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宁夏教育》2008,(12):80-80
所谓“学生角色体认”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对其应该做出的相关行为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认识是他对所在环境整体认识后的反应,是依据他自己的价值观而做出的一种反应。  相似文献   

2.
所谓"学生角色体认"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对其应该做出的相关行为的一种主观认识.  相似文献   

3.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占有的地位及其规定的行为模式,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是心理素质的深层结构,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来源于学校的教师角色教育,对学生进行角色教育,一是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思想,靠学校全面教化作用和价值引导,二是靠学生自己的积极内化和自我构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有当教师和当好教师的意向,才能将社会期望转化为个人的需要,提前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4.
一、角色教育的内涵角色教育的内涵即通过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学习和角色内化,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自身的角色意识,学会感受、体验、认识和鉴别不同角色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采取的行为模式。角色认知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地位、作用、身份及行为规范进行认识和判断的过程;角色认同是引导学生对角色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干部的角色意识,要求班主任对学生干部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工作安排上要正确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同时,应加强学生干部的培训,建立学生干部的档案。  相似文献   

6.
教师权威消解和学生自我发展诉求增强的此消彼长导致教育教学管理中学生抗拒行为呈现出多样性、频发性和复杂性.基于角色理论视角,学生的教育抗拒行为多数与角色认知不清和角色行为表现失当有关,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角色距离类抗拒行为;二是角色游离类抗拒行为;三是角色变异类抗拒行为.学生抗拒行为背后的心理和原因是:对学生角色认知模糊...  相似文献   

7.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占有的地位及其规定的行为模式,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是心理素质的深层结构.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来源于学校的教师角色教育.对学生进行角色教育,一是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思想,靠学校全面教化作用和价值引导,二是靠学生自己的积极内化和自我构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有当教师和当好教师的意向,才能将社会期望转化为个人的需要,提前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决定了他的角色责任、角色义务。可见,角色对人的行为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电影电视演员,要扮演好某一角色,必须全身心地进入角色所生活的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这样,在角色扮演中,才能形神兼备。把角色引进作文,引导学生充当角色,进入角色情境,明确角色任务,承担角色责任,展开丰富想象,叙述自己的角色行为,描述自己的角色心境,抒发自己的角色情感,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以完善他们的…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当今的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一出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这个舞台更加多姿多彩。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这不是语文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语文课程的一系列理念更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做出相应的转换,这就需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平等的对话者”作根本位移,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本文谈谈对于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及其角色扮演的觉察、认识、理解与体验。教师角色意识包括三个基本结构:一是教师,对角色地位的认识与理解,二是教师对角色规范的理解与把握,三是教师对角色扮演的认识与体验。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教师角色意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教师心理体验与感受,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角色是由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决定的,并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是与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他的行为期待。教师了解与具备了正确的角色意识,便于全面地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教学效能。  相似文献   

12.
角色认同主要包含自我认知、效能体认和角色行 为评价三个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本文结合专业角色 认同理论,提出了课前掌握角色自我认知,完善教学设计:课间 利用角色效能体认,丰富教学内容:课后通过角色行为评价,巩 固教学成果的教学方法。最后提出了教师促进学生角色认同 的策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缩短了学生实际 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学校的基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一中心问题来展开的。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和成败,是衡量学校整个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实现这一目的,班级管理尤为重要。因为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基本舞台。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进行着社会角色的学习,应在班级建设中增强民主的作风,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这一角色是指班主任在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模式的总和。班主任的角色意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班主任对其在社会、学校、班级中的身份的认识;二是班主任对自己换角色权力和义务及相应的行为规范的认识;三是班主任对自己的行为表现的认识。笔认为,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应在工作中注重培养和加强以下八个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教师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有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认识和要求,也有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期望,更有教师自己的角色观念。因为这种观念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社会大众和学生的认识和要求,更是教师自己对角色价值信念、职业态度、职业行为的深刻体认,进而形成自我的“教师观  相似文献   

16.
角色原理与学生干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和训练相应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学生干部是班级里的特殊个体,他们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学校生活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7.
角色本来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根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在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特定的身份和行为模式。教师的角色,就是社会对于充当教师的人如何行为所寄予的一种期待和赋予的规定。一个人学会扮演角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职业社会化的过程。教师只有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角色行事,才能实现其职业的社会化,得到社会的认可。由此可见,教师角色与教师的作用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就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反过来,我们期望教师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就会赋予他相应的角色。我国传统的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赋予…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的角色由他的社会地位所决定,人在社会上总是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班主任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这一教育角色,在新世纪应该是三种角色的结合:教师角色、班主任角色、心理辅导员角色。班主任应由传统的教师向辅导员的观念转换。不同的观念导致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是明显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完成合作学习目标,设置角色,进行角色责任分工,并促进角色相互依赖、有效互动时每一个角色所具有的思想心态,可称之为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角色意识”。通常包括团体意识、主体角色意识。主体角色意识包括:小老师意识、监督员意识、发言代表意识等。强烈的角色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引导学生认清合作学习的意义,初步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实施科学的角色设置、轮换措施,在课堂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采取辅助措施激发提升学生的角色意识,是培养学生角色意识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那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