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刚过,喜讯临门.一上班就看到《中华新闻信息报》1月25日一版刊登的一则令新闻界为之感奋的消息.这条消息说,去年12月24日,湖北省委书记、省长贾志杰在省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表讲话,《湖北日报》记者根据有关领导同志的要求,写了一篇长达3400多字的稿件.稿件送审时,贾志杰在发稿单上批道:“我  相似文献   

2.
把近期本报刊发的新闻稿件在脑子里过过电影,有一个镜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蹿出来。点一下“暂停”放大来看,正是记者王译齐采写的《一土篮果“赢”了一拖拉机鱼——磐石市红旗岭镇草莓产业发展探秘》,刊发于4月14日《江城日报》6版头题位置。单纯从专业的角度看,这条“活鱼”却是“赢”了诸多新闻文字!  相似文献   

3.
柏建华 柏建华,现任临潼县委中心通讯组组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近两年连续被县委、县政府、陕西日报社、西安日报社、《西安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评为优秀通讯员,分别荣获标兵奖、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他采写的《滚烫年华写春秋——记全国劳模高玉峰》等10多篇消息、通讯、言论稿件先后荣获一等奖。近3年来,他在中央、省、市新闻单位刊发各类新闻稿件共1000多篇,其中报纸头版头条稿件和广播电视头题新闻稿件50多篇。他经常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采写重要稿件,创造了去年12月22日一天同在《三秦晚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刊发3个头版头条的新纪录。同时每年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发稿10多篇。及时地反映了临潼县在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4.
尊敬的老师:适值2002年元旦,敬祝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全体老师新年快乐。2001年2月,我报名参加了军报新闻函授学习。我边学习边实践,先后采写新闻稿件50余篇,有10篇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其中《空军报》6篇(3月15日二版《王大妈摘桃符》,9月27日二版《情牵弃婴》,11月1日一版《孟站长买书送书》,12月18日二版《精心维修》,12月20日二版《95596部队飞行一大队践行规范,坚定飞行事业心》,12月25日《某飞院二团心理教育和疏导有声有色》);7月份,我协助西安电视台拍摄了为纪念建军74周年…  相似文献   

5.
当我撰写的言论稿件《意志是成功的保障》登上《人民武警报》“自学园地”专栏时,当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连续三篇被《江苏自学考试》报采用时,我要高兴地告诉《新闻知识》的编辑同志,是《新闻知识》使我跨上了这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6.
《时事节目》采编琐谈张著1992年4月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新闻中心开办了《时事节目》,至今年6月30日,共发稿2634篇。1994年,《时事节目》被评为国际台的名牌节目,并获1994《中国广播奖》的节目一等奖。这些成绩是国际台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  相似文献   

7.
《四个老兵的心里话》与《中国硅谷:“劳动和劳动价值”有新说》两篇记者调查,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刊发后,引起一些媒体的关注,受到从总部到基层的普遍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分别摘播报纸或刊发消息,称“这是深入学习‘七一’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好教材”,是“一篇难得的好报道”,是“深化《讲话》的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是“用新闻手段宣传《讲话》精神的一个贡献。”作为这两篇调查的作者,重读两篇作品,回顾采写过程,感到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用新闻手段宣传重大…  相似文献   

8.
王青 《新闻记者》2005,(8):74-75
在各类评奖中,稿件题材的重大性、涉及领域的宽泛性、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几乎成为硬性标准.冠以“全国的”、“全省的”、“第一的”、“首个的”往往占有明显优势。然而,有一则题材并不算重大(写的是“吃吃喝喝”的事情)、涉及范围并不算宽广(仅一个乡境内)、内容并不具有全面性(只是某个方面的情况)的消息.却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获得了安徽新闻最高奖。我2004年12月22日采写、24日刊发在《滁州日报》上的消息《能仁乡村村三年“零招待”》2004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回想这篇稿件采写、编发过程,颇有几分感慨。  相似文献   

9.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10.
在各类评奖中,稿件题材的重大性、涉及领域的宽泛性、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几乎成为硬性标准,冠以“全国的”、“全省的”、“第一的”、“首个的”往往占有明显优势。然而,有一则题材并不算重大的消息,却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荣获2004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这就是我2004年12月22日采写、24日刊发在《滁州日报》上的消息《能仁乡村村三年“零招待”》。回想这篇稿件采写、编发的过程,颇有几分感慨。一条跟踪了3年的新闻线索3年前,我在滁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工作。在一份会议材料中,得知定远县能仁乡在化解乡村债务负担中准备出台“硬招”,取消村…  相似文献   

