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冯梦龙的情学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框架;既包含文学思想,又有道德、政治乃至宇宙生成理论,既有反理学的情本思想的直意抒发,又积淀着浓厚的理学教化色彩。情本论和情教观是其建构情学体系的两个理论层面,它代表了晚明尊情思潮发展的高级阶段。虽然冯梦龙标举“情教”的旗帜,但又没有走到否定“理”的地步,在情与理的关系中,是崇情抑理,而不是以情反理。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以其情教论在晚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冯梦龙建立了“N表”的本体论,但他在以情反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情”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根本否定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建立更牢固的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情教说和晚明情学思潮都未能超越儒家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3.
何佳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5):16-18,32
冯梦龙是“情教”的倡导者,但同时又是一个传统的道德说教家,它们构成了冯梦龙的思想冲突。在“三言”中这种矛盾表现为:倡导婚姻自由与维护封建礼制;肯定情欲,又鼓吹妇女贞操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又不能忘怀男尊女卑的旧观念;主张互信、互知的市民之情,同时又推崇“忠臣”、“义仆”之类的封建人伦之情。这种矛盾与冯梦龙的世界观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冯梦龙提出的“立情教”就是要创立一种以情为教义的宗教,他所说的情有三层含义,即男女之情、人类的各种情感以及天地万物生成的本源和联系的纽带。冯梦龙论学亦重情,认为学是真性情的表现,这一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并对冯梦龙的学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的情教说是晚明尊情思想发展的高级阶段,冯梦龙提出“情”的本体论,将“情”推到了至上的地位,但情与理斗争,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情”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推翻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更换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冯楚龙的情教说和尊情思潮都未能实现向近代思想的转换,这是因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都没能提供这种转换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情教观是冯梦龙在总体把握情的基础上,把情作为教化的手段,扭转理教的僵硬和纵情的盲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其中情大体上包含情泛、情本、情真、情俗、情欲、情理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们论及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多从“情教”的解读入手,将情释作真情、至情,分析情教进步的启蒙主义思想成分。本文把握住冯梦龙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的政治追求,将情教思想纳入明代中后期的心学思潮中进行全面分析,其思想是在“致良知”“童心说”的影响下,针对晚明颓废世风、纲纪不振而提出的,意在匡正时弊,淳厚世俗,其内涵既有维护封建道德的责任感,又有张扬人性的进步性,二者看似矛盾,实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作为晚明时期话本小说的集大成者,他的"三言"在话本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情教是冯梦龙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这种观念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情史类略》中,也渗透在"三言"之中.本文通过分析情教论和其在"三言"婚恋题材的体现,试图立足哲学层面,阐释这种思想在当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明代,有关“情”的论述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李梦阳的情真说,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神情合至说,袁宏道的性灵说,张琦的情痴说,冯梦龙的情教说等等。明人所尊之情有两个侧重点。前期是以个性之情为重点,兼及人性之情;后期则以人性之情为主,兼及个性之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至晚明,在诸多方面都显示了新气象,预示了文化发展新的可能性。冯梦龙的“三言”作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除了积淀了传统文化的特质外,更浸染了时代的气息。文章将《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作为范本来做一考察。在冯梦龙“情教”理论的指导下,其创作思想在伦理冲突的背后正在做着一种挣扎,“色情文学”旨在揭示着一种新思潮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情史》之所以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并评辑刊行,既与冯梦龙对宋明以来情、理关系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也与其无情化有,私情化公的情之规正目的紧密相连。简而言之,《情史》二十四卷作品中,既有对情本体地位的演绎,也有对情为理之维认识论的阐释,复有对情之内在品性的呈现及以之对情的规正。这二十四卷作品的合力,即是对冯梦龙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创作目的的共同承当。  相似文献   

12.
作为"情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冯梦龙"至情"思想是针对理学思潮"理为情之范"的"情"、"理"观和"知"先于"行"的人伦秩序实现途径提出的。在对理学思潮以上观点驳难过程中,冯梦龙赋予其"至情"思想至少三方面的价值内涵:一是强调"情"之"真";二是强调"情"之发生缘于道德主体"不忍人之心";三是强调"情"之义无返顾精神。这些价值内涵的赋予,既体现了对李贽"童心说"思想的接受,也是其在确立与强化道德主体的伦理责任感成为社会改革当务之急的大背景下,对孟子提倡的绝对主义伦理精神的重新高扬,使其至情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复古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至晚明,在诸多方面都显示了新气象,预示了文化发展新的可能性.冯梦龙的"三言"作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除了积淀了传统文化的特质外,更浸染了时代的气息.文章将<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作为范本来做一考察.在冯梦龙"情教"理论的指导下,其创作思想在伦理冲突的背后正在做着一种挣扎,"色情文学"旨在揭示着一种新思潮的觉醒.  相似文献   

14.
吴趼人在其独立创作的三部写情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棣华、婉贞、阿男等三位女性形象,从而生动地阐释了“情为理之根、理乃情之果”这一情理关系。也就是说情是先天存在、自然发生的,如果个人把握得合理,就能升华为社会伦理道德;如果个人把握得不好,就会沦为“魔”“欲”。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三言中的爱情婚姻关系,分析了冯梦龙"情教观"在作品中的具体渗透及其教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是我国著名的通俗文学家,也是杰出的小说理论家。他第一次提出了“情教观”的问题,大大的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既影响到当时的小说创作,也指导着他自己对“三言”的编纂。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应当是文情,教情,学情三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导入,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最后融情入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的"三言",在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这一主情思潮,从而直接促成它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形式和中和的叙事结构两方面。所以如此,是冯梦龙企图通过儒雅与情俗之间的调适,来达到其"情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贞节"作为理学家所鼓吹的一种专属于女性的美德,简言之就是要求女性保持两性的纯洁与单一。在《情史·情贞》中冯梦龙试图以"情"为中介,批评"贞节"理念对于人性的束缚。但冯梦龙自身对儒家伦理美德的默认,注定他构建"情"与"贞"的蓝图时,往往陷入理学糟粕而不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