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简要讨论了中世纪自然哲学的含义、内容、文献类型、推理方式、与神学的相互影响和与现实的关系等等,着重强调了中世纪自然哲学的思维风格与近代科学的不同,从而揭示其本质特征,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世纪的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描述星占学在1500年前后知识地图中的地位及其与数学、自然哲学和医学的关系来划分星占学发展的历史阶段,总结了星占学理论与星占活动中蕴含的思想,讨论了科学革命时期星占学知识在大学机构中的定位以及在伽利略、培根、波义尔作品中所处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17、18世纪科学革命进程中星占学于何时、以何种方式以及为何失去了近代自然知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对知识的定位、运动观、时空观、宇宙论等几个方面,通过与近代自然科学世界观的对比,说明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关注的是较经验科学更为基础的问题并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这种思考自然的方式对于现代人意义重大。只有在他的自然哲学被"降格"到经验科学层面时,才会阻碍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及其与之相随的技术,是通过一系列的革命性飞跃而进步的,这些飞跃亦即巨大的跃进,使得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焕然一新。”——科恩《科学中的革命》一“哥白尼革命”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倾注毕生心血,于1543年出版了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引起了天文学的一场历史性革命,它向教会权威发出猛烈的挑战,使自然科学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开端的标志。二、“牛顿革命”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于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把地面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综合在一个严密的…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并非黑暗,中世纪的科学与宗教也并非截然冲突,而是有着复杂的关系和深刻的相通之处。中世纪的自然哲学与神学相互渗透和影响:一方面,自然哲学家们可以一般地援引上帝的绝对能力,超出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来分析问题;另一方面,对《圣经》以及其他神学著作的评注需要大量运用自然哲学知识,中世纪晚期自然哲学和数学的概念与技巧被大量运用于与创世无关的神学问题。基督教与近代科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这为近代科学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是崇祯年间历局尝试会通中西的一种新式星图,通过梳理这一时期各类星图的绘制工作,以及分析这些星图的具体特点。通过讨论因中西方科学和文化的差异,提出该星图在调适中西不同的刻度系统、增入南极诸星、变更中国传统星官体系等方面所面临的考验,以及在西方天文知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引起的争议。  相似文献   

7.
福斯特的论题一反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冲突论,试图论证基督教教义对近代科学不容忽视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上帝创世教义导致了自然哲学中对偶然性的接受,进而使得近代科学家在方法论上重视观察、经验。在他看来,基督教教义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变化不大,但影响范围延伸到自然哲学领域。福斯特论题对科学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了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主义的作用,对基督教教义渗入自然哲学之过程的定期过于狭窄,忽视方法对自然哲学的反向构建,等等;为了延续其思想活力,可以将论证限于"创世教义对自然哲学接受偶然性的影响"这一步,并适度扩展这一影响的时间跨度。  相似文献   

