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且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观察能力是从事任何一项事业的必备能力。一个人若能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会随时发现问题,得到很多收获。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观察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 ,《自然教学大纲》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有目的、有计划、持久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 ,是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观察能力与人的感知能力 ,已有知识、观察仪器和观察技能的掌握情况 ,以及某些非智力因素有关系。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在实际教学中 ,应该做到 :一、要精心准备观察材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首先必须有观察材料 ,而…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人宝山而空手归。”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观察方法的训练对小学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主要表现在:有明确的观察任务或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及时客观地记录物体的具体特征;有计划、有耐心地长期观察;对观察信息能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总结。在科学课上,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发现,逐步养成科学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4.
观察、感受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吸引人或者是自己最想告诉到人的内容写下来,就会是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观察作文了  相似文献   

5.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人对现实认识的一种主动方式。是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观察时要做到全面细致。在观察过程中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同时在观察中需要有想象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且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观察能力是从事任何一项事业的必备能力。一个人若能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会随时发现问题,得到很多收获。一、教给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传授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化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由盲目观察变为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观察,从而提高观察的实效。小学科学教学中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  相似文献   

7.
苏祖生 《考试周刊》2014,(32):63-63
观察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对生活中的人、事或景物才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在头脑中才能形成清晰印象,写人、事、景、物,自然就会写得真真切切,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现其形,如临其境。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从培养观察能力抓起。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创新观察技术,推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观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手段,人们通常直接运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皮肤)等感觉器官观察世界。但人类的感觉功能是有局限的,人的感官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更多的未知世界需要不断的创新观察技术去感知。  相似文献   

9.
董锦波 《成才之路》2010,(33):23-24
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品质的培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主动积极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应从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精确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入手。本文通过五个方面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10.
观察是儿童科学探究的起点,是获取外界信息的基本途径。有了观察,才会有发现,才能进行深入地探究。教学中,教师适时巧设情境,制造冲突,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大纲指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的一大任务 ,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观察是思维的触角 ,是智慧的眼睛 ,是打开作文材料宝库的“金钥匙” ,是认识客观世界 ,增长知识和智慧的重要开端 ,是对小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步骤。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提高小学生的观察意识 ,明确观察的重要意义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人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来源。要写出生动、丰富、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来 ,…  相似文献   

12.
对于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而言,一切思维活动都始于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不是“观”而“不察”、“观”非“所察”或停留在表面上的“看”。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掌握观察方法,并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带着数学的眼光,在观察中求知,在观察中发现,让学生在观察中练就一双慧眼。  相似文献   

13.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化学知识的获取,往往起始于生动、直观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观察主要包括:观察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观察化学实验操作,观察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重复观察、对比观察、背景观察等。教学中,可通过明确观察目的、拟定观察计划、掌握观察方法、边观察边思考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煜莹 《辅导员》2012,(27):40-41
观察是直接具体地反映客观外界事物与现象的手段,地理观察也是如此,它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能力。一个人观察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多少、感性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观察者的思维素养等。因此,笔者认为,观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1.要使学生掌握观察对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要充分运用各种地理直观方法和直观手段,  相似文献   

15.
王祯清 《课外阅读》2011,(2):109-109
不可想象,没有观察习惯的人会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而没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的人,会成为一个科学家或文学家。可见观察习惯对观察能力的强弱起着决定作用,而观察能力的强弱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观察习惯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的基本条件。养成好的观察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观察实物写话:引导观察填充实物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语言学习的好课堂。观察是感知的重要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人鸟虫鱼,风雨雷电,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描写的对象。“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引导学生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观察使用的物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生接触到的人、事、物、景都是宝贵的写话资源。  相似文献   

17.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研究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但是,科学的观察,并不是指人们对观察的一般理解,即不仅仅是“仔细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科学观察就是对观察对象的精确描述,观察能力就是能够对观察或研究对象从多方面感知并进行精确描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观察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个人素养的体现,它是指个体有目的、有准备、有组织地感知周围事物,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在学生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对学生尤为重要,它可谓是学生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汲取有效信息的源泉。《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  相似文献   

19.
观察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认识过程。它是通过人的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的行为或事件过程,主要用于获得有关研究对象或过程的准确资料。一般来说,观察的方法适用于一些有明显的外在表现的对象或事件。如,研究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的情况,或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活跃程度,或学生参与动手实验  相似文献   

20.
观察 ,是在思维的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 ,是人主动知觉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不属于思维的范畴 ,但又与思维密切联系。观察 ,不仅可以使主体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而且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认识 ;这些感性的材料和初步的认识是进行理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这就充分说明 :要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必须重视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因此 ,观察方法的培养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内容。那么 ,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呢 ?结合阅读教学 ,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观察的目的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