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致君 《阅读》2011,(4):18-20
东汉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郑玄,他在《诗谱序》中讲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这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纲举目张。为什么有的同学文章读得不少,收获却寥寥无几呢?阅读怎样提高有效性呢?我们不妨来学学纲举目张的阅读方法。所谓纲举目张,指的是阅读要抓重点,抓关键。也许你又要问了:怎么抓住文章的重点呢?一个有趣的标题,一个加引号的词语,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一个详写的片段……都是我们阅读理解的重点。还是让我们在阅读现场演练一番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兵式体操”是最早从国外引进的体育项目之一。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所订《学务纲要》中明确规定“各学堂一体练习兵操,以肄武事”开始,到1923年北洋政府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公布《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各学校从体育课中一律剔除兵操时止,它在中国各类各级学校中,整整流行了二十年。兵式体操为什么会在中国学校中兴起和发展呢?后来为什么又衰落而至废止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探讨的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近代体育兴起和发展的脉络,并从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强秦为什么二世而亡呢?贾谊在《过秦论》(上)中的回答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李淑章先生在《<过秦论>点睛语新解》(下简称《新解》)一文中将这句话称之为“点睛语”,并认为“到目前为止,诸家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论在文字上还是在情理上,都站不住脚.”那么,作者提出的“站得住脚”的“新解”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所谓“文眼”,是指文章的精要,是文章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性语句。这些关键性语句能够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透露出作品的感情基调。有人说:“凡文必有一段或数段为一篇精神所凝聚处,有一句或一词为一篇精神的发源处。”这便指的是文章的文眼。一般地讲,标题有这样几点作用:第一,直接揭示主题思想,如《反对自由主义》等。第二,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引导读者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第三,形象地概括文章的思想意义,一定程度地暗示作品的主题,如《粱生宝买稻种》等,第四,指出文章  相似文献   

5.
一、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学生理解教材、把握要点的关键处设疑,进而或铺垫、或点化、或串接、或比较,这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启发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掌握书本知识。如何做到启发,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探究氛围和情境,就是说能使学生“愤”,不愤不启,不然会出现启而不发的局面,学生难以积极思维。如《视死如归》中的一句话:“什么招字,早在我的字典里抠掉了。”学生难以理解,字典能自称吗?教师就作了这样的层层铺垫:王若飞的字典里没有“招”字,新华字典里有没有呢?那么,为什么王若飞的字典里没有呢?他的字典可见不是一般的字典,这个字典会记录些什  相似文献   

6.
陈俊竹 《阅读》2014,(48):13-14
<正>"劳于阅读,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表明大量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经验。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关于写人的课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有:《郑成功》、《船长》、《轮椅上的霍金》、《钱学森》、《詹天佑》等。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领悟挖掘出语言表达的方法,找准表达的切入点,适时安排训练。下面,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一、抓住片段练观察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要想解决学生写人  相似文献   

7.
“八一”前夕,长寿镇人武都抓住“小农闲”有利时机,以镇委党(成)校为阵地,采取学、谈、听、看、练等形式对全镇150名基干民兵进行了一次系统培训,使全镇基干民兵受到了良好教育。学:即学习十五大文件精神和《国防法》、《兵役法》、《湖北省民兵工作条例》以及农业科技等,由镇委领导作专题辅  相似文献   

8.
一个良好的开端和一次成功的导入,对讲读课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能起到保证的作用,因此,在讲读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在如何导入新课、设计开讲上,开讲的方法很多,现例举几种如下,以供参考:(一)抓住课题,由题及文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和“眼睛”.“窗口”虽小,但透过它却能窥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讲好课题,有助于学生从题入手,理解全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加深对文章布局谋篇的认识.有的教师在教学《给颜黎民的信》一课时,开头教师说“请同学们读课文,对照题想想:从课题我们  相似文献   

