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逆反心理”是指一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干扰和障碍,致使目标无法实现或当需要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对抗情绪。一旦条件具备,这种情绪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心理反泄”。换言之,“心理反泄”就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逆反心理”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它对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有极其消极的影响,如任其发展,造成“心理反泄”,必将导致严重后果。一、“心理反泄”的成因1.生理因素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处于青春期的人,性腺功能显现,大量分泌的性激素,能增强下丘脑的兴奋度,使…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汉芬 《广西教育》2009,(26):36-36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以下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职生大都是初中的中下游学生,又由于中学时期学生辨别力差、思想波动大等诸多心理成长因素的影响,使个别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主动型和被动型逆反心理。主动型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学生有意识的与教师的意愿对抗,如:有的学生信奉“人不为我,天诛地灭”的处世哲学,一听到或谈到共产主义,首先就表现出玩世不恭、怀疑一切的情态。有的  相似文献   

4.
一、中职生主要存在的影响群体和谐的心理倾向和障碍 (一)逆反心理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主动型逆反心理和被动型逆反心理。主动型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学生有意识地与老师或家长的意愿对抗。如有的学生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处世哲学,事事处处表现出玩世不恭的心态;有的表现为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与学校作对。被动型逆反心理多是在老师或家长的言行刺激或其它条件直接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与教师和家长意愿相违背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按照教育心理学观点分析,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与教育目标、方向相背而驰的不顺从的一种反向心理状态,属于“不良情绪”范畴。逆反心理是一个危险信号,学生的很多坏习惯大多都是由这种不良心理引发的。  相似文献   

6.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识别是非、善恶、美丑,掌握道德规范,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如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为广大学生所欢迎和乐于接受,必须认真研究“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以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你希望他向东,他却偏偏产生向西的念头”。为什么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会产生这种社会心理呢?原因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说,“逆反心理”得以产生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是思维定势作用的影响。如有的学生对社会上有的人搞腐败和不正之风不满,对这种人和事见多了,就逐渐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定势,一…  相似文献   

7.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及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学生专门跟教师“作对”,比如练习动作时,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出现错误时,教师对他提出批评,他却不但不听,还与教师顶嘴,令教师十分头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它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一般人相反情绪体验的心理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如粜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消除不利因素,防止这种消极心理反应的发生。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由于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逆反心理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逆反心理及其防治方法李茜一逆反心理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心理,是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教师教育的消极抵抗或公开对抗。他们对老师的感情是冷漠的,有隔阂的,对老师的教育有明显的“抗药性”,看问题往往很偏激,对干涉他们行为的...  相似文献   

10.
小议学生的逆反心理王培利班主任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要求学生这样做,学生却偏要那样做。这种学生与教师意愿相反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好奇心。比如,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到批评,学...  相似文献   

11.
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潘建生“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有悖常理的行为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学生常有的“逆反心理”表现为:故意触犯校纪校规;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因好奇便故意去做别人已作出禁令...  相似文献   

12.
邵道生说:“逆反心理,与一般的“反思”不同。……它是冲动、盲目、执拗、幼稚的表现。逆反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过分强调自我、显示自我。当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出的一种抗拒心理,就是逆反心理。心理学界将之称为“心理上的抗拒”。逆反,就字面意义来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你叫向东,我偏向西;你说“是”我偏说“非”。这种心理是一种自发的反向力量,是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然而,逆反心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逆反心理表现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增强。尤其是青少年…  相似文献   

13.
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方法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反心理是学生对教育者的“反抗”心理,它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会影响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是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1.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生硬,方法不对,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的批评不符合实际,或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在不以身作则时批评学生,学生就会不服气,因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中学生,是思想非常活跃的一代,也是知识面较广的一代。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时常产生一种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对老师的正确教育往往难以接受,有时还故意顶撞.老师、漫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在他们的心理中厌烦“正统教育”、热衷时髦等。而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应正确调整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5.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在接受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冷漠、拒绝或反感、讨厌等心理和行为表现。这种心理现象,多见于青年期。逆反心理的出现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增大了宣传教育的难度。面对这种由历史、现实诸因素造成的情况,我们既不能对学生埋怨指责;也不能因为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而放手不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认识“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并从这种心理状态存在的现实出发,讲究教育的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与教师的主观愿望相反的心理 ,是一种抵制正确、维护错误、违背常理、背离社会规范的反常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不仅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加大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使学生听不进教师正确的意见 ,甚至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在原因。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 ,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大人…  相似文献   

17.
曾汝弟 《云南教育》2001,(24):40-41
不少人认为,“逆反心理”和“闭锁心理”是中学生(包括不是中学生的青少年———下同)的两大心理特点。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认为“逆反心理”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主要根据是:中学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了,他们常爱跟大人争辩和顶牛,凡事喜欢自己做主,有时候还故意跟大人反着来,等等。中学生的上述表现能说明他们有“逆反心理”吗?我们认为不能,而只能说明中学生随着身体的成长、知识的增多、经验的丰富、能力的增强,他们的成人心理和自主意识以及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心理和能力的发…  相似文献   

18.
消除逆反心理培养师生情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除逆反心理培养师生情感王春燕张育山西大学教育系“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高峰时期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特殊心态反应。主要指人们接触一种意识之后不肯轻易接受和相信,并对此表示怀疑、反感和厌恶,是人在情感上烦闷的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性质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19.
反抗心理也叫逆反心理,是初二学生最明显的一种心理表现,有大约70%左右的初二学生都有此表现,因此,初二学生的逆反心理也被称为人生的“第二反抗期”。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首先,学生此时渴望独立的意识与长期形成的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产生矛盾,产生对长辈的“信任危机”,以为  相似文献   

20.
欲逆不妨先顺──怎样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余竞然“逆反心理”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脱离正常思维轨迹的内心活动。把它理解为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实际上,它是一种不健康的思维和心态。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对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持抵触情绪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