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新闻世界》2008,(3):23-23
一个在街头巷尾守着书报亭讨生活的报贩子,却能赚得月薪8000元以上。上海的一个报摊主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程。我经常到楼下买报纸和杂志,逐渐地便和摊主混熟了。前些天,这位摊主问我,你每个月要买多少杂志?我算了算,《中国企业家》、《财经》、《名牌》、《三联生活周刊》、《南都周刊》等,再加上一些影碟和旅游杂志.一个月总在三四百元。他又问:“这些杂志你都保存吗?”我说:“保存它干啥呀,全是看完就扔。”他就说:“那好,以后你不用买了,你每个月给我30元,随便你借。”  相似文献   

2.
正《有生之年遇见你》是一本让人迷醉的书,这是我2011年策划的第一本爱情小说,从策划包装到书的内容都是我满意的一本爱情小说,也是受朋友们赞誉比较多的一本爱情小说。以这本爱情小说为起点,我策划的爱情小说书渐渐形成一个爱情小说系列:《如果爱情可以转弯》《爱情不设房》《亲爱的,让我们谈情说爱》《忍住不说我爱你》《如果,我说我爱你》……《有生之年遇见你》这本书很"虐心",你读着难受,却丢不掉,你会强  相似文献   

3.
《有生之年遇见你》是一本让人迷醉的书,这是我201 1年策划的第一本爱情小说,从策划包装到书的内容都是我满意的一本爱情小说,也是受朋友们赞誉比较多的一本爱情小说.以这本爱情小说为起点,我策划的爱情小说书渐渐形成一个爱情小说系列:《如果爱情可以转弯》《爱情不设房》《亲爱的,让我们谈情说爱》《忍住不说我爱你》《如果,我说我爱你》……《有生之年遇见你》这本书很"虐心",你读着难受,却丢不掉,你会强迫自己一直读下去,看到爱情的结局,看到人生的世相.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最大魅力!  相似文献   

4.
郭春香  李日 《编辑之友》2013,(1):116-119
章士钊是中国近代著名报人,一生创办、主编、参与编辑报刊30多种,其中尤以《苏报》《民立报》《甲寅》《新闻报》著名,影响广泛,这与之先进的编辑思想是分不开的。章士钊的新闻编辑思想主要包括质量至上、业务创新、注重"通信"、善待读者、网罗作者五个方面。其特别强调报刊编辑要有"独立的""旁观者"的新闻立场、"朴实说理""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奠定了"甲寅派"聚合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1951年4月11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后,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上,称赞这篇文章"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在讲话中他推开讲话稿,问魏巍来了没有,"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并郑重地说:"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正是这篇新闻通讯,让"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6.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谨向《中国证券报》创办15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到会的资本市场专家、学者、老师、企业家表示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为繁荣中国资本市场作出的突出贡献;向参会的中国人民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同学们表示诚挚的邀请,邀请你们加盟我们的行列,共同为发展中国资本市场而努力;向到会的媒体同行表示亲切的问候,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担负起媒体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韩文版权成功地输出,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1988年,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出,共20名。15年后的2003年11月,幸运者在杭州聚会。人们发现,这20人已是"病的病,死的死,逃的逃,抓的抓,退的退"。1988年4月,当第一批"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出来的时候,中国社会对企业家这个称谓还十分陌生。此前一年,彼得·德鲁克发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他对企业家的定义是,"企业家是那些愿意把变革视为机遇,并努力开拓的人"。从这个定义出发,这20位入选者都当之无愧。他们是当时承包制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杰出者,他们领导的企业在之前都死气沉沉,而在改革后则焕然一新。2003年11月,在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评出后的第15年,幸运者在杭州聚会。人们发现,这二十人到那时是"病的病,死的死,逃的逃,抓的抓,退的退",仍在企业家岗位上工作的,只有杭州青春宝  相似文献   

