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荆棘之城》中的禁闭空间是禁锢女性的"疯人院",体现女性在父权社会所受的迫害;它也是隔离女同性恋者的"异托邦",反映维多利亚社会女同性恋者被排斥、被惩罚的生存状态。女主人公最终解构了父权制的禁闭空间、建构女性空间来安置她们的同性恋情,但同时也是重构了一个禁闭空间以实现自我保护与自我隔离,这是作家模糊了虚构与真实、历史与现在的界限,站在当代的角度对当下女同性恋者的生存境遇的阐释,体现小说的后现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空间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即教育空间的社会空间生产。具有要素和地域层级关系的教育空间在实体层面上形成“教育综合体”,“教育综合体”与社会要素的关系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可以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无缝之网”关系,即聚焦于教育活动的“消除教育”与社会二元界限的“教育—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国家、大空间、全球共同体三者之间,大空间处于国家与全球之间。大空间理论是施米特严肃思考后民族国家时代世界秩序的结果,它与施米特关于政治概念的论述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施米特捍卫大空间,基本着眼点是欧洲大空间,他的目的是捍卫欧洲文明传统。施米特提出大空间的战略构想,针对的是英美帝国主义者所倡导的普世主义。在施米特与科耶夫关于“历史的终结”之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施米特大空间理论所包含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4.
“时间空间化”这一批评术语为各类研究者所使用,但他们的理论来源与所指意义各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詹姆逊针对后现代社会时间体验的扁平化与空间化现象,提出“时间空间化”概念用来揭示后现代文化弊病以及对历史意识缺席的批判。第二,“时间空间化”是王建疆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建构的“别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涉一种杂糅共谋且有待超越的当代社会发展形态并兼有理论自觉意味。第三,“空间时间化”作为与“时间空间化”相对应的概念在叙事研究的批评絮语中创生,被借以描述一种独特的现代空间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在其小说当中建构了很多的“异境”,封闭的村落、坟墓、地道、禁闭的房间等“孤岛”空间是这种“异境”的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孤岛”空间的建构拷问人性的真、善、恶、欲望、情感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在其小说当中建构了很多的“异境”,封闭的村落、坟墓、地道、禁闭的房间等“孤岛”空间是这种“异境”的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孤岛”空间的建构拷问人性的真、善、恶、欲望、情感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7.
陶含孜 《海外英语》2022,(23):197-200
文章借鉴列斐伏尔的三重空间理论与吉福德的田园理论,分析莎士比亚田园戏剧《皆大欢喜》中的田园空间建构,并指出:亚登森林在物理空间上是传统田园空间的变体,其在空间特征、情感功能和建构形式三个方面都是一个具有“阿卡迪亚”特质的、英国的田园空间。其次,亚登森林在精神空间层面是一个承载着田园美德的道德空间,它既是“简朴知足”牧人之理想国,又是“轻财重义”美德之乌托邦。此外,亚登森林在社会空间上还是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乡村的缩影,剧中所隐晦抨击的纵火驱逐小农和农民身份转变等时代动乱均是彼时真实存在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8.
虽然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忽略种族意识形态,他的“空间三一论”却体现种族空间政治张力。本论文将莫里森新作《爱》的故事空间作为观察对象,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为理论框架,分析文本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探讨虚构社会如何为空间所结构,空间关系如何反映社会关系,权力怎样构建空间,空间怎样表征权力。指出:种族统治体现为空间统治,空间构建表达个体、社会之间的协商。科西一家的空间发展和位移、“丝镇”的空间构成和重组,折射出种族现实的变化,空间生成密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国家、大空间、全球共同体三者之间,大空间处于国家与全球之间.大空间理论是施米特严肃思考后民族国家时代世界秩序的结果,它与施米特关于政治概念的论述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施米特捍卫大空间,基本着眼点是欧洲大空间,他的目的是捍卫欧洲文明传统.施米特提出大空间的战略构想,针对的是英美帝国主义者所倡导的普世主义.在施米特与科耶夫关于"历史的终结"之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施米特大空间理论所包含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0.
