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元梅 《新闻世界》2011,(8):293-294
身份认同理论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近几年作为跨学科研究视角被引入新闻传播学。在对相关文献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归纳身份认同理论在新闻传播学中应用的几种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葛贞 《今传媒》2014,(5):111-112
微博是通过140字的简单模式加上可以用手机即时发布,并通过follow(关注)、@(提及)等规则,使得信息可以出现裂变式传播,几乎在瞬间就可以传递出去。同时,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也可以快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扩展用户对网络热点的把控能力。这种传播模式,易于使用者用来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和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微博强调的是关系,以"关注"来构建群体。在这样一个虚拟环境中,使用者存在状态的不确定性,出现了身份的分离。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传媒处于国家与社会之间难以平衡的身份危机之中.身份界定成为中国传媒难以破解的问题.本文按照马克思"社会本位"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本着社会良性发展的观点,对中国传媒身份进行了分析,认为传媒组织不仅是一个传播主体,更是以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为前提、以人本位为受众观,连接国家与社会以及社会与个体的中介,是参与和改变社会的重要主体和重要力量之一,在此定位之下各类媒体各司其责.  相似文献   

4.
王妍 《传媒》2018,(14):94-96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动的知识系统.本文以跨文化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液态的后现代"时代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从建构液态身份认同、建构大众化知识结构、建构"液态乌托邦"的不可能性三个维度入手,进行全新的理论建构,以寻求跨文化传播新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5.
方亭 《新闻爱好者》2011,(12):33-34
博客传播,以个人为主体,以相对清晰的身份定义面向他人,依托独立的个人主页空间展开交往互动,并借助链接和引用通告等技术特质建立文本关联和社区人际关系,必将深刻地改变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格局,给虚拟空间的社会交往带来深远的影响。随着博客、微博成为青年亚文化传播的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发展导致村民的身份观念出现离散化,村民的乡土认同和身份认同逐渐消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祠堂作为重要的媒介域在村民群体身份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乡村祠堂一方面通过符号媒介向村民传递着各式信息,勾起其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与此同时,在仪式化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将村民的情感连接,以获得群体身份认同;另一方面,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村民通过新媒体以虚拟在场的方式参与围绕乡村祠堂展开的仪式活动,在网络公共平台传递价值信仰和共享仪式意义,加固群体身份认同,促进群体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7.
动漫产业的文化身份危机源自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问题.动漫产业以其独有的艺术功能和审美意趣,对民族国家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建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动漫产业在"现代化"的愿景下不可避免地遭遇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制约.动漫产业强势国家在动漫传播过程中不断输出自身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对他国文化身份进行潜在的威胁和压制.以<最游记>、<中华小当家>、<功夫熊猫>等为例,可以发现动漫文化帝国主义对他国文化身份的改写、转换以及不对等的叙述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基调的视角讨论了学术期刊编辑在整个文化活动过程中的作用、身份、地位等.研究发现,学术期刊编辑是意义的源头,其在学术成果的形成和传播中的作用是重要的,其社会地位高,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而由于社会对学术编辑具有两面性特征,尤其是更重要的隐性一面了解不够,导致了学术编辑身份和地位的尴尬境遇,解决学术编辑此境遇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其隐性一面显性化和前景化.  相似文献   

9.
党东耀 《新闻前哨》2010,(12):36-38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传播过程。高校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传播活动。本文探讨了传播学原理在高校课堂教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农民工与市民在城市生活中信息传播关系,以及对自我身份以及对方身份的认知与想象为出发点,指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身份是他者,市民对农民工的想象也是作为他者的想象,农民工的自我体验使得他们在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中均有了他者的感党.因此,建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理应从农民工群体和市民群体的社会心理建构出发,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日本源起的耽美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地区,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开始流行壮大,成为中国青年群体中一种影响深远的亚文化。而腐女群体作为耽美文化最主要的受众自然成为主流社会的"边缘"群体,不被主流所理解和接受。关于以耽美文化为对象的研究大部分是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或伦理学等角度进行,传播学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寥寥可数。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网络中耽美迷最大的集中地百度腐女贴吧为个案,以网络民族志为主要研究方法,在身份认同的视野下研究网络环境中新兴亚文化群体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对“传播”一词科学的界定是这样的: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传播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内向传播,主要是指人的自我信息  相似文献   