9.
章会 《中国记者》2014,(2):63-64
陆建余、陆剑于、一见、辘轳,除了本名陆建余少有人知外,后面三个名字都在温州新闻界赫赫有名:陆剑于,代表的是获得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的"十问温州发展""十看温州发展""敢为天下先"等重头稿件的策划和采写;一见,代表的是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别让三毛养老金完成全覆盖》、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温州精神",在灾难中升华》等一批言论稿件的写作,"它"还是中国地市党报唯一的"三农"专栏——"三农一见"的唯一主持者,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25日,《纽约时报》在温州动车亊故发生两天后,在头版头条引用知名媒体人童大焕先生的一首诗《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丨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为废墟。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被这个时代拋弃。"其满含深情的呼唤引发了国人极大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大观周刊》2006,(26):66-66
“风云际会,财富鞠躬”.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可容纳3000人的大宴会厅里.席开100桌.宴请出席《财富》全球论坛的跨国企业家代表。这些世界上最有钱的富豪们.平时吃遍了全球各地的山珍海味.到了中国.上海锦江集团这席汇集中西餐文化精髓的大宴让他们频频点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以心学思想著称于史。他心学思想的基础在于"灭人欲、存天理",内涵在于"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两点最终将他心血思想推向"去人欲,存天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对话》栏目因其非常定位和独特视角,往往能够捕捉到各大经济事件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对话》思想作品系列"以《对话》栏目播出的精彩节目为基础,并对其进行重新解构,重新解读。不仅仅是对电视内容的深度延伸,还传递了很多屏幕上没有的资讯和观点,其中的思想交锋、观点的延伸,是对以观点取胜的节目品质的一脉相承。对一个创办11年,与几百位政要、企业家、前沿人士对过话的栏目,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梁庄》出版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为什么要去做梁庄的调查?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从城市回到乡村,去调查梁庄的生存?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又从梁庄出发,再到城市去找寻梁庄打工者的轨迹? 每当此时,我也总是很迷茫.是啊,我为什么要回梁庄?为什么要寻找梁庄?仅仅是学术的琐碎、重复和无聊所致吗?仅仅是个人生命的郁结吗?好像是,又好像不够确切,没有那么具体,也没有那么显在.那是什么呢?是在想到村庄时,想到"农民""进城农民""打工者""留守儿童"和"新一代打工者"等等那样的名词时,一种莫名的悲伤,一种突然的心悸,一种说不出的羞耻,一种如骨鲠在喉的愤懑,还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读者点评     
《2011·公共利益守望者》@林叶朗:欣赏人大代表叶青,他是有良知的学者,也是最具个性的官员。"一个人的公车改革"让我看到了良心官员的力量。《2011·新经济人物》@钟乃祥:今年40岁的沈波超前的判断力、坚韧的执行力,也让这个主题公园出现了有别于中国任何一个其他主题公园的独特风貌,并稳步向前。  相似文献   

16.
小幽默     
那你可以刷碗一天和同学出去吃饭,买单的时候想跟服务员开下玩笑。"哎呀,今天没带钱出来啊。""你可以刷卡。""可是我也没带卡出来的啊。""那你可以刷碗!"这是什么地方公交车站上一位老太婆拄着拐杖颤颤悠悠地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坐在靠近司机的第一排座位上。每到一站,她都会用拐杖戳司机的臀部,问问他这是哪一站。过了几站,汽车又靠站停了下来,老太婆又用拐杖戳戳司机的臀部,着急地问:"这是什么地方?"司机生气的答道:"这是屁股。"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记者》2011年第10期刊发了张立伟研究员的文章《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文章发表后,在业界引起争议,有支持的,也有拍砖反对的。看来这是传媒界比较关心的问题。作者又写出"二论",提出"纸媒防御战""时效丢哪里""版权保护从‘禁止我’开始"等论点,对为何、如何撤电子版作出进一步阐述。本刊也愿意继续为不同观点提供表达平台。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05,(1):32-32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由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承办的哈尔滨首届国际人力资源开发高级论坛在哈尔滨报业大厦举办。12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管理专家及经济界权威学者共聚冰城,围绕"领导力与执行力"这一主题,让哈尔滨及外地企业家们感受了一场余兴未尽的头脑风暴。  相似文献   

19.
导读"办中国互动性最强的温暖报纸",《东莞时报》创刊伊始,就喊出这一响亮口号。经过五年的摸索前行,有了一些收获与心得。良知与温暖内地都市报存在两种类型,或者说两条路线,我将其概括为良知类与温暖类。前者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主要以舆论监督显特色;后者以《都市快报》为代表,以民生新闻作主打,靠服务精细化、文本创新化  相似文献   

20.
张夏楠 《新闻世界》2012,(6):101-102
《中国企业家》杂志定位于“商业领袖”,关注“领袖商业”,聚焦于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企业家,而封面故事就是对这一定位的良好诠释。本文通过对2010年到2011年《中国企业家》封面故事的内容分析,对该杂志的影响力构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