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历来只注意到它的情节、人物及其尚武精神,忽略了表现手法上的详略浓淡处理,算不上全面。《木兰诗》首尾详、笔墨浓;中间略,笔墨淡,并且做到了详能见其笔简,略能窥其事赡,这不仅是本诗特色,亦是成功之关键。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兰诗》是一篇著名的乐府民歌."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全部士族诗人."(范文兰《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522页)《木兰诗》为历代人民传诵,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双璧".(一)对《木兰诗》一些问题的争论,历来很多.一、关于木兰其人的问题历史上有无木兰这个人,并无确切的史料可作依据.对木兰的籍贯,有各种说法.有的说  相似文献   

3.
“燕山胡骑”当指谁?①钟家莲叶新源在中国文学史上,《木兰诗》历来被视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之作。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烩炙人口。然而,诗中“燕山胡骑”——木兰征战十二年的敌方,究竟指哪个少数民族,历来众说纷...  相似文献   

4.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 ,历来只注意到它的情节、人物及其尚武精神 ,而忽略了表现手法上的详略浓淡处理。本文认为 ,《木兰诗》首尾详、笔墨浓 ,中间略、笔墨淡 ,做到了详能见其笔简 ,略能窥其事赡。这种手法不仅是该诗的一大特色 ,而且是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同为“乐府双壁”,异曲同工,后先辉映.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可见,《木兰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位置。但对它产生的时代和表达的主题,历来争论很大.在这里,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向专家们求教。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其悲欢离合极富戏剧性。千百年来,她的事迹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对于《木兰诗》的解读,历来多从喜剧入手,原因大概是因为它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尾。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中几个地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许可同志《关于〈木兰诗〉的时代》一文(见本刊1981年第五期),推断《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前期,本文以此为前提,就《木兰诗》中的几个地名作一考辨。  相似文献   

8.
淳朴浑厚简劲粗犷——《木兰诗》的艺术美江苏冯为民《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中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千百年来 ,传诵不衰 ,脍炙人口。然而 ,诗中“燕山胡骑”———木兰征战十二年的敌方 ,究竟是指哪个少数民族 ,历来众说纷纭 :有的注家含糊其辞 ,解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更多者或指契丹人 ,或指突厥人 ,或指库莫奚人。这些解释 ,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认为 ,要确证“燕山胡骑”究竟指谁 ,必须参考有关历史文献 ,并结合《木兰诗》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其一 ,《木兰诗》诞生的确切年代虽不可靠 ,但从《乐府诗集》引陈释智匠撰《古今乐录》云“木兰不知名……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一首我国古代有名的民歌。《木兰诗》产生的时代,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撰写的《魏晋南北朝文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兼具"否定性"和"中性化"的双重意涵。与之相对应,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蕴含着双重向度,即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和对无产阶级的科学意识形态的建构向度,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全面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向度,对于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非主流意识形态是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的,是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顺应社会形势的发展,正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以及影响,要用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引导和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围绕着如何改造中国,思想界风起云涌,百家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激烈交锋。传统封建阶级意识形态在时代的冲击下苟延残喘,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泮林革音在动乱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阵阵波澜,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经历了发展与流变,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渐成风潮却受其空想的局限终究不过南柯一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其真理性、广泛的代表性、正义性在广泛传播之中日益被大众接受,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建构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认为科技的意识形态性表现在它对否定性的消除,对肯定性的确立。科技提供了新的控制形式,使得政治领域没有反对派,文化中的超越性因素化解,话语领域封闭,从而作为新的意识形态维护着发达工业社会的统治。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大特征。传统意识形态的解体呼唤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现,科技作为意识形态应运而生。技术统治的意识比以前的传统意识形态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无法抗拒。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是国际国内政治领域非常敏感的话题,甚至左右着普通人的生活。但冷战结束以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似乎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其实,无论是以前的意识形态化倾向还是现在的去意识形态的倾向都是错误的。如何理解意识形态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怎样处理意识形态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是现阶段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使它成为一个社会的灵魂,没有意识形态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存在的。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来整合社会固然很重要,但让意识形态的结构与价值体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则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入“正式意识形态”和“非正式意识形态”概念,以美国为例,试图揭示非正式意识形态的特征、非正式意识形态与正式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非正式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方的意识形态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完善和调试。作为意识形态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在逻辑上是有缺陷的。西方逐渐确立民主、自由、平等作为一种理念和意识形态,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中却从未真正实现过。近年来。西方把他们的意识形态作为普世价值,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把西方的制度作为完美的制度向发展中国家移植。实践证明,所谓的西方意识形态并非所谓的普世价值,西方的制度也不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繁荣和安定。  相似文献   

18.
知识社会学证明了人类社会有两种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前者的功能为维护现行秩序,后者则为反对现行秩序。人类历史的更替和演进在观念的维度上可表达为意识形态与乌耗邦之间的振荡。当乌托邦取代了意识形态之后,自己亦相应地变成了意识形态,并创造出自己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19.
为了从理论和逻辑上更为系统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划分为四个向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四个问题领域,它们分别是:哲学批判——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问题、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与科学问题、资本主义政治社会批判——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问题,以及全面批判——意识形态与文化问题。这样的划分,能够使我们在理论上从更为广阔的视阈深刻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支撑。作为社会情境的“函数”,由狭义的阶级意识向文化层面的扩展,构成意识形态在当代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朝向文化层面的转向意味着,意识形态对于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文化发展的内部意义与外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