人有许多相近的思想,曾经有过密切合作的历史,也留下了诸多令后人玩味的故事。他们留给北京的,远不是文学上的花絮,倒是关于知识分子自我选择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20.
鲁迅文集中的题序秉承了其杂文的批判精神,深刻冷峻;对自我感情的宣泄深沉、痛切、典型、真实而撼人心魄;为青年作有文集所作序,表达了其独特的文学观念,绝无敷衍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