城镇籍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儿童拓展视野的重要他者,“逆行”至乡村后其存在空间发生了位移,具体表现为物理空间从垂直空间转向水平空间、社会空间由生人空间转至熟人空间、意义空间从想象空间转为体验空间。空间的三重位移导致其空间身份悬浮,即物理空间中“面的融合”潜伏“里的隔离”,社会空间内“熟人逻辑”撕扯“生人逻辑”,意义空间里“城乡差序”充斥“唯美憧憬”。因此,城镇籍乡村教师需要基于“乡土性”再造空间,完成空间适应性再造;同时以“安身立命”之态度扎根乡村,实现其生活、心灵、意义再栖居。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十七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始祖、现代生活精神的伟大先驱,近代归纳逻辑奠基人的培根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贯穿于他的主要著作《论说文集》、《新大西岛》、《学术的进展》和《新工具》中,其中"四假象"说展示了培根本人哲学思维最深刻的一面。该文从培根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阐述培根的哲学思想,从而认识到培根的哲学思想对当时解放人的思想和自然科学进步的影响而居于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画风使用了丰富的东方性色彩颜料,将其泼洒渲染于墨色打底的山水之上,层次丰厚而又清丽妍雅,不但表达出山水自然之远近晴雨的物理空间,也表现了色彩质感本身的层次空间。其后的追随仿效者,则往往很难达到其水墨与色彩相融的璀璨炫丽境地,由是可知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绝非随兴而无章法节制的率性之作,而有其特殊的设色程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梁楷的减笔人物画,笔墨酣畅,造型简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是对“笔”(线条)表现力的强化,体现了人物画风格的创新,以简洁的笔墨将人物的精神传达出来,达到“笔简神具”的效果,推动了宋元以来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明清时期,对这种风格加以改造,直接导入写意画的道理,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主要风格。  相似文献   

14.
柯罗作为法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在风景画表现方面的成就更是革命性的。柯罗之前,在古典主义画派的沙龙风景画中大自然的作用只是充当人物的背景,风景是用虚构的或因袭名画家的某些成分拼凑起来的“舞台布景”。而柯罗尊崇自然规律,提倡“大自然先于一切”,用画笔诗意地描绘对大自然的感悟。文章试图通过柯罗成长为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的艺术经历,及分析柯罗绘画作品中所呈现的“诗意的自然”,重新强调“尊崇自然”对当下中国绘画艺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卧游",表明宗炳要以欣赏山水画的艺术美代替欣赏自然山水,因为在山水美的欣赏中,可以实行对"道"的观照,"卧游"同样能满足人们对山水的渴望。宗炳既是中国山水画的实践者,又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建设者,他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他把孔子的"仁者乐山"与道家的"游心物外"融为一体,作为欣赏自然美与创作山水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苏轼对于吴道子的画评论甚多,从中可以窥见苏轼绘画理论的一隅及其代表性的美学理念。他指出画家要从生动朴素的生活出发,通过对“理”的把握、“神”的感悟而让“新意”进发,借“艺”的精熟形于纸绢,以得到“此身忘却营营”的萧散之美和“欲辩已忘言”的平淡天真。  相似文献   

17.
作为黄土画派中最独特的一员,刘大为的绘画创作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通过多种艺术形象符号,成功地塑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多重文化性格。具体讲,就是他通过骆驼和沙漠艺术符号,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负重文化人格;通过骏马与草原艺术符号,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由文化性格;通过牧民与牧场艺术符号,显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劳动文化性格;通过历史与现实艺术符号,凸显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探索文化性格;通过英雄与回忆艺术符号,彰显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革命性格。他用自己手中的画笔,重构出了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坚韧的荒原跋涉者"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8.
郭熙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于传统绘画技法背景下所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理论,是他在构图和透视等绘画技法上的经验总结,是对绘画理论的一个创新,为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有着积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山水画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独特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以及作品中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人生终极主题,一定程度上造成纳博科夫的作品的多义性与复杂性,作为原型超文本的《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文本的叙事层次与空间形态十分独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善子与张大千既是一对惺惺相惜、情深义重的同胞兄弟,又是中国现代画坛相与相携的良朋知己。二人身上表现出的高尚的人格修养与独特的艺术精神,论证了中国画"人品即画品’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