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昌爱 《新闻世界》2009,(11):185-186
安徽出版集团在“走出去”时代潮流中,靠着创新的干劲和多元化发展战略,“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果。本文着重分析了安徽出版“走出去”现状及重要成果,并对下一步“走出去”工作提出思考。希望能够对国内出版行业“走出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出版“走出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文章基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现实境遇,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理论基石、先行者、加速器、底层逻辑四个层面提出中国出版“走出去”高质量发展尚需破解的难题、展望以及思考.  相似文献   

3.
高为 《出版科学》2024,(2):78-85
以《狼图腾》“走出去”近10年时间为主轴,前后各延伸10年左右,分为三个时段,以该书的出版单位—长江文艺出版社在这三个时段中的“走出去”发展历程为观察脉络,综合宏观国内外环境、中观出版生态和微观行动主体三重分析框架,历时性考察《狼图腾》成功“走出去”的原因,发现时代机遇和强大的国家影响力支撑对于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性;政府功能和市场功能既要明确边界又要协同创新,对于出版“走出去”的必要性;不同层次和环节的行动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对于出版“走出去”的基础性。为提高出版“走出去”水平和效果提供历史参照和现实镜鉴。  相似文献   

4.
2014年10月12日,为期5天的第66届法兰克福书展落下帷幕.据媒体报道,书展第一天,中国展团即达成版权输出协议800多项,实现了“开门红”.这是近年来我国版权贸易尤其是走出去工作成绩显著的又一有力注解.尽管如此,科技出版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碰到的拦路虎依然不少,包括选题、语言、模式、经济效益、人才等在内的挑战交织在一起,大大增加了科技出版走出去的难度.因此,科技出版社在开展走出去工作时不能只凭一时热情,必须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从事走出去工作经验,对科技出版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应注重的核心策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苏磊 《出版广角》2019,(20):12-14
学术出版“走出去”是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提升学术国际影响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主业,大学出版社作为学术出版的主阵地,近年来在学术出版“走出去”方面亮点频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梳理其先进经验与路径,可以为更多学术出版“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图书出版“走出去”成为促进我国与丝路国家相联系的文化桥梁.少儿图书因为文化壁垒较小的特质,成为出版业“走出去”新的增长点.笔者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少儿出版“走出去”的现状,并从加强少儿版权国际合作、增加高品质原创内容资源和资本“走出去”等方面阐述了少儿出版“走出去”的可行性方式.少儿出版“走出去”推动了我国及世界儿童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深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展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  相似文献   

7.
研究地方出版社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在内容建设、对外翻译、合作出版、版权输出、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实践,对于区域出版“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以陕西省地方出版社2016-2021年入选“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中国主题图书为研究样本,分析与总结陕西省地方出版社中国主题图书“走出去”的出版现状和实践特征,提出推动中国主题图书高水平“走出去”的区域出版路径,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精品主题图书“走出去”;增强选题叙事融合,助力构建“走出去”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对外翻译合作,扩大主题图书版权输出版图;深化平台国际化建设,拓展主题图书“走出去”渠道。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在2022年出版整体平淡的大势下,出版“走出去”显得格外特别,呈现鲜明的趋势性特征。节点关键性汇聚的年度力量,让出版“走出去”开启新阶段、进入新时期、创造新局面。出版“走出去”战略在这一年度的丰富、提升,带来运行体制的升级,凸显该年度出版“走出去”的战略重要性。这一年的出版“走出去”以其发展预见性昭示未来的方向、路径以及机遇空间,包括新技术运用、新市场格局、新内容结构和新生态构建。  相似文献   

9.
出版“走出去”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走出去”战略十几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但离真正融入主流国际出版市场仍然有较大距离。文章分析了“走出去”战略的内涵,提出“走进去”才是中国出版国际化的终极目标和成功之道。为此需要在理念、内容、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转变,切实提高“走出去”战略的成效以及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参考》:中国出版“走出去”是近年来总署一直推行的发展战略,请您谈谈出版“走出去”对中国出版界的意义如何? 张福海:“走出去”战略是中央的既定方针,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的文化,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推动中国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培育外向型和  相似文献   

11.
刘玲武 《出版科学》2010,18(4):111-112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强,为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战略方针。“走出去”出版战略重点强调的是出版内容的“走出去”,即通过大力开展图书版权贸易,带动中国文化创新,推动发展,促进“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香苗 《出版参考》2006,(3S):4-4
《出版参考》:中国出版“走出去”是近年来总署一直推行的发展战略,请您谈谈出版“走出去”对中国出版界的意义如何? 张福海:“走出去”战略是中央的既定方针,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的文化,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推动中国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培育外向型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企业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艳杰  李妍 《出版参考》2016,(12):43-44
我国对文化走出去工作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各种资助扶持政策,鼓励代表中国特色文化、先进科技水平的优秀出版物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从而提升中国出版物的国际影响力.国内出版企业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和政府政策扶持,大力拓展“走出去”途径,“走出去”的步伐也更坚定,相继实施出版物直接出口、版权输出、合作出版和建立海外出版机构.出版物对外传播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足以说明通过优秀出版物国际市场的开拓是能够提升我国文化对外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14.
陈平 《出版广角》2016,(14):87-89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一书以译介学为理论支撑,借鉴新近传播学理论,并结合莫言的英译作品加以论证,探索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葛浩文式译介模式.本文借此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中“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维度进行再思考,以期拓展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出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观点摘要     
张昕、黄姗姗:借助引进来是加快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张昕、黄姗姗在《科技与出版》撰文说:借助引进来是加快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有机的整体,缺了哪一个都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在科技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对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比例我们曾经顾此失彼,没有平衡感;或者  相似文献   

16.
文化强国视阈下,我国出版行业承担较大社会责任,应对出版“走出去”意义进行分析,提升文化影响力。文本主要阐述文化强国背景下出版行业“走出去”战略应用的必要性,在外在因素和内在需求两个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文化强国背景下,我国出版“走出去”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7.
郭朝凤 《出版广角》2019,(22):18-20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这些年我国出版“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从全球视野来看,我国出版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文章分析了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对新时代我国出版企业品牌国际化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学术出版“走出去”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作为学术出版的主力军,大学出版社应主动适应学术出版转型,建设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实现有品牌、有实力、有地位、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出版发展目标。合作出版是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借力方式;数字出版是另外一种极佳的可选择的走出去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主题图书《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的多语种版权输出为案例,阐述了主题出版“走出去”的若干经验,并就进一步推动主题出版“走出去”提出了建议,包括要丰富主题出版“走出去”的内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探索媒体融合出版模式,重视“一带一路”的巨大潜力,布局本土化运作的海外出版实体。  相似文献   

20.
丁遥 《出版参考》2017,(11):32-34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新闻出版业实施外向型出版战略,通过输出优秀的出版产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标准作为世界通用的技术语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体现.《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的发布更加成为中国标准“走出去”的重要推手.本文对标准外文版的编译出版“走出去”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旨在为编译出版高质量的外文版译本提供帮助,从而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