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李翠荣老师教《声音》一课,颇有感触。李老师教这一课,摸索到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并初见成效。 《声音》一课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比较声音的大小、声调的高低,悦耳和嘲杂),如何使二年级的学生愉快地去参与学习研究,李老师课前是精心设计了的。这节课成功的关键主要有两点:一是符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  相似文献   

2.
《声音》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自然第三册的第11课,与《土电话》构成本册“声”的教学单元。“声音的高低”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声音的高低”这个片段的教学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地感知声音)和比较能力(比较声音的高低)。过去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敲击铝板、弹橡皮筋来认识声音的高低。但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他们的思维往往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不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而且低年级学生好动,喜欢新鲜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究竟如何才…  相似文献   

3.
《声音》一课的教学内容,课文用了五句话,概括起来是声音有“大小、高低、悦耳和嘈杂”。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活动进行辨别,并体验声音的悦耳和嘈杂引起的情感反应。音量的大小是容易辨别的,学生对音调高低的辨别情况不一,如果从音乐课听音训练进行得好一些的学生角度来考虑是较容易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分辨音调的高低还是有困难的。悦耳和嘈杂的要求尺度不能太高,学生能说出“吵、心烦、好听”等感受,以教育学生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就已达到教学目标了。如果依照声音大小、高低、悦耳、嘈杂的顺序,一项一项地教,教学情况必然是老师用材料拉着…  相似文献   

4.
陈晓玲 《教师》2013,(16):87-87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兴趣和能力上。但是农村条件是有限的,不过我们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大小、语言能力的高低)的特点,紧扣兴趣、情境、活动三要素,开展有效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听力,设计多样性的活动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5.
自然第五册《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验证和总结的能力。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目标是较容易达到的。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求知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去发现,激起其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6.
《科学课》2008,(5):16-19
一、情境:经验唤醒,冲击已有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声音》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在《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示波器辅助教学。目前常用的办法是利用话筒将声音转换为音频电流,再经放大器放大后输入示波器进行观察。这种实验方法既使学生听到声音,同时又能看到(反映该声音规律的)图象,随着声音的变化(音调的变化、响度的变化),呈现出图象的变化(频率的变化、振幅的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识别图象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视听效果。为了省去话筒和音频放大器,使这一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比较简便,我对音叉进行了小的改进。方法是取一块压电晶体片,修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神奇的声音世界》是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夏日的雷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内容重新整合后形成的。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声音的活动。2.通过听、说、唱、赏、演、创等多项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学会创造、表现声音。教学过程一、巧妙设境,感受声音1.感受无声。老师进入教室,用严肃、镇定的目光注视学生一分钟左右。(学生有点坐不住了)师:刚才,你们有什么感受?生:静得有点可怕。师: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学生举例回答)2.体验噪音…  相似文献   

9.
姜正亮 《科学课》2009,(1):12-13
教学分析;《声音的产生》是《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通过改变物体的振动,我们可以使声音发生不同的变化。”本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活动模块:一是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造声;三是观察、感觉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变化,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音乐》(湘版)一年级下册课题:《山谷回声真好听》(第二课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听一听、学一学《声音的强和弱》;(2)游戏“大鼓和粉笔头”。第二课时:(1)巩固《声音的强和弱》;(2)学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教学目标:一、让学生会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并能用歌声表现声音的强弱。二、让学生能听辨声音的强弱,并用乐器奏出强弱,寻找音源,表现强弱。三、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回声,从中体验大自然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并表现声音的强弱。二、难点:较准确地用歌声表现“回声”的强弱…  相似文献   

11.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主要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声音产生的有关科学道理,培养他们的操作、归纳、推理的能力。由于学生区分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有某些混淆,观察物体振动频率的快慢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只要求学生获取“长的、粗的、松的、厚的等发出的声音低;短的、细的、紧的、薄的等等发出的声音高”的感性认识,要求掌握“振动频率快的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九册《电磁铁》的内容分为两课,《电磁铁(一)》着重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构造和性质,《电磁铁(二)》着重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及变化的因素。在能力方面都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关于《电磁铁》我已进行过多次教学,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去年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遵循新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内容。【学情分析】"探索尺子音高变化"是在学生了解了物体的长短、大小、松紧的不同,使物体发出声音高低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尺子的实验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学会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2.让学生经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比较类推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探索创新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学难点: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相似文献   

16.
《声音》一课的教学重点考虑的是如何让低年级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在设计《声音》一课的教学时作了大胆的尝试。主要体现在一个“放”字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发现声音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以往教这课时,几乎就是牵着学生走:教师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说出声音有强弱和高低的不同。比如:老师说一句话,一次大声说,一次小声说,问学生:这两次  相似文献   

17.
一、《大纲》修订情况教育部在2002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与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原大纲》)比较,在“教学目的”上有很大变化。《大纲》提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努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向学生展示了很多的发声乐器,学生对“乐器为什么会发出高低不同声音”这一问题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鉴于本人业余爱好乐器,曾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乐器,特设计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程《科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华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时,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我是通过身边的现象和探索性的实验来展开的,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