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陪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古时就有书童陪读的事。历史上"孟母三迁",是为孩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其实就是陪读,所以,陪读不是新问题。陪读是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环境、好学校、好老师而产生的现象,是新环境、新形势下的特殊教育现象,是人们重视教育的表现。一般陪读指农村的孩子到城镇或县城、省城或者外国等就读,家长陪同读书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很普遍,对整个陪读过程我们应该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
代珍 《文教资料》2008,(31):197-198
近几年有父母陪读的大学生人数呈增长势头,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父母蜗居大学城周边,构成一个特殊集体--陪读群落.作者通过对武汉部分高校121个大学生陪读家庭的走访式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父母陪读现象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一些城市,出现了父母陪读的现象。忙碌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以后,再忙着陪孩了学画、学琴、陪着孩子做功课、陪孩子参加校外辅导;考试期间,家长请假在家陪孩子,中考高考陪孩子去考场;当随着孩子的学问加深时,家长再请一位家庭教师,父母陪着孩子一起住家学习父母如此一种“好学”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使父母心甘情愿的陪读呢?这又给孩子带来什么后果呢?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周边,“陪读现象”早已成风,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父母陪读已成社会常态。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被“陪读”的学生,同学关系很不融洽,集体活动很少参加,跟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了。陪读,不仅让未成年人失去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更失去对校园生活的亲身体验和切身感受。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试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角度与家  相似文献   

5.
董巧丽 《青年教师》2005,(10):50-51
“陪读”,这一古代曾经盛行的风气,现如今又流行起来了。而且愈演愈烈。只不过,陪读的角色由书童变成父母。放眼学校周围,陪读父母、陪读家庭,甚至陪读村的出现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幼儿园、小学,直到中学、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这些“陪读家长”们放弃了工作,花钱租房子,只为陪孩子读书,真是应了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A5):180-181
陪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历史上"孟母三迁",即为孩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其实就是陪读,所以,陪读不是新问题。陪读是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环境、好学校、好老师而产生的现象,是新环境、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影响下的特殊教育现象,是人们重视教育的表现。一般的陪读是指农村的孩子到城镇或县城、省城或者外国等就读,家长陪同读书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很普遍,所以这类家庭的教育问题现实存在,小城镇环境影响对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陪读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陪读正成为一种常见社会现象。大学生陪读分父母陪读和“伴儿式”异性陪读。陪读现象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体系的不科学。陪读不利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化的进程,应该“叫停”。  相似文献   

8.
“陪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尤显突出,家庭内存在的陪读现象极为普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陪读”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湖北黄石二中对面的柯尔山新村,出现400多个租房而居的陪读家庭,被当地人称为“陪读村”;再如杭州大学城里的陪读父母群等等。  相似文献   

9.
"陪读"三弊     
有个三口之家:丈夫是高级工程师,妻子是总经理助理,加上一个上初中的儿子。自孩子上学时起,父母便陪读家中一张书桌,晚上十时前供儿子专用。父在左侧,母在右旁,分工负责,数年如一日。起初,此法也管用,儿子读四年级前,虽不能考得全班第一,但也名列前茅可是到了高年级,成绩便明显退步,待上初中已成了落后生。尽管父母“陪读”加大力度,可始终摘不掉“落后”帽子。  相似文献   

10.
《人生十六七》2012,(10):14-14
随着孩子为学习而奋战,有家长开始考虑要不要对子女的学习进行“全程”陪读,甚至还有家长觉得有必要放弃职业而做个全职的陪读父母。那么,这些家长的想法是否有必要呢?陪读又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帮助或副作用呢?  相似文献   

11.
现在,家长“陪公子读书”的现象已很普遍了。“陪读”的方法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曾经有位家长和我谈起他的“陪读”体会。开始,这位家长也和别人一样,每天晚上陪着自己的孩子做作业。孩子遇到问题,他就帮助解答。孩子做完作业后,他就逐一检查,帮助改错订  相似文献   

12.
“陪读”,曾是夫妻双双跨出国门求学海外的代名词,如今这一词有了更加名至实归的含义。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为数众多的家长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事业,专职照顾上中小学甚至大学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这一“陪读”现象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父母、孩子意味着什么?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一、形形式式的“陪读”A.南京某大学浦口分校食堂里,小吉正和母亲一起吃饭,对于这种情形,她的同学早已见怪不怪了。小吉的母亲住在校外的一排农民出租房里。开学半年来,对小吉照顾无微不至的母亲不仅每天要为女儿打扫床铺、清理衣服,还三…  相似文献   

13.
刘丹 《江西教育》2006,(11):14-16
“陪读”现象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有关,先是“陪读夫人”、“陪读先生”,后来随着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又出现“陪读父母”。  相似文献   

14.
如今家长“陪读”已司空见惯,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学校的附近,都有家长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的现象。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书的便利,不惜代价,在学校附近买房陪读。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以致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探究其“热”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还是在“低年级孩子的学习辅导”话题中,我们就曾谈到,“陪读”不是好办法。不过,高年级之前的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还是太小,他们在家里学习有家长“陪读”,如果方式得当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倘若孩子已经上了五、六年级,  相似文献   

16.
高校陪读的弊端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我国部分高校兴起了“陪读”风,父母出于种种担心,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服侍自己的儿女读大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论述,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最 近几年,每逢开学,在大、中学的周围, “陪读”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牵 动着一个家庭内每个人的心。本文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和切身感受,探析中学生“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1. 担心孩子的自理能力 陶行知说:“中国社会对于小孩的教育普遍只有两个阶段:一是全然依赖,二是忽然自立。”中小学时代,所有的人都要求你听话、不惹事、什么事也不要管,只读“圣贤书”就行了。导致孩子进入高一级寄宿制学校就读时,又担心孩子很难适应这种完全靠自己打理的生活,干脆就来“陪读”,继续做好“…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学生属独生子女一代,长期在父母的荫护下,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优越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所谓“小皇帝”、“小主人”的称号,心理上的优越感太强了。长此以往,身体长大了,衣食住行仍不能脱离父母,心理上、思想上和行为上依旧幼稚不成熟,生存能力差劲,对父母心理依赖强,人格也有缺陷。据近年来的各类媒体披露,关于孩子厌学、网恋、早恋、孤僻甚至犯罪的报道屡屡出现,且对亲情冷漠、不与父母沟通、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人们习惯性地将这些孩子称为“问题孩子”,就是指心理上出现了问题,继而无法自立、自强,面对环境。现今出现的“陪读父…  相似文献   

19.
上一所好的小学,然后再上一所好的初中和高中,进而考上理想的大学——这是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憧憬的“三部曲”。为了要唱好这“三部曲”,不少家长从孩子上小学起,就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进名校。为上名校不惜一切代价,值吗?名校真的适合每个孩子去读吗?学生又如何看待家长为他们选择名校……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何时起,孩子求学的路上多了这样一群“陪读”的父母,他们怀着美好的希望,付出巨大的牺牲,得到的结果却不尽相同。人们在为这些家长的精神所折服的同时,不禁发出慨叹——陪读父母的爱太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