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是"正名"思想的开创者,他最早提出要以"名"正"实".荀子是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由于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因此,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是,荀子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却不尽相同,在某些方面甚至相悖.这主要表现在名的起源、制名原则、名实关系、正名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认为正名是实现社会大治的基本要求。孔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开创者,强调名实一致,提出正名以正实的原则。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孔子正名思想的同时,对其总结批判,认为制名以指实,提出了正名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使儒家正名思想更具逻辑色彩。  相似文献   

3.
孔子“正名”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孔子思想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后来的名学的发展探讨都有重要的意义。历代对于孔子“正名”思想的阐释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正字”、“正名分”阶段;近代现代的“以名正名”、“以名正实”阶段;近十年对于“正名”问题的语言哲学阐释及政治哲学阐释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名"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视"正名"为为政的首要大事.虽然孔子的正名思想在当时并未能使已崩坏的礼乐得到回位,达到其正名的目的,但却立下了一块不朽的碑永存后世.受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刘勰有感于"文"乱而给"文"正名,写下了不朽文论经典--<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出“正名”的思想家,他的“正名”是为“正政”服务的,同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和推论的作用。总之,孔子的“正名”思想和推理方法不仅对儒家正名逻辑思想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名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正名"开创了先秦名学发展的先河,荀子继承并改造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传统,从"名"之界说、"名实"关系、"正名"的目的、"制名"的方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制名"的名学体系,完善了儒家"正名"理论,促进了先秦名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孔子将名实关系问题的研究引进到社会政治伦理领域,指明了先秦名学的核心问题。孔子希望通过正“名”的责任和义务,以正政,正伦理,实现“民无讼”的大同社会。正名的宗旨是建立一种公认的是非真伪的标准,其关键是正君心,实行德治,建立德主刑辅的一种高效的管理机制。面对当今社会中种种不道德行为,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我们应吸收孔子正名思想中合理的积极因素,加强道德建设,从而唤醒一部分民众内心已经泯灭的道德良知。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探讨分析孔子正名学说的逻辑价值。作者认为它在逻辑概念、命题(判断)、推理、逻辑规律诸方面都有开创,为正名逻辑开了先河。文中并论述了如何正确对待孔子正名学说中体现的逻辑思想,强调应当认真研究、承继其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孔子"正名"说是一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思想,也是一个聚讼纷纭、迄无定论的话题。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正名"说出现的具体语段和语境、《论语》本文的语义结构、其他文献所记孔子论"名"之语的互文关联的复杂性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各种不同的解释均涵摄于"正名"论的语义范畴之中,乃其随机而定的取值。而"正名"思想本身的不同层次的衍生,正是孔子对传统文化因革承创的独特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名的目标,指向"兴礼乐"的人伦价值系统重建。但它并非一般所认为的"复周礼"或以周礼矫正现实,而是一种以德性的回复为进路的价值重建。孔子正名论所要求的"言",是有德者必有言,言而世为天下则意义上的言,体现了一种对至善价值的终极性指向。孔子正名,首先落脚于对社会德性及其表征的德目系统的正本清源,对涉及到为流俗所熟知,朱紫难辨,易于混淆其本质差异的德性及名目的区分界定,尤其严格。正名在孔子的思想系统中,具有一种方法学意义上的普遍性。"礼以义起",德性内涵的厘清和价值尺度的重建对于礼乐系统的奠基作用,赋予了"正名"之"兴礼乐"的人伦价值系统建构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东周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学说都发生很大作用,特别是孔子,当他活着的时候,就有人奉他为圣人,此后整个封建时代,孔子学说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随时变化,总是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没有其他学派跟他相比并。孔子的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思想,论者多从哲学、教育、伦理的角度来探讨,很少探讨孔子的法治思想。本文试就孔子的法治思想做一番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逻辑思想有其内在的中庸主义价值取向:“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终身教育思想使人们开始从整个人生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然而这一理念已然闪现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本文从教育时间的持续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两个维度对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加以论述,目的在于更好地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并为完善现代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制度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4.
孔子逻辑思想有其中庸主义逻辑底蕴:“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相似文献   

15.
正名思想源自孔子,它立足语言文字名实关系的深入分析,对中国训诂学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呈现出"正反合"的整体规律。先秦时期,正名思想落实于具体的语文解释,开启了声训、形训两大体式,为语言文字的理据探寻提供了基本的训诂形式,这是正题。到了汉代,正名聚焦于经学、小学领域,其鲜明的经学化倾向导致了训诂的随意性与名实混淆,走向了正名的异化,这是反题。汉末以许慎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家纠正流弊,树立起训诂学的实学传统,实现了正名的复归,这是合题。秦汉"小学"是中国训诂学史的开端与底色,在正名思想的影响下,奠定了训诂学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从其学者身份的角度来充分发掘孔子学说中的治学思想,理解孔子的治学方法和原则,汲取其精华,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也有利于中国学术史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不同意学术界对孔子“正名”思想的批判态度。认为孔子的“正名”思想旨在使君臣各尽其职、各行其道,建立有序的社会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这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孔子所要正的“名”是从“实”中总结出来而确定的“君”“臣”“父”“子”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纠正“名”与“实”之间的混乱现象,赋予具有这些名称的人应有的权力和义务。这是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客观实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这一创见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不同意学术界对孔子“正名”思想的批判态度。认为孔子的“正名”思想旨在使君臣各尽其职、各行其道,建立有序的社会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这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孔子所要正的“名”是从“实”中总结出来而确定的“君”“臣”“父”“子”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纠正“名”与“实”之间的混乱现象,赋予具有这些名称的人应有的权力和义务。这是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客观实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这一创见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启蒙者和先驱者之一,是正名逻辑的创始人.他提出的一些逻辑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正名思想和类推方法的提倡.  相似文献   

20.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正名”思想的重要表述。考察孔子原意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要求君要行“君道”,强调的重点在“君”一方。今天所说的“君臣、父子、夫妇”尊卑等级思想并非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是后儒对孔子思想的过度阐释,是对孔子思想的偏离和歪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