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静 《现代语文》2009,(9):102-103
不少教师上课总结出余秋雨《道士塔》中主要情感是“恨”。引经据典分析“恨”,据说是忠实于文本的解读。根据多年上课经验,又翻阅了余秋雨作品集,笔者认为如果忠实于文本,《道士塔》情感最主要应该是“苦”。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中《道士塔》一文,饱含作者余秋雨先生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是由学者的责任感与历史事实的矛盾引起的,又是作家的爱国情思在与历史事实碰撞时的激烈爆发。由于上述情感针对的是深厚的背景和多样的对象,又深蕴了作者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深邃思考,所以作品的情感体现出复杂的特点。细细品来,《道士塔》里的情感应该包含以下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3.
“我好恨!”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名的散《道士塔》中。有“我好恨”一语。表示了敦煌物因为种种原因流失海外,他的恨恨不平。“我好恨”于是在《道士塔》的教学中,常常拿来作为话题。  相似文献   

4.
《道士塔》中,道士王圆篆被认为是敦煌石窟的最大罪人.我觉的这有点冤。[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名篇《道士塔》,用以传输文史知识和人文思考为特长的文化散文来提高广大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该算是一件好事,而如何理解《道土塔》一文的文化内涵,可能又是广大师生所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本文拟就《道士塔》的文化内涵提出几个具体  相似文献   

6.
苗欣 《中学文科》2007,(6):57-57
余秋雨的《道士塔》共分四个部分,我们可以用“文路教学法”分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开始并未谈“道士塔”,而是说莫高窟大门外的景象,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及时提问学生:文章开始部分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引出“道士塔”)如何引出“道士塔”的?(门→河→地→塔→道士塔)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好处是什么?(使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这就是简单的文路教学法,下面按照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第一部分的线索图。  相似文献   

7.
本刊2005年第7期,刊登了吴三冬老师的文章《悲剧是怎样造成的?——读余秋雨的〈道士塔〉》,文章写了吴老师由读余秋雨的《道士塔》引发的疑问和思考。吴老师认为余秋雨“仅仅指责王道士愚昧没有意义”,说“王道士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中国人。他当时的思想和行为是任何一个普通中国人都可能有的思想和行为”,“对个人的道德谴责就会取代对隐含在其背后的更复杂的历史和文化问题的思考”。读了吴老师的文章,我也觉得有一些话想说。敦煌文物无疑是“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王道士以“极少的钱财”,让外国人“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对《道士塔》作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9.
《道士塔》是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的卷首名篇,于2003年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课本。这是一篇戏剧式地记叙敦煌文化惨遭出卖,民族尊严丧失殆尽的随笔性散文。全文用语凝练,却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使凝练的散文有了厚重的力量。《道士塔》的语言具有凝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相似文献   

10.
拜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文化苦旅》),我顿觉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本已沉寂了许久的经卷、绘画被人悄无声息而又堂而皇之地强行装上马车,一车车地消失在沙漠尽头时,我的心头又涌起了一阵酸楚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以自读课文,新入选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这些散文,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这学习的任务不可谓不重。另一方面,《道士塔》作为余秋雨先生文化散文的精品,内容上是大题材、大场景、大主题;题材涉及文化遗产,场景横跨古今中外,主题切中民族悲剧。而文本形式上又别开生面,以诗化语言传情达意,以漫画笔法勾画人物,以对比手法切进事理。课文无疑是文质皆美,言警意深。如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自读课时内,面面俱到,只会是面面不到;如要让教师代学生深挖透析,于他们多半是隔靴搔痒。  相似文献   

12.
马静 《现代语文》2010,(6):153-15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收录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这篇文章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的《秋雨散文》。时隔八年之后,在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1月出版的《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也收录了这篇《道士塔》。细心研读之后,笔者发现,二者存在着些许不同。  相似文献   

13.
触目文题《道士塔》,请莫认为秋雨先生将领我们去拜祭哪位功德圆满的道士,不,他是借莫高窟所见的圆寂塔为引题,给我们剥离着非人工的破落之“塔”:活“剥”敦煌的直接罪人王圆篆,揭  相似文献   

14.
曾经,骂余秋雨是文坛的一大时髦。从《苏东坡突围》中走出来,悲愤与悲哀,苍凉与无奈,一种令人莫可名状的痛楚袭在心头,挺悲哀的,对于那个时代的有些文人。而今,时尚已过,却提起笔又一次走向余秋雨,不敢说这是赶时髦,只是想在轰轰烈烈的“时髦”之后,捡起来一点余光,算作是时尚后久远的回声。余秋雨,一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令中国文人值得叫响的名字。一部浩荡的《文化苦旅》凝聚了中国文化史千年来的血泪历程。从《道士塔》到《莫高窟》,从《三峡》到《都江堰》,从《江南小镇》到《白发苏州》,无不深沉而细腻地透出对中国…  相似文献   

15.
初读余秋雨的作品,觉得他的话题太沉重。可是很快,我就被他的执着与坦诚所打动。随即,在学习高中第三册课文时,又和同学们一块重新研读了他的《道士塔》;不久,又在初中新教材上看到了他的《信客》,在高中新教材上看到他的《都江堰》;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时,在复习材料中,毫不费力地就又找到了他的《远征》《永恒的坐标》《石筑的易经》《书海茫茫》《夜雨诗意》等。我惊奇地发现,文化文学界人士已经在引领青少年,让他们通过余秋雨的作品来回视中国的历史,回看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自从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教师中心"教学模式主宰着大多数课堂。异化的教师权威、异化的师生交往关系和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都滋生了强势的教师话语。然而,强势话语中的谬误一旦被揭穿便失去其强势,而弱势话语蕴涵的真理迟早会为世人认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因而更具强势。对话的课堂实现着教师话语由"强势"到"弱势"再到"强势"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初读余秋雨的作品,觉得他的话题太沉重。可是很快,我就被他的执着与坦诚所打动。随即,在学习高中第三册课文时,又和同学们一块重新研读了他的《道士塔》;不久,又在初中新教材上看到了他的《信客》,在高中新教材上看到他的《都江堰》;复习“现代文阅读专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消费化倾向是后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视觉化手段是它们执行这一文化策略的最重要的手段,强势文化凭借自己的技术与文化优势同化他者,使得弱势文化在他者的谋算中悄然消失。因此,应警惕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同化,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既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要保持民族文化,使得后现代文化保持民族性、多样性、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之边     
孟静  小果 《课外阅读》2008,(7):36-37
我们曾经用什么界定了文化的边缘?读过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我心中充满了疑问。王道士是什么?是千百年来中国落寞文化悲哀的缩影么?王道士太过于卑微,如此一个卑微的人却看守了整个敦煌文化。试想,如果当时敦煌文化不在中国落寞,岂不是对大英帝国所修的多所博物馆的侮辱?  相似文献   

20.
笔者一直力主古典小说《西游记》是由诞生于关中的全真道道士们推动创作的,其最终定稿者是明代万历时期的江苏茅山乾元观全真道道士阎希言师徒。《西游记》扉页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实际是暗示其最终定稿者是茅山乾元观全真道道士阎希言师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