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机电视最初出现在日本.随后是韩国。我国手机电视业务于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首次在国内推出。从2004年起,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先后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试验。由于手机电视具有离散性、交互性、实时性、分众性的传播特点.预计到2007年.中国手机电视业务的用户数将达到505万左右.手机电视年收入将达到18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
由于手机媒体具有小巧、携带方便、互动性强的特性,美国、日本等国运营商早在2003年就瞄准了手机电视这块诱人的市场,纷纷推出手机电视业务。  相似文献   

3.
王绪  王鸣媛 《今传媒》2006,(9):44-45
如果说几年前,用手机来看电视还只是个很不切实际的梦想,那么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手机现在已经从梦想变成现实,其产业轮廓也日渐清晰。北京、陕西、杭州、广州、江苏等地的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争先恐后地推出手机电视流媒体业务,为手机用户带来新奇的体验。各地广电系统所属的数字移动公司也正在厉兵秣马,筹划推出以地面数字广播为基础的电视手机业务。根据市场调查机构StrategyAnalytics最新预测显示,未来六年内,手机电视产品的销量将超越传统电视的销量。2006年手机电视产品的总收入预计将达到5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到2010年将升至300亿…  相似文献   

4.
从2003年开始,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普及,手机性能的提高,数字电视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美国、日本等国的主要运营商纷纷推出手机电视业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中央电视台在举办了28年传统春晚之后首次尝试推出了"网络春晚",该晚会共包括6场,分为"大拜年"、"点击幸福"、"下载快乐"、"上传创意"、"共享奋斗"等六大主题,从大年初一到初六分别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和车载公交电视等平台上播出.  相似文献   

6.
我国手机电视从诞生伊始便受到了业界与理论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其发展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论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手机电视业务目前所具备的优势、存在的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SO、ST、WO与WT策略,以期进一步厘清发展我国手机电视业务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徐玉 《传媒》2010,(12):22-25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硬件载体、以电信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为依托,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方式与传媒资源,进行多媒体化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体.对应到当前的手机业务中,手机媒体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部分业务从传统媒体脱胎而来,如手机报、彩信、手机电视、手机文学等,这类业务是单向传播为主,互动性较弱.另外一部分业务从网络媒体演变而来,继承了网络媒体的高互动性,如移动博客、移动游戏等.前者具有非常典型的大众媒体的传播特征,本文主要对包括手机阅读、手机电视等大众媒体业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手机电视的实现方式及商业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宰飞 《声屏世界》2005,(5):44-45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移动运营商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以“手机看奥运”为主题的手机电视业务。借助奥运盛会,手机电视业务“浮出水面”。早在2004年2月,在中国国际拳击公开赛暨2004年雅典奥运会亚洲资格赛的新闻发布会上,广东联通与广东卫视合作,在国内首次推出了基于CDMA1X的手机电视业务,并将此次赛事的实况搬到手机上。在全面进行试验的基础上,4月份,  相似文献   

9.
谢新洲  杜娟 《现代传播》2008,28(2):122-125
本文从我国当前手机电视监管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手机电视的融合业务与产业分立监管的矛盾,制约手机电视产业顺利发展的政策因素及广电和电信部门在手机电视监管上的博弈.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解决我国手机电视于现行监管问题的具体思路:立足我国手机电视发展的现实需要,打破行业壁垒,制定合理监管政策;适应技术发展,加强动态监管;转变监管理念,体现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0.
移动社交是指用户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以在线识别用户及交换信息技术为基础,按照流量计算,通过移动网络来实现的社交应用功能.移动社交不包括打电话、发短信等通讯业务①.2012年,一些传统电视台开始推出了基于电视互动的移动社交应用,将家庭共享的电视大屏与个人私享的手机小屏结合起来,实现手机用户与电视观众的高度匹配.在传播方式上从单屏走向多屏,受众使用媒体习惯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当下,移动社交应用的推出是传统电视台与移动互联网的一次跨界融合,也是传统电视台在触媒时代完成自我创新与突围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手机电视是移动视频的一种。2005年3月,上海文广新闻集团获得国内第一张手机电视运营牌照,标志着我国手机电视的起步。2008年6月1日,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推出的《视讯中国》手机电视正式在中国移动手机电视平台上线,开通新闻、娱乐、体育、音乐、电视剧、电影等七大类节目。  相似文献   

