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石经拓本六朝梁已见传世,唐中宗后多有散佚.宋代残石出土后,曾有多种拓本传世,惜均已亡佚.元明以降,汉石经残石及拓本逐渐被人们冷落.清代曾有三种拓本传世,今所及见者仅国家图书馆所藏"小逢莱阁本".民国时期曾有多种石经辑拓本印行,惜多散佚,所幸其中残石大多著录于<汉石经集存>一书.建国后所出残石拓本散见于各类期刊.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现代视角观照<熹平石经>刊刻的原因及影响,并表达对刊布石经的主创者蔡邕的敬重.  相似文献   

3.
《嘉祜石经》按时间顺序为第五部刊刻上石的经典,竣工后碑石立于太学,其功用是正定经典. 《嘉祐石经》一共刊刻儒家经典9部,《孟子》入经就开始于《嘉祐石经》.在中国文化史、书籍发展史以及图书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孟蜀石经残本为底本,以开成石经本、南宋越州八行注疏本、元刻明修十行注疏本参校,对孟蜀石经的文本性质进行了考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孟蜀石经大字部分以唐开成石经为底本而有微异。小字部分除《左传》一经外均当源自唐五代写本,《左传》则利用了五代国子监刊本。  相似文献   

5.
《嘉祐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上石的经典之一,立于太学,是用来正定经典、为学子树立典范的石质教科书,共刊刻儒家经典九部。《嘉祐石经》首开《孟子》超子入经先例,其对中国文化史、书籍发展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乾隆石经是历代儒家经典碑刻中最后一部,也是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自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刻后,历经了嘉庆八年(1803)的磨改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奏修,完整保存于北京国子监二百余年。相应乾隆石经也就出现了乾隆版、嘉庆版和光绪版三个版本。通过对比分析,理清了乾隆石经两次改刻的原因、历史背景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熹平石经《尚书》以东汉末期官学定本欧阳《尚书》为底本,大小夏侯《尚书》异文附于经文、《书序》之后,是研究汉代今文《尚书》的重要文献。1922年后,汉、魏石经残石出土日多,根据《隶释》所载残石、出土残石与汉人引《书》异文对熹平石经《尚书》进行的复原工作也随之展开,代表成果为张国淦《汉石经碑图》。而这一工作由于20世纪60年代洛阳南郊太学遗址两方残石的出土可以得到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8.
七部儒家太学石经时间相距1600余年,刊刻这七部石经所用字体有古文字中的古文、篆书和今文字中的隶书、楷书,从文字学角度和书法学角度均可从这七部石经中看出它们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孙启治 《图书馆杂志》1999,18(11):39-40
中国学术史有数千年之久,其中经学占了极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看来,经书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科学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所必不可少。中国历代朝廷都重视对经书版本文字的整理工作,这给后人的研究带来很大方便。在木版印刷术发明之前,经书经历了一个靠碑版石刻流传的时期,这种石刻的版本,称为石经。现在知道的最早石经,是汉代熹平年间(一七二-一七八)用隶书刻的《熹平石经》,立于洛阳太学。但据汉代人记载,当时还存在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古文经书。这古文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由于汉代没有刻石流传,至今已不甚…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石刻文字的由来着重探讨了儒家经典石经历代演变的轨迹,其间呈现的规律、特性,指出石经具有重要的文献学、社会学、印刷史、图书史、文字学、书法艺术等研究价值,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宋初,统治者推行右文抑武政策,掀起一股崇儒兴学之风,从而使刊刻石经成为必要.石经的刊刻是由仁宗朝的杨南仲等人完成,共有九经,因用真、篆二体书写,故称二体石经.后王氏新学兴,石经废置不用,今所存者仅有部分残碑断石.北宋石经有着较高的版本和校勘价值,对其刊刻流传  相似文献   

12.
《熹平石经》是第一部大型石刻儒家经典,也是第一部官方教科书,它的刊刻促进了儒家经学和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熹平石经》杰出的书写也使儒家正统教育从核心内容到书写形式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南宋石经》是宋高宗赵构平日练习书法时抄写的儒家经典文字,后来在秦桧主持下刊刻上石的一部儒家太学石经。《南宋石经》是"四书"形成初期的明显标志,在书法上与两宋刻帖极为相似,是儒家经典与书法结合的较好范本。  相似文献   

14.
蒋衡用十二年的时间书写完整的儒家经典——《十三经》,在乾隆朝刊刻上石,至今较为完整地保存在北京国子监,成为我国的重要文物。《乾隆石经》既是儒家经典的范本,也是中华文化精神和蒋衡书法水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关键词:万斯同;石经考;版本源流;馆藏抄本 万斯同是我国清代著名史学家,他的《石经考》是清代考证石经三种主要著作之一。其传世刻本主要有《昭代丛书》本、省吾堂本、四库全书本、忏花庵本和《四明丛书》本。其中康熙年间所刻《昭代丛书》本为首刻本。传世抄本有上海图书馆藏知圣道斋抄本和馆藏佚名氏抄本。馆藏佚名氏抄本以其独特的文献价值,为考证万斯同撰写《石经考》的缘起、时间、地点以及成书时间、首刻本有关情况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6.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印刷术的发明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造墨的产生以及后来的制墨技术愈来愈精,为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印章压印技术和代之而起的纸墨摹印以及大规模地雕刻石经又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起了直接的启迪作用.拓摹刻石和后来出现的佛像雕刻方法的结合更是直接促成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就是唐咸通九年( 868年)王?为其父母"敬造普施"的佛经<金刚经>.  相似文献   

17.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宰相毋昭裔在蜀中捐出巨额私财刻立石经、雕版印刷《九经》,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大规模刻印儒学经典著作的先例,为我国经典文化在西南偏远地区的传承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档案著录规则》应用中的局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档案著录规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凸显出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著录传统档案和著录电子档案两方面.本文深入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再次对修改我国<档案著录规则>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孟蜀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上石经典中经注合刻、字数最多、最早汇集“十三经”的一部经典,在中国文化史、图书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仍然有少量残石和拓片留存于世.  相似文献   

20.
1<档案编码著录(EAD)>及其"档案检索工具" <档案编码著录(EAD)>其英文名为,是于1998年完成的档案检索工具上网的最新标准.那么什么是检索工具上网呢,从<档案编码著录(EAD)>标准所要解决的矛盾而言,所谓检索工具上网就是说,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如何建立既适合该环境,又适合网络档案用户需求和切合档案实际的电子检索工具,以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统一检索;而从<档案编码著录(EAD)>本质上是一种置标语言而言,检索工具上网又可以说,如何在电子环境下对档案检索工具进行有效的置标,既然要有效,就不能没有标准化,<档案编码著录(EAD)>就是专门为解决档案检索工具有效的置标而制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