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招魂》文中的煞尾语气词"些"字,原本先秦时赢秦故地一带的方言,而随着民族的播迁和秦楚间文化的交流逐渐传播至南楚,并在楚怀王客死于秦的背景下,按照楚地的招魂习俗被屈原纳入《招魂》之中。  相似文献   

2.
《史记·屈原列传》结尾的太史公赞语已指出《招魂》的作者就是屈原。这是屈原作《招魂》的“铁证”。王逸《招魂章句》序内容与史料和《招魂》内容不吻合,因此“《招魂》为宋玉作”一说不可信据。后代一些学者对王逸说的修正是徒劳的。第一人称用“朕”并非宋玉的语言习惯,而是屈原的语言习惯。这进一步证明《招魂》的作者是屈原而非宋玉。  相似文献   

3.
《大招》,屈原所作,《招魂》姊妹篇,也是屈原在民间宗教文艺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杰作。“二招”的区别,主要在于:《大招》招怀王生魂,约写于顷襄王二年怀王被拘秦国而外逃不遂之时,诗中充满热情的呼唤;《招魂》招怀王亡魂,约写于顷襄王三年怀王客死于秦而屈原被迁涉江南行途中,通篇弥漫一种绝望悲伤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招魂》分自叙、设想和乱词三大层次,其中招魂词“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全篇表现出屈原希望怀王亡魂复归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5.
钱征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5):89-97,108
在屈原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哀郢》、《招魂》、《远游》等;在考古出土文物里,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寿县《鄂君启节》、石台怪潭郢爰、皖南铜矿遗址、青阳先秦文物等;在历史地理文献方面,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安徽池州在战国时期,是东楚、南楚的"边角料"(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亦属《越绝书》所说"屈原隔界放于南楚"的范围,并且是楚王同姓的人聚居地,保留了多处明代以前的屈原"三闾庙"遗址。  相似文献   

6.
《招魂》是屈原在顷襄王即位、怀王客死于秦、自己受谗被迁江南之后所作,在屈赋系列中当位于《思美人》《哀郢》之后、《涉江》之前。其主题是:借招怀王亡魂,谴责顷襄王,抒写自己蒙冤受屈之愤懑。  相似文献   

7.
九华山,古时称为陵阳山、帻峰、九子山。千年古镇"陵阳",就在九华山脚下。作者认为,楚顷襄王在位的时候,屈原流放陵阳,走的是以水路为主的流放路径,"当陵阳之焉至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创作了《哀郢》、《远游》、《招魂》等诗篇,对陵阳山的道家思想的形成、贵池傩文化的发展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离骚》中的植物形象来自于对《九歌》中神灵装束、行为的模仿,而神灵装束和巫术习俗又受楚地植物信仰的影响,这种信仰来源于原始植物崇拜观念,屈原受植物崇拜观念浸润而引入大量植物,并企望获得巫术化的神力。  相似文献   

9.
屈原服饰考--兼疑《钦定补绘离骚全图》等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史料的考证,指出屈原的服饰与众不同,比较定型,应该是身穿染或绣有“芰荷”、“芙蓉”色彩或图案的短衣、头戴高而又尖的帽子;《钦定补绘离骚全图》等书所绘的“屈原”,身穿白色(或青色)儒服、头戴儒巾或圆型缁帽,与楚人的习俗和屈原的性格截然不合。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呈现出的心情有欢愉平和的一面,然而其情感又呈现出些许变化。《归园田居》其二中的“恐”可能是源于自然之变,桑麻的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随桑麻生长,时间也在流逝。《归园田居》其五中的“怅恨”或是源于人事之无常,这在《归园田居》其四中可找到相关描述,结合一些异文分析,可更好地理解《归园田居》其二与其四。诗人携子侄辈漫游时看到别人家园毁灭后的遗迹,经历幻化感后,他的欢乐自得也显得更加难得和珍贵。诗人以尽人事与“返自然”的状态来应对自然之变与人事无常,其智慧达观的方式对于后世的人们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