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听过一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故事:在一个“参与式”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中心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一个情境性题目: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到校长室去评理的时候,校长该批评教师还是批评学生?据说这位校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张华  唐虢 《今日教育》2007,(10S):24-25
对于当下流行的教育话语而言,“素质教育”的讨论似乎并不新鲜.在沸沸扬扬的声讨与辩护的纷争中,实践者和理论家们都走得不轻松。或许正是在顶礼膜拜地追逐和急功近利地吞噬中,在曲高和寡的理想和南辕北辙的轨迹中,素质教育承受了太多的不可承受之重。反观教育界的这场“诸神之争”,我们并不能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措辞草草收场,因为讨论本身就已经直抵素质教育合理性存在与表达的根基与根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我认为,严禁体罚学生不等于取消“惩罚教育”,体罚和“惩罚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适当来点不同于体罚的“惩罚教育”.不但会纠正学生的错误、转化学生的思想观念.还会成为一种动力.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为教育教学起到积极作用。但欲使“惩罚教育”发挥作用.应讲究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一、“言”“文”并重 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探讨,走过了一个梗长的过程,受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工具说”一统天下的时期,文言文教学暴露出有“言”而无“文”的弊病;而当“人文性”成为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时.文言文教学又出现了有“文”而无“言”的倾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非指示性”是对“指示”的反叛与否定,由教师主宰转向师生对话、互为教育。其核心精神是“二不”: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其实质是让学生在“三开放”中,通过互动与对话,自主生成对本的理解与感悟。“非指示性”教育首先用于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教学。“非指示性”教育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行动依据,以对话理论、团体动力学原理为效力保障。“非指示性”教案与以往的教案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不预设教学目标.不预设线性的师问生答。  相似文献   

6.
叶青发 《物理教师》2006,27(1):25-26
1问题的提出 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说,从20世纪80年代争到90年代.“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到“双主体说”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90年代末,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凸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改革成为最迫切的任务.但另一方而,有很多教师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和接受存在着两个极端化倾向:一是拒绝接受,他们有很多理由,“教无定法”,“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等.二是把创新教育理解为花样,教法越“花”,越是创新.  相似文献   

7.
“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民主教育”的对立面是“专制教育”。当今,虽然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但“专制教育”现象还依然存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警惕,保持头脑清醒,坚决对各种“专制教育”现象说“不”。  相似文献   

8.
论“说”的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说”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人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 ,教育亦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古典时代的教育就是活生生的“说”的教育。现代教育越来越多地变成了读、写、算的教育 ,“说”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下降 ,这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加突出。我们的教育应更多地创造“说”的机会 ,尊重“说”的权利 ,培植“说”的勇气 ,锻炼“说”的智慧 ,真正使学生成为“说”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双差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成为教学一线老师的难题,对“双差生”教育的研究也很多,可实施起来并不见得有效,主要原因在于对“双差生”打心里就不喜欢,观念很难改变——他是“双差生”,他很让我头痛,他是我的麻烦.正因如此,观念上的偏见是造成“双差生”教育一直用力不少,见效不大。笔者认为,对“双差生”的教育有五忌,注意并做好这五忌,“双差生”教育必定会取得理想成效。  相似文献   

10.
杨启亮 《江苏教育》2006,(2B):10-10
“有育人智慧.含爱生情怀”.说的是教育的情智: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说的是情智的教育。两种情与智交融起来。就生成了北京东路小学实践素质教育的主题:“让情智的阳光充盈师生的心灵。”这个诗意的主题。主张以情感引领智慧,还主张以“师”的情智引领“生”的情智,追求完整性的情智“共生”。这里的“共生”,就体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1.
流行的“教育学”文本不可信 ,不可爱。不可信是说“教育学”缺少逻辑的力量 ,不可爱是说“教育学”缺少写作者思想“教育”时显现的个体 ① 生命之光 (思想作为动词 )。本文从揭示“教育学”不可信、不可爱的命运入手 ,将拯救教育学的命运部分地交给与“教育”有着原初的亲缘关系的教师 ,因为教师的“师”不仅仅是“会计师”的“师” ,即不仅仅是专业人员 ,而且教师有可能是“儿童天国的引路人”[1 ] ,也可能是“儿童误入歧途的作俑者”。  相似文献   

12.
印晖 《教学与管理》2002,(11):61-61
提高人才素质是我国迈进二十一世纪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李岚清同志说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的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有帮助。”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学校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作为一个专门教育机构,既有“正教育”.也有“反教育”。“反教育”现象是教育负功能的表现。复杂多样的‘‘反教育”现象有负榜样性、隐蔽性、相对性及影响的深刻性、长久性、消极性等特点,且形成原因复杂,危害严重、广泛。学校必须通过提高教职工素质、加强学校管理、建构教育网络等几个方面来消除“反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14.
周国平先生曾谈过,“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不鼓励天性和个性,有时还会扼杀天性和个性.过分注重知识本身,又过于强调那些实用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来说,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感到读书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从心灵的活泼到智力的运用都要有一种快感,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和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一位小学老师跟我说她被“主体”二字害苦了,她说明明知道可以用许多方法来教学,却又怕被批评不够“开放”、“过度干预”,于是教学上缩手缩脚,觉得处处受到限制,结果搞得都不知何为教学。究竟“主体”二字可以承载的空间有多大,如果仅让儿童凭自己的意志天马行空地自由游走在自己所建立的“主体”世界里,而脱离他所生存的社会和教育环境,这样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16.
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同时,由于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的交往关系也就体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人们基本的活动方式,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交往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为教育交往是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统一,“手段性”与“目的性”交往的统一,“互动”与“教育”的双重性质,以及教育交往具有着促进个体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意义上建构自我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现实,教育的国际交往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现实,但教育的民族性也是无庸置疑的,因为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是具有“不可通约性”。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应是指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教育质量的评估和鉴定制度问题。作为现代大学第四大功能的“交往”除沟通不同文明外,还包含着多方面的对话与会通:科学和技术、科技和人文、肉体与心灵、感性与理性、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借助“工具”渗透“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中.受应试教学的株连,“工具性”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有人认为“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而今,语文“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那场讨论的总结。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结合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道相加”“道以载文”“文以载道”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19.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欣赏、赞赏,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教育”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周弘用20年时间探索提出的。周弘运用赏识教育使自己的聋哑女儿周婷婷不仅开口说话,而且成为留美博士。赏识教育于是风靡全国乃至世界,改变了无数孩子和家庭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教育深度叙事即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取向,成为“以校为本”的研究、培训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便利而有效途径。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而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与教师日常工作具有天然而密切的联系,能切实触及到教师真正的教育生活、实践本身,于是这种以撰写教育故事为特征的教育深度叙事一经提倡,就得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的积极而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已形成了“教育故事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