11.
滑县慈周寨乡高庄村青年农民王国体,酷爱新闻写作,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采写稿件,成为远近闻名的“土记者”。10余年来,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笔耕不辍,陆续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新闻出版报》、《新闻爱好者》等100多家新闻单位发稿1000余篇,其中《成材之路在农家小院里延伸》等30余篇作品获得省、市级新闻奖。他先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安阳日报》、滑县电台、滑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  相似文献   

12.
2月5日,江苏南通《江海晚报》在B2版刊发了记者吴银华采写的消息《老人办免费公交卡,须带好几小件》。这条新闻主要讲市老龄办、市公交公司为南通市区10万名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举行启动仪式。同时,把稿件的重心放在了广大老年朋友最为关心的如何办理免费公交卡、在什么地点和时间办卡,特别  相似文献   

13.
去年我共采写稿件95篇,被采用81篇。其中省市级采用33篇,中央级3篇同行们说我很幸运。其实,我搞报道也不过一年半时间,开始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稿件写好后,匆匆投寄,不注意发稿对象,结果绝大多数如石沉人海。后来,我除平时加强新闻基础知识学习和勤奋采写外,注意瞅准发稿对象,力争给稿件找个最合适的“婆家”。去年5月,我和一位中学教师相遇,问他这几天啥忙? “学校成立了护校队,把我也编进去了。”我又问为啥要成立这个组织,这位老师就详细给介绍了情况。我认为这是条有价值的新闻。就连夜采写了《成立护校队,保障学校安全》的稿件,寄给《宝鸡教育》报。既表扬了这个学校的作法,也给教育系统提供一了条治安信息。稿子很快在该报一  相似文献   

14.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报业市场的竞争,今年各家报纸纷纷进行新闻改革。原先那些纯工作性的一村一店的报道不搞了,记者自己采写的稿件相应增多了,这对写惯了这类稿子的通讯员是个很大的冲击。 基层宣传干部和通讯员如何适应这个改革呢?我个人体会是要敢与记者争夺版面。截止4月底,我在《湖北日报》发了好几篇自己满意、领导也满意的较有份量的稿子。如 4月 10日 A2版刊发的《武当山游客量为什么增长慢》,2月14日A1版刊发的《武当山庙产不再是“唐僧肉”》,以及与记者合作稿子《武当山精心筹办“旅游套餐”》(3月21日B1版),《武…  相似文献   

16.
回想起我在长安报当记者时采写的一些获奖稿件,通讯《青山隐隐作痛》(原载1998年7月14日西安日报二版)一稿的采写体会最深刻,也最难忘。这篇通讯稿件分别荣获’98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环保好新闻奖。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得益于深入调查采访,得益于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得益于敢于采写批评稿件的大无畏精神。挖掘重要的独家新闻和质量上乘的新闻稿件,记者们可以说是各有高招。我的体会是,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抓到更多的好新闻。我的家乡就在西安市长安区秦岭深山,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1月24日,《人民前线》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消息《舟桥某旅接受总部军事训练定级考查——18个优秀彰显平时过硬》一稿,这篇经过记者精心采写和编辑反复打磨的稿件见报后,赢得一片叫好声。该报道写法灵活,中心突出,此次军事活动报道重点把握得当,相关训练成绩穿插自然,对正在开展的专业训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报社在周例会优质稿评比中,将这篇稿件评为优质稿,还表扬此稿有追求、有新意。此稿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军事活动报道不能走老路、就活动写活动,只有下功夫把活动写"活",稿件才能出彩。  相似文献   

18.
《请农民带薪上学 千万元“赔本买卖”赚了啥?》这篇消息,是2009年12月29日浙中新报的头版头条。在导语中,有“昨天记者走进‘浪莎’集团总裁翁荣弟的办公室,试图寻找答案”这样的句子,实际上,为了采写这篇稿子,笔者在一个月内曾三度造访“浪莎”,与翁荣弟面谈,还找参加培训的员工访谈,向参与授课的老师讨教。从确定选题,到稿件最终打磨成形,整个采写过程,让笔者体会颇多。  相似文献   

19.
在1998年度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中,由笔者采写的通讯《我们都是工人农民的儿子》(见《河南农村报》1998年5月6日一版)有幸荣获一等奖。这篇通讯并非记者专门采访而成,而是作为与会代表偶然所得。能获得好新闻的荣誉,关键在于一个“情”字。省委领导对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的热血真情,和着记者被感动的一腔热情,融入这短短篇幅的字里行间。许多同行赞誉说:以会议为题材的新闻动人的不多,写出“彩”来更难。而该稿之所以能够出彩,在于它融入了记者的“情感”。稿件中,记者不是观察家,而是一名普通的与会者。心绪与会场气氛相…  相似文献   

20.
《“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的消息,在第7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后,《新闻知识》的编辑同志来信约我谈谈采写这篇稿件的体会。说实话,在当初采写时,我是有意识地注意到了尽量写新、写活、写好,但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