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骆驼祥子》的故事,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可以从文化学的角度去分析,把祥子看做是一个农民进城后,如何被城市腐化,身份如何转化,精神是怎样被摧垮,直至最后堕落的故事。从根本上说是这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将其放置于新的历史时期和现代社会条件中,我们重读《骆驼祥子》会对现代农民进城问题有一点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本细读,对蕴涵在《骆驼祥子》文本中的民间和启蒙的关系以及老舍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探讨。从象征的意义上说,《骆驼祥子》有一个隐形的结构,即一个人的堕落之路,而在祥子与命运之网的搏斗中,虎妞和阮明先后充当了网上的诱惑;在作品显形层面上多层次地解读虎妞形象、祥子与阮明的关系,从民间形态和人性真实的意义上凸现了虎妞作为艺术典型的丰富内涵和不朽魅力。《骆驼祥子》后半部分在结构上留下了遗憾:老舍本身作为市民阶层的一员,在描述祥子对政治之网的冲击时超出了他的能力,尽管他对市民有着尖锐的批判,却不可能在精神上给以更高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骆驼祥子》老舍的著作之一,同时也是市民文学的代表。《骆驼祥子》从一个普通小市民的角度描绘了一个人的堕落之路,从民间形态的意义上凸显了文学艺术的丰富内涵和不朽的魅力。而老舍本人生于北京城下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宗月大师的帮助下才得以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他有着真真切切的下层社会生活经历,因此他才能以真实的视角对小人物的小市民生活进行描述,这也使得老舍的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成为了一个异端。  相似文献   

4.
骆驼祥子     
海燕 《阅读》2023,(35):58-59
<正>《骆驼祥子》是凌子风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并导演的一部影片。小说则是老舍的名作,它写于老舍创作鼎盛期的一九三七年,曾被人誉为老舍在“前进道路上立下了一块里程碑”。老舍曾明白地宣称,他所要观察的,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车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源。必须找到这个根源,才能写出个劳苦社会。这也就是说,作家是企图通过主人公祥子的命运写出他心目中的“劳苦社会”。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青年,在欣赏老舍长篇现实主义小说《骆驼祥子》时,对在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环境下祥子注定悲剧结局表示同情的同时,还应看到在祥子身上表现出诸多的优良品质和奋斗精神,如有理想、有奋斗目标、勤劳、诚实、自动自发的工作和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等等,而祥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和奋斗精神正是现代职场所特别强调的。  相似文献   

