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梁寒冰  陈娴 《物理教师》2006,27(3):48-50,F0003
1问题的提出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一般理解为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它具有潜在性的特点。所以也叫潜在课程.近期的研究拓展了隐性课程的范围.人们把有些预期的课程也规划为隐性课程,更注重隐性课程的“意图性”和“隐蔽性”.这意味着隐性课程的研究已由注重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变为强调有意图的安排,这种概念的扩大对于研究隐性课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隐性课程是课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成人教育中的隐性课程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忽视。鉴于此,本文试就成人教育隐性课程的研究意义及开发实施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润物无声”,它注重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高等学校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当前高校过于重视显性课程建设,对于隐性课程的建设则相对认识不足。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隐性、显性课程有效衔接之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课程有隐性和显性之别,两者在学校教育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隐显性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功能,隐性课程的建设充分考虑显性课程的教学要求,隐性课程显性化及显性课程隐性化是隐显性课程衔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迷茫与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于隐性课程是“客体性”的,还是“主体性”的;隐性课程的特点仅是非计划性还是兼其计划性等本体问题,研究观点截然对立。其原因是对隐性课程上位概念“课程”的理论认识,是见仁见智的。隐性课程为“舶来品”,西方关于隐性课程观点不一,不同专家、学对隐性课程有不同的建构和理解:暂不从隐性课程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实践的视角探讨隐性课程,应是走出迷茫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外高校主要的德育途径的研究,揭示了显著课程与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显著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具体表现,提出了在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我国高校德育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文章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隐性课程的有关问题,包括隐性课程研究的渊源、隐性课程提出的背景、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隐性课程研究的三种派别、隐性课程的涵义与特点、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的现状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国内高校隐性课程的研究为基础,对国内近三十年来高校隐性课程的研究进行梳理,论述隐性课程的发展历程、概念的界定、特点、功能、构成要素、与显性课程的关系,以及隐性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于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德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中,隐性德育课程是其重要构成部分。非正规的、隐性的德育课程的构成可以分为六类,即认识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认识性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活动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活动的隐性德育因素、体制的隐性德育因素和气氛的隐性德育因素。章对此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学实施隐性课程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在中学阶段打好基础,而隐性课程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而加强中学阶段实施隐性课程的研究,尤其是班集体的实施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通常情况下可自由隐现,但有时要强制性的出现或隐去,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在隐现自由的条件下还表现出"隐"和"现"的倾向性,本文对制约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隐现的语用与句法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数字水印技术作为版权保护的重要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根据音频PCM编码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隐藏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安全性较好,信息不容易被检测出来,且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3.
本质主义先验地设置文学的永恒本质,遮蔽了文学的动态发展过程。“文学自觉”说是以现代审美观念来判断古代文学而得出的结论,是针对文学的本质主义规定,它不仅不能揭示古代文学的真相,而且遮蔽了文学发展的新变化。文学史叙述应该突破本质主义局限,在语境中理解文学的发展,坚持语境化的叙述立场。  相似文献   

14.
珍藏在汉字中的科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汉字"动"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的科学文化已渗透在汉文字之中。  相似文献   

15.
《海外英语》2003,(8):17
The Tooth Fairy could lose out on recovering the deciduous teeth children hide under thek pillows to scientists wanting to use them for stem cells.Scientists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used the pulp (牙髓) in incisors (门牙) from seven and eight years old to grow nerve (勇气,胆量), fat and tooth cells.  相似文献   

16.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本文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试题的构造等各个角度出发,多方面探讨了如何挖掘隐含条件,迅速寻找解题思路的各种策略。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将数字水印在时间域上嵌入到数字音频信号中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回声将水印隐藏起来,其水印算法简单,能够保证好的音频信号质量。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序列的数字水印嵌入和提取方法.因为混沌序列具有随机性,不容易被窃取,从而使得数字作品具有较强的抗攻击性,从而实现信息的隐藏.  相似文献   

19.
进程的隐藏一直是木马程序设计的重要技术,文章分析了在木马程序中采用的多种动态嵌入技术如隐藏、Hook及挂接API、远程线程,较好地揭示了木马程序的隐藏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渝西地区的时政歌谣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渝西人民爱国也爱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类古训深深地植根在他们的骨髓里,在社会变革的任何历史关头,他们都不会真正地保持沉默。在表现手法上,寓庄于谐。以滑稽的口吻、调侃的姿态、风趣的说法来表现严肃的主题和尖锐的矛盾,追求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是渝西时政歌谣所特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