9.
一、把重点词句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读懂文章内容。如:学习看图学文《鸬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体会到整个画面表现的宁静气氛,理解课文是怎样进一步叙述鸬鹚捕鱼,湖面怎么依时间顺序由平静到不平静的过程。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我们就紧抠住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把这四个精彩的句子内涵化为一个令人陶醉的“宁静”意境。分析第一句:“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夕阳”点出了傍晚这样特定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我校被纳入首批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单位。我深深觉得,教师想要顺利做好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必须首先抓住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远程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那么,远程开放教育有哪些特点呢? 其一、必须突出自主性学习这一核心理念。“自主性学习”一词,其涵义是指“能促使学生发展其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开放教育试点提出“以学生为中心”,这与自主性学习的涵义基本是一致的。点击这一要害,实际上就抓住了远程开放教育的灵魂。如果抓不住这一环节,那么最好的物质技术条件也仅是时髦的摆设而已。因此,揭示远程开放教育自主性学  相似文献   

11.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写的《醉翁亭记》,是他为好友范仲淹辩护失败后,滴守滁州时写就的一篇文辞优美的抒情散文。文中第二自然段是山中景色的描写,短短的七十一字,就写出了山中早晚、四季的不同景色。而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流传甚广。苏轼《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那么,这段描写为什么能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效果呢?首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日出而林霏开,去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晨光、雾气、岩穴、去烟是山中早晚特有的景物,作者抓住它们描写,最能表现晨暮山中…  相似文献   

12.
金立义 《阅读》2010,(4):18-19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小节的时候,知道了因为一场飞来横祸引起司马迁悲愤交加。那么“飞来横祸”究竟是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会引来司马迁的悲愤呢?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学习?百度名片上说:“(1)学习是指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行为主义)。(2)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学派)。(3)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人本主义)。”这三种不同的定义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学习的本质。在中国古代,学和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语》中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学会,“习”是不断练习。那什么是学习方式呢?“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学习要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戏有戏“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这些诗词曲文的“眼睛”,是指一句之中或一篇之内表现意蕴、揭示本质的特别精采的字,句、段而言.它是体现文章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关键,是作家反复体验生活、推敲文字的结晶.古人有的把它称作“题窍”(唐彪),有的把它叫作“眼目”(司马迁),我们不妨用刘熙载的说法,就称之为“文眼”.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引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如何设计有效  相似文献   

16.
绝大多数考生认为,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出得较容易,题目“似曾相识”,问法直截了当,没有拐弯抹角。学生对自己的作答比较满意。可看了答案之后心里“没了底”,分数公布后更是吃惊不小。莫非今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看似容易实际难”?题到底出得怎么样?一、总体评价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主要有以下特点:1.基本上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大纲》的范围,没有偏题、怪题。2.渗透思想教育,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如:第12题“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第13题“《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繁华景象”等,弘…  相似文献   

17.
当今,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灵气与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与成功?根源之一可能就是教学方式的滞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改学生的被动地位,倡导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富于创新的教学理念,实现由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的转变,必将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灵气和活力。一、自主探究必须着眼于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回归《义务教育数学指导意见》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  相似文献   

18.
读了《文史哲》八一年二期刊载的来新夏同志的文章《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以后,感到作者精研深思,有新颖见解,颇能给人启发。但文中对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被腐刑的分析,笔者却有不同意见,兹此略为陈述。一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而下狱,接着又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腐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来新夏同志认为:“司马迁的‘李陵之祸’是他和汉武帝长期政治分歧、矛盾积累的总爆发。”事实怎样呢?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  相似文献   

19.
研究小学古诗教学的文章可谓多矣,然而怎样在符合科学性的同时注重艺术性的探讨尚不多见,我们仅根据教学实践举隅谈片。一是运用故事巧破难点。有的古诗内涵深沉,具有特定背景,在理解上增加了难度。比如盂浩然《宿建德江》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显然系触景生情,集中地表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满腔愁恩。诗人为什么“愁”?又“愁”在哪里?如果只从诗人作客他乡,十分孤单,因而愁绪顿生求解,那就浮于表面了。其实,这里面还有一段故  相似文献   

20.
从作者对文中历史人物的记述与评价看,文章鞭挞的主要对象是共叔段与姜氏,而非郑庄公。章主旨之一,通过记述郑伯克段于鄢史事,鞭挞共叔段“少陵长”“淫破义”,批评庄公“失教”,宣扬“君义臣行,兄爱弟敬”的封建道德。主旨之二,通过郑庄公母子关系中的矛盾斗争及转化宣扬“母慈子孝”的伦理观念。此《春秋》《左传》之大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