6.
老舍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塑造了一组从乡村闯入都市的人物形象。祥子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员,他同这些人物一样,怀着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以一种决绝的精神,抗拒都市文明的改造和同化。在这一场人与城的争战中,他们的结局,只能是返回乡村或沉沦于城市。本文通过以《骆驼祥子》为例,分析老舍笔下人与城的关系冲突以及人与城之间矛盾的结果,阐明老舍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古典文化主义立场和他反城市、反现代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名著。小说中的祥子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关系和揭示人物矛盾等三方面运用了典型艺术手法。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血腥罪行,展现出一幅复杂而又广阔的社会图景。祥子的结局,无疑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逻辑的必然归宿。而祥子“这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挥之不去,与老舍先生对人物典型化特色的运用绝对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8.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重头戏,这部小说内涵丰富,生命力强。从对祥子与车,祥子与城,祥子与虎妞这三种关系的再解读中,不难发现小说所展现的农民走向城市所面临的困境,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的碰撞以及人们对情欲与婚姻的抉择诸方面,对现代生活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老舍作品《骆驼祥子》里的主人公祥子一生的遭遇都充满着悲剧性。笔者认为,祥子的悲剧首先是一出时代悲剧,同时又与他自甘堕落的性格以及畸形婚姻所形成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说中,阿Q没有能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的言谈举止让人费解,他在社会中挣扎,却最终被社会抛弃,我们觉得他可笑,又觉得他可怜!可悲!好像所有的不幸都被他贪上,我们不仅要问社会对阿Q做了什么,阿Q自己又做了什么。这是鲁迅先生要揭示的问题,即唤醒昏睡的人们。阿Q认不清自己,他无法觉醒。原因在于阿Q存在着人格缺陷,而缺陷又是社会造成的。精神分析理论能完美揭示阿Q在特定环境下的种种奇怪行为,让我们对阿Q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虎妞作为《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之一,其具有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由于被传统封建社会家庭所束缚,导致虎妞具有较为泼辣和强势的性格,同时她又能够突破封建社会统治下的自我,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情。想要对一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不仅要以该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基础,还要全面了解作者对这个时代的理解和情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宣泄产生共鸣。因此作者从虎妞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各种细节的描写以及人物性格的建立,塑造了一个生活状态与当时普通妇女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这样能够使作者通过对虎妞乖张性格的塑造,对虎妞敢于打破常规这种精神的赞扬,为虎妞这一形象成为文学经典人物提供了积极帮助。本文以虎妞为例,针对《骆驼祥子》中小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详细分析,为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骆驼祥子》这本文学名著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猫城记》的创作旨意在于:呼吁团结振兴,抵御外侮。《骆驼祥子》的创作意图在于:埋葬个人主义和精神颓废主义,呼吁振作国民精神。《四世同堂》的创作主旨在于,为中国文化做出“正面的证据”。《龙须沟》的创作是出于作家心灵的主动和意识的自觉,是老舍把自己融于国家和民族新生命的真实体现。老舍的作品注重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老舍文学创作的活力来源于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热爱和对民族振兴的强烈企盼,老舍文学创作的生命与民族命运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3.
刘克锡 《阅读》2012,(11):28-29
高尔基曾经写过三本自传体的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详尽记述了他所经历的苦难以及流浪、奔波、求索、进取的人生经历。从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作家的写作灵感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与社会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多多地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去,多看,多想,多写。1".近距离"接触生活。"近距离"就是要结  相似文献   

14.
"仁"、"道":孔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思想文化也有着深远影响.其人生哲学中"仁"、"道"思想不但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在政治、教育和社会风气上也处于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国民精神.他所倡导的积极入世而又超凡脱俗的思想,使人的内心有所归依,至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庾信42岁出使北朝后,便羁留下来,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北朝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环境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后人评价"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东"。从他的心态变化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其诗赋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以体会出整个由南入北的士人适应北朝生活环境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个体人”转为“公共人”是当代社会提升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一个重要命题。法国思想家列维斯纳的他者性理论为阐释这一命题提供了新视角。当下大学生公共精神陷入一系列危机:对公共生活缺乏理性认知和批判精神、缺乏公共关怀、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的公共理念、参与公共生活的形式化。以他者性理论作为反思和重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切入点,建构“我”与“他者”非对称伦理关系,树立正确义利观;培养他者意识,学会关心他者;扩大公共参与,学会倾听和回应他者;完善公共教育,提升公共精神认知。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必然充当多种、多重社会角色。社会就是由个体人的多种、多重社会角色组织起来的。个体的人在充当社会角色时,有时是支配者,有时是被支配者;充当支配者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充当被支配者的时候,他服从别人强加给他的意志。当个体的人充当支配者角色时,他是权威的拥有者;充当被支配者角色时,他是受  相似文献   

18.
就体育与人的结构世界发展和提升作了系统全方位的阐述,明确提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有其独特结构世界;对体育与人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观念世界有基础性、本质性、能力性的关系,作了明确系统的研究阐述,对社会生活主体人独特结构世界作用作了全新的阐述,强化社会生活主体的能动性,对人的世界发展和提升的具有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9.
祥子有毅力、有目标,面对生活的挫折,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最终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走向精神崩溃;阿Q没有目标,更没有毅力,面对困境,自我放逐,不断运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最终因放浪,被送上断头台。他们两个是人性中两个极端的典型,是一种对立的人格,同时,他们两个人的个性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生活于唐代中期,正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因为各种不定因素的交织,在诗词创作上又出现了高峰,而白居易作为中唐诗人的代表,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尊重、理解和同情,在重男轻女的古代社会,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超前的态度,对此,后代文人虽多有诟病,但在那样的社会有这样的行为和想法确是难能可贵,也值得我们今天来重新审视白居易这一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