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下面,笔者以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为例,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应,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给予强化,它使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目标。教师不能把情感仅仅作为达成认知的手段,而要把它视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应,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给予强化,它使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目标。教师不能把情感仅仅作为达成认知的手段,而要把它视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美国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或被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能力就不能发挥出来。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强化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英语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流露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文本内容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可以创设情景,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加强和学生沟通交流,寻找适合学生抒发情感的渠道;并尝试变换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情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写作的整个过程,始终都是在作者情感的支配下进行的,都饱含着作者的自我思想.作家创作是这样,学生作文也是这样."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所以,老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加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教授语文知识,学生主要是通过教材文章学习,而这些文章都是作者的精神产物,抒发着作者不同的情感。而学生要真正了解这些文章,就需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触碰作者的情感。这是一种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情感因素渗透到课堂中。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工具性,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建立一条师生情感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王静 《教学随笔》2013,(22):164
在学生的课程中,语文课是启迪学生智慧,传承中华文明的一门基础课。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对情感因素进行挖掘,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作者在作品中的情和意,就会被学生捕捉到,在情感上和作者获得共鸣。本文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充盈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一堂课当作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通过自己丰富的情感去创设情感氛围,再现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共鸣,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悟作者或细腻、或激越、或深沉的情丝。  相似文献   

12.
情感教育同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小学语文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而良好的情感教育又能同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篇文章均普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体验,是作者情感同现实碰撞而迸溅出的文字火花,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有哲思和对情感的深刻反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情感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必须与教材的情感认同一致。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应仔细推敲情感触动的最深之处,并找出使人动情的原因。这样就给学生情感的再创造提供了条件。比如教学环节中的“作者介绍”,教师不能只是冷淡地一般性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知识材料,还应当对学生品行能产生良好影响的作者品德,进行有意识地介绍和强调。介绍文天祥,可突出强调他那“磁针石”般的爱国丹心。其实,在所有的语文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中,都明确了关于学生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教学要求。只是这方面的内容往往被一些语文教师所忽视,而仅把重点放在文章的篇章结…  相似文献   

14.
董正一 《成才之路》2011,(20):33-33
古今中外的作家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都是在作者情感的支配下进行的,饱含着作者的自我思想。学生的作文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调动并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过程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是求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纵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并以之去感染学生,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不是无情物,"纵观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深蕴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出作品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色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千万不可忽视情感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材中,编有很多文学作品,属于文学或准文学的古今中外优秀文章约占70%左右。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的感情脉搏、无不蕴含着奔腾的感情激流、无不凝聚着人类情感的五颜六色、无不是作者心灵的独白。注重情感既是“三维目标”之一,也是实王见其他教学目标有效的促进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注重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厚谊。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应当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师巧妙地运用移情艺术,通过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操,就能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沟通,使师生间的情感交融,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写作的整个过程,始终在作者情感的支配下进行的,都饱含着作者的自我思想,学生的写作也一样。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认知和思想品德行为都起着很大作用。文章分别从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三个方面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情感教育的渗透,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教学生做人。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一篇好的文章,无处不是作者美的情感的流露,无处不闪烁着作者情感的火花。语文课文中作者美的情感,常常感染着教师,进而感染着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