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六艺研究     
六艺首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智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以六艺为教学科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六艺又是...  相似文献   

2.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3.
“宾兴会”也称“宾兴馆”、“宾兴会馆”、“宾兴局”和“宾兴公局”等。是我国清代一种民间的助学组织。“宾兴”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注“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于王矣。”  相似文献   

4.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5.
一、其乡人《曹刿论战》(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乡人”,同学们喜欢把它译为“乡亲”、“老乡”,这是值得商榷的。先看“乡”。据《周礼·大司徒》:“五州为乡”(州:二千五百家为一州),可见:“乡”即古代居民的行政组再看“乡人”。一般来讲,是指同“乡”的居民,即乡亲,老乡。另“乡官”,如《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于房户之间。”郑注:“乡人,乡之大夫也。”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在《论语》中,孔子的教学内容记载得十分清楚:“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所教的文,就是诗、书、礼、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行和忠、信都是德的范围。孔子因人施教,曾有不少具体的内容,但《论语》中从来没有关于六艺教学的记载。六艺是《周礼》规定的奴隶主子弟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说:“养国子则  相似文献   

7.
一、洞(问题)之一:中国传统教育观本身就是“官文本”的教育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经济形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改朝换代无数次,但是中国的小农经济依然是周而复始地延续着,这和我国的教育形式,教育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的教育发展史很长,从殷周时就开始有了学校的建立。古代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建方式和经济发展形态。古代国家学校的建立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使皇帝子孙通过学习掌握治理国家、统治国家的能力,中国的古代国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德”、“六艺”、“六行”,多是诗、书、礼、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说“六艺”     
“六艺”有两种含义。其一,指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六种本领。这是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六种技艺。书证:《周礼》:“保氏掌谏五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相似文献   

9.
《周礼》,亦名《周官》或《周官经》,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汇集而成。全书共六篇,其中《地官司徒》主要记述六卿之一司徒的职务,全篇共七十六职,加上大司徒和小司徒两职,共七十八职,其中只有六职管理教育事项,“故司徒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图书的历史久远、丰富,从殷商时代的甲骨书算起,到现在长达三千四、五百年,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图书”一词的含义刘国钧教授在《中国书的故事》中解释说:“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我们也可以说,图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有意识地传播知识的工具。在我国古籍中早有“书”的名称。如殷周之际的《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春秋时的《左传·昭公六年》说:“叔向使诏子产书”。战国时的《周礼·地官大司徒》篇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的《史记·礼书》司马贞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  相似文献   

11.
用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的意识、情感和意志,这就是教学的教育性。我国古代社会,通过《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教学,不但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深地印在受教育者的脑海之中,形成牢固的观念,进而转化为行为,而且使之最终成为社会的伦理思想、道德规范,某些思想还一直影响到今天。可见,古代社会的教学育人的成绩还是蛮大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很中肯地指出:“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六艺即古代所学习的六门功课——礼、乐、射、御、书和数。通过六艺确立德行;六艺学成,德行而就,这  相似文献   

12.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格的全面发展”,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君子不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孔子承接周代的教育思想:“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周礼·保氏》语)并且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点,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浅谈西周六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奴隶社会的官学,教学内容以"六艺"为主。"六艺"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西周,六艺教育已臻完善,不论是国学或是乡学,不论是小学或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而六艺的内容又极其丰富,包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有着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六艺教育进行研究,望能对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改革产生影响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周礼》中说:“保氏掌谏王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相似文献   

15.
“州”,是中国古代的民户编制。《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一百家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一州计二千五百家,也有一万家为州说。“州”,还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辖境大小随时代而不同。西汉三  相似文献   

16.
<正>一、圆融的溯源与发展《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均包含身体运动和身体动作,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体育"是渗透在六艺之中的。毛泽东也在其《体育之研究》中说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而当今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奴隶社会的官学,教学内容以"六艺"为主."六艺"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司徒>,而"六艺"的起源却要早得多.近年来,河南考古的新发现也证实了六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完善于奴隶社会.夏代已初具雏形,而尤重射、御.商代在夏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已具系统和规模.到西周,六艺教育已臻完善,达到成熟的鼎盛时期,使六艺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束文明之光、一座亮丽丰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没有国旗,但盛行军旗。《周礼》、《诗经》及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有五花八门的旗帜。《墨子》中还专立有《旗帜》一章。所谓“旗,表也,所以表明其中心”(《左传》注)。农耕社会,战争频繁,旗帜用于军事有多元功能。它可作为军队的标记,“以旗致万民”(《周礼·大司徒》),秦末,陈涉、吴广就曾“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聚集抗秦队伍。或用以指挥军队进退,《左传》就有郑国将军颖  相似文献   

19.
形近字辨析     
保、緥、葆保,篆文作保,象人背着孩子的形象,所以《说文解字》说是保养的意思。古代管教育的官吏叫保氏,《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从对儿童的保养、保育、保护,引申出保障、保证、  相似文献   

20.
赋说     
说到赋,先应辨清有关赋的几个概念。赋在古代文学史上主要包涵三种含义:其一,赋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由《毛诗序》归为诗六义之一:“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特征,钟嵘《诗品》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其二,“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