13.
网络意见领袖与新闻真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对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探究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的表征与身份传播的作用模式发现:组织传播中身份的作用既是组织统一性的维护,也是组织结构的维系。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则体现为媒介身份和受众身份的双重博弈,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形成的统一身份认知相融合,以促使社会共识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多元化构造。传者身份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束缚的表现。传者身份在不同的语境下以不同方式影响个体的信息传递和交往活动。网络传播中的身份则重新划分为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互联网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带来各个传播环节的不稳定性,使传者的身份作用更加凸显,并将原有的传播类型转化而出现传播类型边界的消融。在互联网环境及其影响下,网络传播导致传播边界的消融与身份传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互联网匿名性的弊端,各国纷纷将网络身份认证纳入治理规划,并实施了各有侧重的认证体系.本文从国家治理能力的视角出发,梳理了政府、企业两大主体网络身份认证的发展现状,并对全球网络身份认证的困境和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全球身份认证信息主要由私有资本掌握这一现实将会长期影响国家互联网治理能力的发挥.同时,"全球-区域-国家"这一多层次治理结构及其利益冲突将会降低全球身份认证协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考察微博舆论场当事人身份范畴的动态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网络舆论热点事件中,各个认知主体竞相发声,热烈讨论,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多种声音相互交织,导致同一当事人被建构出多重身份范畴,而且各种身份范畴呈现明显的多元特征甚至相互对立。本文结合几个典型网络热点事件的微博文本,运用新韩礼德学派评价理论,深入考察微博文本中当事人身份范畴的动态建构,探讨其背后的评价主体、评价动机与选择,以期更好认识和把握微博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传播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三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只能在认识活动中从"经验事实"出发去建构传播理论,独立于认识主体的纯粹的客观自然事实和客观社会事实都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该将"说明"和"理解"非此即彼地看待,用什么方法、如何用乃至各种方法如何互补地发挥作用应依赖于认识主体对具体问题做出具体分析;客观规律和传播理论分属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前者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是传播学者对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传播理论不能代替传播的客观规律。在传播学研究中,某一不变原则是不存在的,任何方法论思想都不是永久和普遍适用的,对传播学方法论应坚持多元的、互补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在当代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J.H.谢拉成功的将传播学引进图书馆学,分析出传播学理论在图书馆工作中、文献信息传播中起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传播学理论在读者服务、信息传递和图书馆网络建设上的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刘艳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0):21-30
[目的/意义] 在社会化阅读趋势下,将社会化阅读主体的网络身份与图书馆未来数字阅读服务相结合,明确图书馆开展社会化阅读服务的原因,探索社会化阅读平台的构建渠道,以期为未来图书馆阅读服务提供相关建议。[方法/过程] 通过对网络身份的哲学思辨,指出社会化阅读主体网络身份的特点及带来的阅读问题;区分社会化阅读主体在网络空间中数字足迹的类型,并详细论述社会化阅读对阅读环境、读者阅读行为、读者阅读能力的影响。最后,从为何构建社会化阅读、如何构建社会化阅读、如何规避风险问题三个方面提出图书馆构建社会化阅读服务的建议。[结果/结论] 社会化阅读主体网络身份具有真实身份在场缺席与数字身份虚拟在场的特征,"去身体化""匿名性"的网络身份,给予现代读者广阔的话语空间,促使数字足迹的产生与社会化阅读的形成。针对阅读方式的浅表化、阅读思考的懒惰化、信息推送的同质化、信息文本的游戏化等问题,图书馆在未来服务中可以通过在线网站、检索平台、移动阅读APP及第三方软件构建社会化阅读的渠道;可以通过数据聚合进一步优化信息推送;可以通过签订数据使用协议、加强网络发布内容监管、开展线下读书活动、实施数字素养培训、设置信息数量推荐上限规避社会化阅读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20.
特定身份信息是敏感个人信息的一类,首次出现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却未作界定,其他规定中无相似概念。科学界定特定身份信息事关个人信息权益边界、合规义务内容、监管部门权力范围和法官自由裁量空间。该概念外延广,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的法律在敏感个人信息界定中列举的特定身份信息种类多样,且欧盟成员国法律、日本内阁令使用补充规定或定义等方式进行进一步界定。比较分析域外列举种类和界定方式,考虑我国现实需要,使用定义加列举的方式界定特定身份信息,将种族、民族、身份证件及身份证件号码、宗教信仰、犯罪记录纳入其范围,对身份证件号码和犯罪记录进行定义,并借助场景理论将特定身份信息敏感程度与具体处理场景关联,使静态列举和动态评估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