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观导入,激发兴趣1.看实物、图画导入。如在教“蛋”字时,我先出示鸡蛋实物,让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形状,然后再出示生字卡让学生学习生字。2.听声音导入。如在教学“呱“、”哇“、”哗”等表示声音的字时,我先让学生听声音辨别是哪种动物的叫声,然后出示生字,让其模仿动物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 1.教幼儿正确运用跳、跑、游、飞、爬等动词,巩固幼儿对各种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教学准备: 录有动物叫声的磁带一盒,各种动物的贴绒图片和头饰若干,森林背景图一幅。教学过程: “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做游戏,今天我和你们一起做《猜猜谁来了》,的游戏好吗?”(出示背景图)“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动物们要开联欢会,等会儿请小朋友猜一猜谁来了,它是怎样来的。” 1.猜谜语说出谁来了,是怎样来的(每猜一种动物,就在背景图上出示该动物的图  相似文献   

3.
【案例】一年级下册“练习4”教学片断:师:(出示森林布景图)今天,大森林里要开动物音乐会。听,是谁在唱歌?(响起小动物的叫声。)生:小鸡在“叽———叽———叽”地唱。生:“咕———咕———咕”是鸽子在唱。生:“喵———喵———喵”,小猫在高兴地唱歌。生:青蛙在“呱———呱———呱”地唱。师:这些小动物刚“表演”完,他们的声音多有趣!别急,后面还有小动物要“表演”,你想听谁的?生:我想听小蜜蜂唱。(教师播放声音,出示拟声词嗡———嗡———嗡。学生把自己想听的争先恐后地说出,教师让学生模仿唱。)师:小动物的声音真有趣,这些表示…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 本课在设计上依据“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等德育理念,紧紧把握“活动性”和“开放性”课程的基本特征。采用猜谜、抚摸、表演、游戏、绘画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情感,增进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与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小学音乐第一册教学目的:通过模仿青蛙叫声、表现青蛙形象的活动及有关“青蛙”歌曲、乐曲的学习与欣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及体验音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教学的基本思路 自然课中教学生认识六类动物,前五类是脊椎动物,最后一类是昆虫。两栖动物的认识居五类脊椎动物之末,因此有条件把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为类似科学家发现新物种的过程,让学生处在探索的情境下学习。基本思路: ● “青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 “什么动物和青蛙相似?”找青蛙的同类——蟾蜍。 “这两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点?” ● “这两种动物同属于哪一类动物?”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比较,与前四类动物都不同。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年级下册“练习4“教学片断:   师:(出示森林布景图)今天,大森林里要开动物音乐会.听,是谁在唱歌?   (响起小动物的叫声.)   ……  相似文献   

8.
六年级《形形色色的动物》这一课属于科学讨论课,根据它的特点,我采用了“多看、多议、多摸”的教法。 (一)教学前,我让学生准备各种小动物,教学开始,把14种小动物分给各个小组,并出示有关的图片和幻灯片,让学生“看”、“议”各种小动物,自由地交流议论,讲出各种小动物的名字,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教师巡视,指导启发。  相似文献   

9.
声音打架     
~~〔提示与建议〕这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富于变化,歌词浅显易懂,充满童趣,适合大班幼儿学习。教学时,教师可依次出示鸭子、青蛙、公鸡、乌鸦的头饰,引导幼儿说说这些小动物的叫声是怎么样的,并根据歌曲中的节奏学学小动物的叫声(或出示相应的节奏谱)。幼儿分别扮演这四种小动物,并让每个“动物”一起发出叫声,启发幼儿思考:小动物们一个一个叫和一起叫时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抢着说话声音混在一起会怎样?使幼儿明白悦耳的声音能给人带来快乐,刺耳的噪音却会令人生厌,进而领悟到在集体活动中遵守规则是一个人的必要修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幼…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模拟叫声,引发兴趣 1.师模仿动物叫声.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动物,听听叫声,猜猜它们是谁?(师模仿几种动物叫声,学生猜) 2.生模仿动物叫声.你们能学学动物的叫声吗? (模仿后教师或学生猜) 3.揭题.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今天我们和小动物交朋友.(板书:小动物)  相似文献   

