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伊戈尔远征记》的复调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具有明显的复调式结构,主要表现在多声部交响诗的内容组成、多种体裁的混合、思想意识上的二元对立共存这三个方面。作者摒弃了时序性的纵向结构,代之以各个生活断面的横向展示,将作品置于一种共时状态。《伊戈尔远征记》本身包含了多种体裁因素:基督教的讲话、民间的壮士歌、演说辞、颂歌、哭诉等。《伊戈尔远征记》在思想意识上二元对立共存,还反映出宗教思想上的"双重信仰"现象。《伊戈尔远征记》是俄罗斯文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对俄罗斯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伊戈尔远征记》应更名为《伊戈尔卫队记》。其原因有二:一是原书名无“远征”一词,误译为“远征”的俄原义为“卫队”;二是伊戈尔行动的目的是联姻,不是远征。书名翻译错了会对中国读理解作品产生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中苏学者的评价《伊戈尔远征记》是十二世纪末基辅罗斯的一部史诗。苏联和中国的学者对这部作品的思想是这样评价的: 苏联布罗茨基主编的《俄国文学史》说:“《远征记》里瀰漫着爱国主义精神。”《远征记》的中译者魏荒弩先生说:《远征记》是“十二世纪爱国诗人的伟大史诗”。十九所高等院校编的《外国文  相似文献   

4.
岳巍 《培训与研究》2010,27(6):124-126
《伊戈尔远征记》是古代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流传广泛,已经被翻译成了几十种语言文字。在中国,《伊戈尔远征记》迄今已经有两个译本,且出版了这两个译本的多种版本,研究也比较深入,但仍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中外学者翻译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才能不断完善《伊戈尔远征记》的中译,持续推动中国的《伊戈尔远征记》研究。  相似文献   

5.
《伊戈尔远征记》是古代俄国史诗艺术的顶峰。用别林斯基的话说:“《远征记》是斯拉夫人民诗篇中一枝值得珍视、纪念和崇敬的最美丽、最芬芳的花朵。”《远征记》写于十二世纪末,但是,直到六百年之后,即十八世纪末,才为人们所知晓。《远征记》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当代名的研究《伊戈尔远征记》(以下简称《远征记》)的学德·利哈乔夫写道:“我们在反复阅读《远征记》时,时常会在其中找到以前我们未曾发现的新的奥秘。”这是对二百年来研究《远征记》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研究地震史的俄罗斯学安德列·尼科诺夫对《远征记》的研究成果是利哈乔夫上上面一段话的最好注释。  相似文献   

7.
王人法 《安康学院学报》1999,11(2):23-26,22
80年代初,中国学者对《伊戈尔远征记》的主题是不是爱国主义的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90年代后半期俄国学者对《伊戈尔远征记》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伊戈尔不是去远征波洛夫人.而是去为儿子娶妻,这一结论对探讨《伊戈尔远征记》的主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当代著名的研究《伊戈尔远征记》(以下简称《远征记》)的学者德·利哈乔夫写道:“我们在反复阅读《远征记》时,时常会在其中找到以前我们未曾发现的新的奥秘.”这  相似文献   

9.
《伊戈尔远征记》是中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著名的英雄史诗。该作品唯一的手抄本在1812年焚毁于莫斯科,幸而该书已于1800年出版,得以流传至今。它的中译本是魏荒弩先生翻译的,195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伊戈尔远征记》被列为高校外国文学课讲授内容,但由于该书现在已很难找到,有的外国文学教材编者便凭着一些资料加上一些想象作了错误的介绍。如,“歌颂罗斯王公伊戈尔在内忧外患、本族危难关头,呼吁团结,挺身征战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山西人民出版社《外国文学》)本文试图对该作品作出比较具体、比较切合实际的评析。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经常把体裁相同或题材相近的课文,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启迪他们的思维。如讲析《游黄山记》,我们把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比较,让学生弄明白游记的不同写法,进而启发学生思索不同朝代游记散文的不同倾向。又如教《党员登记表》,我们把它和《项链》放在一起,让学生  相似文献   

11.
<伊戈尔远征记>的主题至今在中俄学者中仍有不同看法.文章认为其主题颇为丰富,包括紧密相连的三个部分:反对个人英雄,宣扬集体团结,表现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学的初兴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宋初大儒的学术、思想或从横向,或从纵向对周予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初各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的梳理中,可以看到,宋初的学术发展是周子理学产生的文化、学术背景,而周子理学正是宋初各家学派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沈约<宋书>因为资料引用的繁琐而受到学者的批评,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宋书>无疑为我们研究刘宋文学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珍贵的文学史料,由此,也确立了<宋书>在中国史传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宋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国”,故使宋墓中包含着丰富而又庞杂的孝文化因素。考古发现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宋墓中体现宋代孝文化的内容及形式互不相同并各有侧重。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所受宋王朝政治辖制强弱的不同及文化的沿续性所造成的。宋墓中所体现的宋代孝文化反映了宋代“以孝治国”、“教孝求忠”、“以孝愚民”的时代特点,孝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政治特性。从历史的延续性看,宋代的孝文化直接影响了元代的社会文化,并预示着明清“愚忠”、“愚孝”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宋诗三论     
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在宋代特定的思想化背景下,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求新求变的风气,表现出迥异于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境界,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形成了许多流派。就宋诗的发展脉络及宋诗所取得成就的阶段性来看,宋诗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宴席曲是青海河湟地区除山歌类的“花儿”以外的小调类民歌形式,它是青海河湟地区交通融汇、民族聚集的地理、民俗环境下产生和成熟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作为表现多种复杂内容和感情的民歌艺术,青海河湟宴席曲在曲目和自身音乐特质上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对于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历来褒贬不一。从该特点是否符合诗歌的艺术本质及规律、是否能被广大读者接受等方面,阐述了宋诗的议论特色出现及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革新与发展,否定了因宋诗中某些粗浅空泛的诗作而对其一笔抹煞的错误观点;并以苏轼、黄庭坚等成功实践者的典范之作为例,论述了“以议论为诗”在宋诗创作中的具体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货币流通明显地表现为三个特点,即货币的沉淀、货币在各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和货币总量的季节性变化。这三个特点自成体系,又互为一体,使得宋代在货币流通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朝代。"钱荒"是宋代货币流通的又一大特点,而且在铸钱最盛的时期,却发生了北宋最著名的"钱荒"。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学的初兴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宋初大儒的学术、思想或从横向,或从纵向对周子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宋初各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的梳理中,可以看到,宋初的学术发展是周子理学产生的文化、学术背景,而周子理学正是宋初各家学派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宋代厢军兵源多样。具体而言有:镇兵、收编军队、募兵、罪犯等。宋延通过此多种方式补充其兵源,使其保持一定数量,以发挥应有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