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少杰 《甘肃教育》2020,(5):162-16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风俗民情、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话题等都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区都蕴含着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竭尽全力开发,积极利用。”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乡土文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帮助充分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既能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又能让学生对优秀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防止小学语文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由此可见,教师应高度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把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使之更加具体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将乡土文化引入语文课程,既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也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可利用乡土文化教学资源,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写作品质,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留住乡愁,而且能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4.
欧天虹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50-152,149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展开教学,以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以广西为例,乡土资源包括地理和旅游资源,当地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文化、经济和主导产业资源等。  相似文献   

5.
李子拢 《学苑教育》2019,(10):30-3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让乡土资源走进语文教学,有机渗透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对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热爱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促进小学语文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教学离不开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强大的应试教育"绑架"了本色语文。当下,很多学生只知道"从书本上学知识,到试卷里要分数",对周遭的一切无比陌生,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语文课程资源单一,学生知识素养单薄,更遑论视野与能力。通过多年实践,我在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取得了一些成效,探索并实践了乡土文化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方法、途径与实施原则。一、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与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7.
刘云 《教师》2010,(3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对"小学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资源有效结合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立足本地实际,整合融为一体. 一、开发:把目光投入乡土资源中 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为学生搭建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迈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进程中,整合乡土历史文化,发展语文课程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塑造人文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本文以渔湖地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发展为例,提出应合理整合和发展社区乡土历史文化的课程资源,以促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化资源包括本地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以及民间艺术,民族风情等等.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乡土历史,体验民间艺术、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爱乡爱土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而达到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生活化应用.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切实挖掘、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  相似文献   

11.
费灵芝  肖菊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2):76-77,80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创设富有生机活力的新课堂,利用独特便利的乡土文化开展语文课堂燕赵文化行活动,引导学生从中去学习语文,了解家乡地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地方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毕节市拥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语文教学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会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有效地将地方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俞晓红 《文教资料》2013,(26):27-28
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进乡土文化资源,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而且唤醒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熟悉的环境资源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活化了语文教学空间,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乡土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中,无疑是寻找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一种新举措。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实践活动: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提高审美素质;采集地方俗语、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研究民间童谣,增强责任意识;搜集地方传说,拓宽写作视野。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忽视了身边语文教学资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了学生课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也导致了人文情怀的缺失和乡土、家国情怀的淡漠。"新课标"把风俗民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地方文化,明确定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姜宇泞  潘明福 《教师》2022,(6):18-20
乡土文化作为地域性人文积淀,底蕴浓厚.将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丰富语文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弘扬乡土情怀,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乡土文化却频频缺失.文章从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的价值、缺失的原因出发,探讨相应的策略,以期推动乡土文化顺利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职学生对乡土文化知之甚少,乡土文化资源在中职语文的利用率还很低。如何将乡土文化资源合理地利用起来,更高效地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去,是目前我们中职语文老师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入手,浅谈将乡土文化资源合理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马晓明 《小学生》2024,(3):19-21
乡土文化作为农村地区地域性文化的精华,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将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涉及家乡文化的特色资源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提升教学效率。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乡土文化缺失的现象。文章浅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的价值,探讨了乡土文化缺失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渗透策略,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化资源包括本地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以及民间艺术,民族风情等等。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乡土历史,体验民间艺术、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爱乡爱土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而达到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生活化应用。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诈酚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和广阔性,无论山川草木和风俗人情,还是乡土文化,都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的课本教学,而应树立“语文即是浓缩的生活,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