12.
诺基亚和Vodafone进行的试验表明,在德国有80%的用户对手机电视感兴趣;在芬兰、英国、西班牙等国,用户对手机电视的认同度也分别达到58%、83%和70%。Yankee公司估计,到2008年美国手机电视用户将超过1000万。由此可见,手机电视业务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研究国外手机电视业务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并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手机电视业务的商业化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MB-TH与STiMi标准出台,手机电视标准的讨论已经成为了业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从网络架构、关键技术与业务能力等技术层面对通用的几种手机电视解决方案——作了介绍,如欧洲的DVB-H,韩国的T-DMB,美国的MEDIAFLO,以及我国自主产权的DMB-TH与STiMi标准等。同时,本文对我国手机电视标准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同时对我国手机电视的前景作了简要的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邵国松 《今传媒》2007,(12):34-35
手机电视正在全球变成现实.越来越多的电视台都将部分电视节目内容转移到手机上.比如,美国的弗莱森(Verizon)和广播公司合作推出一项名为V-Cast的手机电视服务,弗莱森的手机用户因此可通过该服务收看那些现场直播或按需索取的电视节目.中国的中央电视台(CCTV)最近也联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启动CCTV手机电视业务.CCTV的电视节目得以通过移动网络方式向大众传播,并提供直播、点播、下载等个性服务.  相似文献   

15.
王虎  李薇 《今传媒》2007,(12):36-38
2005年可谓是中国手机电视的发展元年,面对手机增值业务的迅速增长和3G时代诱人的市场前景,各地移动通信运营商纷纷试水手机电视业务,用户规模一度达到22万人,人们似乎对它的爆发式增长满怀期待.然而,与大多数新事物的创新扩散过程一样,手机电视的发展也"无可避免地呈现出典型的正态S曲线分布",进入2006年,它迎来了自己的缓慢增长期.  相似文献   

16.
李敏 《声屏世界》2012,(1):193-194
近期,继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出台后,我国相继推出了"限娱令"、"限广令",加强宽带网络建设等各项措施,从国家政策角度看,三网融合的脚步正在加快,传统电视与网络视频的"台网联动"模式正在全面展开。台网联动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7.
论中外手机电视的运营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平喜 《新闻界》2008,(6):147-149
本文介绍了手机电视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手机电视业务在欧洲、美国、韩国以及我国的运营模式,从而得出了一些有益于手机电视业务进一步在我国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匡文波 《传媒》2007,(9):22-22
2008奥运将为手机电视带来巨大商机 随着技术成熟、政策配套和奥运热潮,手机电视将有可能为参与单位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广电系统、电信运营商,以及移动终端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都企盼着进入手机电视这个"流淌着奶和蜜的花园".笔者估算,手机电视产业链的规模为1万亿元,受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手机电视业务将进入快速成长阶段,预计2008年手机电视用户数将达1200万人.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手机视频业务紧随世界发展的步伐,并结合本国的民族文化特性,创造了较好的盈利模式,大家熟知的彩E (联通)、彩信(移动),行业称之为MMS业务,就是手机视频业务之一,MMS业务是启动手机视频业务的重要业务,是继短信(SMS)业务之后国内SP最为关注的业务。我国从2004年初起,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几乎同时开始运作手机电视业务。4月初,广州移动率先试水手机电视, 随后很快进入商用阶段。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广东移动采购了单独的GPRS网关,并向索尼爱立信、西门子等6家公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199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东方直播室》,首开电视谈话节目之先河,而中央电视台1996年推出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则掀起了全民爱谈话的高潮.之后,许多电视台、电台纷纷效仿,各式各样的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电台、电视媒体已有超过200档形式各异的谈话节目.受众面对如此多种多样的谈话节目,唯有具"诱惑力"的谈话节目才能抢占制高点,赢得市场回报.本文从节目形式、题材、话题,嘉宾、主持人等方面出发,分析了谈话节目具有"诱惑力"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