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昊中诗人皇甫涝是明中叶诗坛创作与影响仅次于前后七子的人物之一。皇甫污诗作数量庞大、众体兼备、风格多样。诗作内容主要为酬答兄弟友人和歌咏节物风光,包括酬赠诗、悼怀诗、颂圣诗、怀古诗、闲适诗、咏物诗和拟古诗。五言诗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工于起调和对仗。诗作善于用典,自出机杼。诗风以清真朗润为主,兼有雄浑绮艳。皇甫涝在改变明中叶昊中诗坛竞相摹拟的风气和诗歌转向名士风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永之作为元末明初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创作大量交游唱和诗歌,歌咏隐居之乐和交游之趣,展现出清丽古雅的诗歌风格。刘永之诗歌思想受江右经学浸润,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变革,又得元代诗坛“宗唐得古”风气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师古”倾向。刘永之对前代文人诗歌进行创新性发展,是元代文学风气的延续,亦是明代文学风气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明代七子派既重视诗歌格调,也重视诗歌意象。许多成员都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构成方式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而使七子派成为明、清两代诸多诗文流派中最为集中地论述诗歌意象问题的一个流派。格调理论和意象理论的建立,标志着七子派对诗歌艺术的本体特征已经有了深刻的体认,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文哲是清代乾隆朝著名诗人,“吴中七子”之一。在大小金川战役中,壮烈殉国,年仅49岁。赵文哲早年虽服赝王士旗,但又兼取唐宋各大家,显示出较为宏通的诗学眼光。其人生的最后几年,随清军远征西南边塞,金戈铁马,诗歌日益变化新奇。赵文哲随军出征时所作《鲰隅集〉,以山水边塞诗为主。这些诗既对西南雄奇荒幻的山水进行描绘,同时又襄挟着乡关之思、羁旅之感和对身世遭遇的嗟叹。赵文哲的山水边塞诗扩大了古代山水边塞诗的表现领域,是清代山水诗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 ,艾青以其独到的审美理念以及创作风格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他打破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概念化、公式化的模式 ,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新诗艺术 ,完成了中国新诗史上中西文化“综合”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在盛唐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量文人直接成为了边塞诗的新的创作主体,促成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空前繁荣。通过对盛唐边塞诗歌的分析,试论述其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发轫于秦汉的边塞诗,在盛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诗人出现,“边塞诗”派得以确立,并有若干佳作名篇拱卫。因其爱国主义和英雄气概显著,故宋明清以来,代不乏人。当代军旅诗歌亦受其影响,为其它诗派所罕见。  相似文献   

8.
从诗歌、文学主张、对七子评价及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否定历史上“扬植抑丕”之论。认为曹丕诗歌同样关心民病、催人向上,在某些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曹植轻视文学,以为“辞赋小道”,而曹丕重视文学,以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评论“七子”,先扬后抑,有“文人相轻”气息,而曹丕则客观、公允、中肯;曹植文风绮丽,讲究藻饰骈偶,曹丕继承乐府民歌的风格,诗歌语言质朴口语化,散文语言清丽隽永。  相似文献   