11.
狮子和青蛙     
狮子听见青蛙大声叫喊,便朝声音发出的方向转过头去细心察看,心想一定是什么大动物。它等了一会儿,看见青蛙从池塘里蹦了出来,便走过去,一脚踩住它,说:“这么一个小东西叫声却那么大。”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揭示课题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2)“我”…  相似文献   

13.
张海峰 《云南教育》2003,(13):33-34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教学本课要依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以学生为主体、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这一学习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揭示课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2)“我”通过加利秘书长向全世界呼…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要求: 认识数字6;学习6的形成,会按老师的要求数实物。二、教学准备: 背景图一幅(见附图),贴绒教具小蝌蚪6只、小青蛙6只,6的教学卡片一张。三、教学过程: 1.教师边出示背景图边说:“春天来了,小树穿上绿衣裳,美丽的花儿开放了,小池塘里的小蝌蚪正高高兴兴地在水中游来游去。”教师出示5只小蝌蚪后问:“小朋友数一数池塘的水中有几只小蝌蚪?”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以“变什么,变成后做什么”的句式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充分发挥想像。先说后写,先写后说,边写边评,尝试赏析,初步培养学生倾听及评价能力。使学生懂得想像要合理,说话要完整,写话要正确。[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求大家聊一个充满幻想的话题:我想变。(课件出示:我想变)大家可以放开胆子想一想,可以“变”为:天上的、水里的;动物、植物;地球上的,外太空的;随你想和“变”。2.在变之前,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课件出示:让我们同想像一起飞翔),(学生读)到底能不能同想像一起飞起来呢?老…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新课导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不断探索,设计了以下几种新课导入法。 (一) 插图导入法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差,插图导入,可以丰富想象,启发思维,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如教唱《呱呱呱》一歌时,教师先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图中的小动物你们见过吗?它们会干什么?为什么我们大家都要保护青蛙呢?”学生通过回答,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并且明确了保护青蛙的意义。从而为学生唱好这支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课前谈话,教师和学生一起戴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并告诉学生戴上什么动物头饰就是什么动物;教师还让学生通过动作、声音来表现出自己所扮动物的特点。)【教师让全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为上课创设了愉悦的情境。这一教学设计也体现了全员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新理念。】师:(多媒体出示火车前进)“心语林”车站到了。我们利用这个时间聊聊天行不行?(在“心语林”里,同学们质疑问题,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等。)师:让我们再坐上小火车继续往前开吧。(展示多媒体:火车开到“采集林”。)(在“采集林”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出示小猪存钱罐,吸引学生注意力。师:“这是什么?看到这个你会想到什么?”生:……师:“你们有存钱罐吗?它有什么用?那么在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生自由说。师:“看来钱的用处非常大,我们生活中处处要用到钱,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师:“对!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另外,老师还请来了两位小朋友。”课件出示精灵画面(配音)AB:“嗨!小朋友们好!”A:“我是精精。”B:“我是灵灵。”A…  相似文献   

19.
一、尽量让学生提问题自然教学要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借助课题,引导联想提问题。比如教学《青蛙》一课时,课前布置每组(4人)学生捕捉青蛙带到课堂上,师揭题后提出:“你们对青蛙感兴趣吗?看到青蛙,你们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联想课前捕捉青蛙的情景,纷纷举手提出了以下问题:“青蛙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青蛙怎样运动?”“青蛙喜欢吃什么?”“青蛙是一种有益动物吗?”等等。二是质疑环节,倡导民主提问题。授  相似文献   

20.
在三年级“长方形周长”一课的深化练习中,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操作活动(学具是火柴棒,一根火柴棒的长假设代表1厘米): 一、教师出示下面两个用火柴棒摆成的图形(用幻灯出示)。先让学生照图(1)的样子,在自己的课桌上摆好,然后教师问学生:你能否移动图(1)中的几根火柴,使它变成图(2)的形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