8.
近代早期博物学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是近代早期博物学编史学必须处理的核心问题。20世纪中叶前后,很多传统科学史研究者并不倾向于强调近代早期博物学内部的断裂和革命,在这样的叙事中,近代早期博物学和科学革命的关系多是外在或无关的。福柯则率先主张近代早期博物学中存在一次与数理科学革命有内在关联的认识型转换。八十年代以来,英美科学史界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福柯的看法,根据不同的主题对近代早期博物学内部的变革进行了分析,同时也研究了博物学和数理科学在近代早期科学文化上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学者-工匠问题是研究近代早期欧洲科学技术史和科学革命无法绕开的史学问题之一,相关研究旨在揭示这一时期学者和工匠如何相互借鉴、吸收、融合,并且解释这一过程如何影响乃至决定了新科学的产生。在齐尔塞尔看来,近代科学中新兴的科学家群体是学者和工匠融合的标志,二者在此前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对工匠的实验、量化方法和因果思维的吸收是新科学得以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潘诺夫斯基强调,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最主要特征体现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人文主义者和工匠之间广泛的交流合作引发了视觉表现技术方面的革命,成为近代科学诞生不可或缺的一环。霍尔认为,科学革命本质上是对中世纪自然哲学问题的全新解答,始终没有超出学术思想内部,学者自觉吸收了部分工匠传统中的问题和方法,但其价值非常有限,科学革命时期学者和工匠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关系。帕梅拉·隆利用交易地带的概念超越了学者-工匠简单的二元划分,所谓交易地带旨在描述15—16世纪存在于欧洲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不同背景和身份的人群在某个现实或虚拟的空间中进行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学者和工匠的身份变得模糊不清,经验研究得到重视,交易地带是近代科学得以产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库恩所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的问世,为科学发展的模式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词汇——"范式"。这引起了人们对范式理论的关注和不同方面的研究与解析。比如讨论范式的内涵和功能,探讨范式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将"范式"引入其他学科等等。文章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借用社会学中信度和效度的概念,对库恩的范式理论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1.
亚历山大里亚的学术活动与应用实践领域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希腊化特征具有促进应用实践技术领域理性意识的成长和理性推测领域的理论发明向观察一实验视界靠拢的双重意义。欧几里得思想体系对于从希腊古典时期的数学理性向近代以来科学理性的范式转换,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中枢作用。托勒密对由柏拉图发起的以数学原理“拯救现象”的传统起到无可替代的中继环节作用。此外,应用数学的发展还与力学、光学等应用科学和营造技术等实践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了与近代科学革命相隔近千年之久的古代科学巅峰。  相似文献   

12.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精神发展的历史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科学学研究》2007,25(4):619-622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不是自然科学的专利。这可以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链条得到证明。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研究诞生了科学精神,逻辑和理性由此产生。从文艺复兴时代起,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中的现代科学精神逐渐形成。进入现代,在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中现代科学精神成为人文社会学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古代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有机宇宙观,其本源、演进与功能均体现出一种有机的特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式和方向。具体来看,表现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强调万物的系统思想,重视直觉与体悟的直观作用。文章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但其有助于解决当代的生态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5.
1978年3月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经过“十年动乱”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通过全国科学大会的筹备和召开,我国科技事业恢复了正常的体制和秩序,党和政府调整了知识分子政策,确立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重要论断,是对“十年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的科技工作的全面拨乱反正,也为20世纪80年代科技事业的开放和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突现论是一种古老的理论,伴随着心灵哲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崛起,突现论再次在哲学中复兴。与传统突现论相比,一是当代突现论的一般特征、内涵及理论形式发生了重要改变;二是当代突现论得到众多科学家们的支持和辩护。斯佩里、斯塔普等自然科学家们不仅旗帜鲜明地为突现论辩护,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其突现论的理论学说。在当代,突现论与自然科学形成这种合作关系的原因在于,一是存在于突现主义者中的共同的反还原主义的倾向,二是存在于突现主义者中的共同的反“统一的科学”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科学思想史与现象学科学哲学的资源,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然科学范式:对象科学与现象科学,并用现象科学来阐释中国古代科学的统一性。欧洲近代科学属于对象科学,它用"对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对象存在论的客观概念与客观逻辑来表达事物的客观知识;中国古代科学属于现象科学,它用"现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现象存在论的现象概念与现象逻辑来表达事物的现象知识。通过对元气论、天人合一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给出统一的科学阐释,本文揭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是一种具有独特理论形态的现象科学。  相似文献   

18.
再读库恩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摧毁了传统科学哲学的整个构架,使科学哲学学科进入反常时期。人们可以从库恩的思想中引出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实践哲学,也可以引出科学解释学。怀着感恩之情重读库恩,作者发现反科学主义、第二种科学哲学、现象学科学哲学,均有其库恩来源。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库恩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由他划时代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产生出来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一方面,库恩自认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不可通约性",但这一点遭到多方非议。另一方面,当他被认为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强纲领的思想先驱时,他却拒绝承认SSK的主张;他在学术上的同路人少得可怜,与他在思想界的巨大影响完全不成比例。库恩从登上学术舞台开始,就遭到不同程度的误解,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矛盾的库恩形象,他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影响他的思想形成的几大事件,从"误解"与"被误解"的角度来阐释库恩的心路历程。我们的目的不是"去魅",更不想树立新的偶像,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库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