9.
赵进美是明清之际山左诗坛的重要作家,入清前后的诗歌创作差异很大,从悲天悯人走向清真绝俗。他的诗歌史观和创作理论有别于七子派和公安派,独具一格,对王士禛的神韵说发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甘肃作为诗歌大省,其“西部诗歌”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诗坛影响甚大,在“西部诗人”群中,何来先生以其独特的诗美追求,确立了自己的诗歌风貌。其初期诗作表现出对于大题材的敏感,较多激越充沛情感的抒发,诗歌体式也表现为长篇大章。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诗于抒情的底质上,更多显现出思辨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韩愈在李、杜后开辟诗歌新领域,其诗体现出"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而这种创新诗歌风貌与韩愈"气盛言宜"文学理论相结合,体现出了雄奇强悍的气势.同时这种创作倾向沾溉一代宋诗,影响深远,使宋人在唐人之后摆脱诗歌束缚扩展出一片诗坛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杨万里诗歌打破了宋代宗门传承的成规旧律,使宋诗创作的门户之争有所缓和,也打破了当时沉寂的诗坛。梳理和分析杨万里在"活法"诗论影响下的诗歌作品对南宋诗坛的影响,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活法"诗论在有宋一朝的影响,而且有助于全面把握其诗歌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本文总结归纳其对南宋诗坛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助于晚唐诗风的复兴,扭转了宋诗理性化品格,推动了自然山水诗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明清"性灵"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在80年代的诗坛上,新潮诗歌在探索中经历了由"朦胧诗"到"新生代诗"的审美变异与创作危机,其主因在于两者的抒情主体的"身份"变动与生存危机.本文试图对一些作品作粗略的概括与梳理,使人们对80年代新潮诗歌整体流向有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当代女诗人李潮蕴在东北诗坛非常活跃,诗人以其旺盛的创作力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她的诗歌唯美深奥又蕴含丰富的生活底蕴,作为女性诗人她在诗歌视域和意象选择上都做到了性别的突破,从而使诗歌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超越性和丰富性.作为知识分子,她的创作又能沉于民间,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忧患意识.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作品不仅有"小我"的呢喃,还有深邃的哲学追问,其诗作以一种回归诗本身、诗本真的文化立场和人本立场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辨与感性体认,为中国当代新诗写作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1926年春,闻一多先生写下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七子之歌》,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上.“七子”喻指被帝国主义列强抢占的中国领土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诗人说,作诗的目的在于“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现录其前三首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华作为太康时期享有盛名的诗坛领袖,引领了西晋诗歌的审美追求.他着力推进诗歌上承正始、下启南北朝的转型,成为西晋诗坛先驱者.张华在中古诗坛的成就及影响可以四个方面体现:一是诗歌创作实践丰富,广受赞誉;二是他提携了大批后辈才子;三是提出尽而有余、先情后辞等诗歌创作理论;四是他的诗歌为西晋及南北朝文人竞相摹拟.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新派诗,指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诗坛上出现的一些表现力极强的诗歌.这些诗歌,突破了传统新诗的艺术手法和审美标准,一反传统新诗反映生活注重模仿的再现手法.而采取了象征、变形、艺术通感等具有再创造功能的,以表现为主的艺术手法.诗歌新,作者也新.这些诗歌的作者多为一些富有开拓精神的青年诗人,如顾城、北岛、舒婷、吕贵品、王小妮、才树莲、骆耕野、江河、杨炼、叶延宾等人.他们是在文艺界  相似文献   

18.
唐宋派作为明代众多学术流派之一,在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运动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论观。他们提出"唐宋并举"、"文章千古一脉"的进步主张,不以时代先后论文,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致用。在具体的创作中,遵循"法",但不斤斤于字句,主张神明变化以为"法"。面对当时文坛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文风,他们以"直抒胸臆"的本色论为创作原则,给明代的文学批评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他们的文论观也存在着局限,未从根本上解决明代文学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日象征主义诗歌是屹立于20世纪中日诗坛的“一支异军”,它们都是在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萌生和发展起来,在诸多方面对西方象征主义进行了承袭和发展。“物感”是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物哀”是日本传统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日本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精髓。西方象征主义思潮对中日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显现而直观的,而中日古典诗歌传统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中日象征主义诗歌在吸收和融合了具有两个民族特质的“物感”与“物哀”的文学传统后生机勃勃,共同演绎出了一曲“东方之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新诗研究中,诗人的业余雅好与诗歌创作的关联研究未得到充分重视。郭小川不仅是享誉中国当代诗坛的政治抒情诗人,更是一位痴迷戏曲和戏剧的“戏迷”。看戏不仅是郭小川“借戏浇愁”缓释压力的别样方式,也是其美学趣味重塑与诗学理念更新的潜在影响源,这种业余雅好有效地促进了作家文体互渗意识的自觉和知识结构的优化。郭小川看戏过程中生成的强烈代入感反哺于诗歌创作,他将自我复杂多端的情思投射到诗歌书写对象之中,重新锻造诗歌的情绪力量和恢复诗歌丰沛的生命元气,同时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情达意方式和舞台空间设置,以及中外话剧创作中抒情主体的“面具化”和异质冲突的结构方式,为其诗歌写作技艺创化革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资源。他的长篇叙事诗呈现中国当代新诗戏曲与戏剧化的另一种面相,构成了中国“戏剧化”新诗实践脉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